
摘 要:
關鍵詞:
同小康一樣,和諧也是我國源遠流長,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蘊的一個詞匯,反映了人民群眾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進一步指出,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從2011年的兩會代表委員關注議題可以看出,和諧社會是最為引人注目的熱詞,構建和諧社會是大家共同的愿望與期待 。
一、經濟發展問題。這是和諧長嶺建設的核心問題。
構建和諧社會,涉及經濟、政治、文化、思想和社會協調等各個方面,千頭萬緒,以什么為統領,從其內部聯系來看,應該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鄧小平同志曾指出:世界上一些國家發生問題,從根本上說,都是因為經濟上不去,沒有飯吃,沒有衣穿,工資增長被通貨膨脹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長期過緊日子。古人講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安民之術,在于豐財。中國歷史上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都是當時經濟發展的鼎盛時期,因而也是社會相對和諧時期。目前西方發達國家雖然社會基本矛盾沒有解決,但社會相對穩定,也主要得益于經濟的持續發展,使中產階級擴大,勞資關系改善,有實力通過二次分配擴大社會福利,緩和階級矛盾。一些經濟落后的非洲國家,則多年來社會動蕩、戰亂不已。這說明,發展是硬道理,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前提條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第一要務。加快發展是解決民生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的根本途徑。要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道路中的困難和問題,通過發展提升綜合經濟實力,為解決民生問題、促進社會和諧提供更加堅實的物質保障。
通往和諧社會,我們必須直面民生難題,直面民生困境。長嶺縣是農業大縣,第一產業主導著長嶺縣域經濟。豐富的農業資源在粗放式生產經營中,以微弱的經濟增長消耗著大量資源,資源未能轉換成經濟優勢,這就是長嶺過去的現實。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長嶺提出工業立縣、工業富縣、開放興縣的三大發展戰略。并確立了資源帶動、城鄉互動、產業拉動、工業推動的發展思路。按照這個思路在城鎮工業集中區內集中力量上能夠支撐縣域經濟的重大工業項目,在所有鄉鎮場,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和資源,集中上一、二個能夠支撐鄉鎮經濟的工業項目,重新完善了主導產業發展方向。油氣開發利用、農產品深加工、風能開發三大主導產業作為長嶺經濟發展的支柱,布局在省級工業園區、市級工業園區和縣級工業集中區內。圍繞這些資源,推出一批重點項目,實施重點招商、全力推進,對各鄉鎮場所上工業項目,不作具體規定,則根據本地資源實際,適合什么項目上什么項目,只要是不破壞生態環境和浪費耕地,能夠支撐本地經濟,增加富余勞動力就業就鼓勵、支撐,并且給予同樣的優惠政策。這種發展模式是長嶺一個財政窮縣針對自身實際在和諧長嶺建設中確立的發展戰略;更是高瞻遠矚的科學選擇,使全縣形成了濃厚的發展氛圍,攪動了長嶺縣經濟發展的大潮。
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一書中所言,如果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眾手中,那么它在道義上將是不得人心的。一個國家,它的實力不是簡單體現在GDP上的,因為GDP并不能代表社會的總財富和福利水平,只有民富才能國強,一個國家只有把民生放在首位,才會有一個強大而厚實的根基。所以,民生成為當下中國的主流話語,無疑是國家發展戰略的又一明智選擇。在抓好經濟建設的同時,把城鎮建設的更美好,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是每一個地方的領導者和建設者的最大心愿,也是和諧社會建設的必然要求。完備的城市基礎設施,是一個城市經濟實力的標志,是其它建設的基礎,是改善民生的關鍵,是帶動經濟發展的有利保證。長嶺縣城市建設有一個鮮明的主題,就是惠澤民生,帶動發展。棚戶區改造是一項惠及百姓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長嶺縣委縣政府把此項工作作為城市建設的重點突出出來,緊緊抓在手上,努力把好事辦實,實事辦好。城鎮建設本身就是發展,是城市、城鎮的發展,但它并不局限于此,它還能有效帶動工業、農業、服務業齊頭并進地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長嶺縣大搞城鎮建設,就是抓住了縣域經濟的牛鼻子。而且這些百分之百的民心工程就是感人肺腑、催人奮進的民生篇,發展篇。
二、就業問題。這是和諧長嶺建設中的現實問題。
要把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位置,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就業是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是我們要長期面對的突出難題。未來一個時期,城鎮新成長勞動力、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等方面的壓力都很大。要充分發揮市場的引導作用,積極發展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和各類所有制的中小企業,勞動者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公共服務職能,實施和完善相關優惠政策。
推進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提升公共財政擔負能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惠及人民,造福人民,建設和諧社會。
擁有64萬多人口的長嶺縣,農業人口就達53 萬人,僅剩余勞動力就有11萬之眾。這些剩余勞動力大都是青年,大部分為初中畢業未考上高中,還有相當一部分高中畢業未考上大學的。這是長嶺的人力資源,更是財富,于是長嶺縣確立了以農業剩余勞動力資源為資本,實施走出去戰略,讓這些具有一定知識的農村青年奔赴大城市,實現無資本投入,既掙大城市的錢,又接受新思維、新理念培訓,開闊視野,增長見識,鍛造長嶺籍小老板,再引資回流。這一高瞻遠矚的戰略,可謂一舉數得。說起長嶺縣的打工經濟,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重大新聞。2003年,流水鎮前太陽村青年楊曉東從部隊復員后在北京一家金融部門擔任保安工作,一天當兩名越獄逃犯持槍搶劫另一家金融部門的運鈔車,當時他正在門口值班,見此情景,他奮然向前,身中兩槍仍然與歹徒搏斗,與此時趕來的公安民警生擒了歹徒。楊曉東因此被評為全國首屆十大杰出保安員,受到胡錦濤總書記的親切接見,一時間長嶺縣打工人員尤其是在北京的長嶺籍保安員成為北京保安行業的品牌。這件事使長嶺縣打工人員聲譽鵲起,縣委、縣政府因勢利導,有組織、有計劃、有規模地向外地輸送。2010年有8萬人在縣委、縣政府組織下,成規摸的分赴各大城市,走上新業崗位。
隨著打工經濟--一個新興產業的誕生,越來越多的人走向新的產業。至此,長嶺縣輸出勞務人數將達到10萬多人。這一浩浩蕩蕩的新型產業大軍,收獲的不只是金錢,還有未來的人生,收入的增加正改善著他們的生活現狀,外面的世界正影響著農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開闊的眼界、拓展的思維,全新的理念開始改變長嶺的一切,也正塑造著和諧長嶺的現在和未來......
只有不斷破解老百姓身邊一個個具體的民生難題,我們才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道路上一步步前行。改善民生,是黨和政府工作不變的主題。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把百姓的冷暖時刻放在心中,把民生工程真正落到實處,讓百姓看得見摸得著享受得到,如此和諧的樂章就會永久地和我們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