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如何保護生態環境資源是可持性發展中的核心問題,本文應用經濟學分析工具,通過對生態環境資源的公共物品屬性及其特點的分析,探討了生態資源外部性問題及產生的機制和特點,并由此揭示出公共生態環境易于被破壞這一公地悲劇的原因。
關鍵詞:生態環境資源 公共物品 涉生態環境資源經濟活動 外部性 公地悲劇
描述生態資源退化的最著名的理論模型就是美國學者G?哈丁的公地悲劇理論,哈丁的理論假設是,當一個牧場向所有牧羊人開放時,由于經濟人的本性,每個牧羊人都試圖擴大自己的牧羊量,而當過度放牧時就引發了公地的悲劇-牧場的退化和損毀,公共生態環境資源可能就是這樣一個大牧場。
一、 生態環境資源的公共物品的屬性及特點
生態環境資源是能維護自然環境生態功能并能為人類所利用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等的統稱,是影響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水資源、土地礦藏資源、生物資源以及氣候資源數量與質量的總稱。
首先生態環境資源具有一般公共產品的屬性。
關于公共物品的一般屬性,國內學者有多種闡述和解釋,但筆者認為,對任何種類的公共物品我們都應從以下幾個特性上來描述其公共物品屬性的強弱
(1)、消費的非競爭性,典型的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費的競爭性,即在給定的生產水平下,向一個額外消費者提供商品或服務的邊際成本為零;(2)、消費的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為自己的消費而排除他人對該物品的消費;另外,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費的強制性也往往是公共物品的重要屬性。國防、街道上的路燈等通常被認為是同時具備這這些特征的公共物品的代表。
另有一些產品、服務,它們在消費上不同時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而是只有其一,人們稱之為準公共物品。在共有的湖泊上捕魚具有非排他性,但卻不具備非競爭性。只要湖泊是共有的,就不能排斥任何一個捕魚者在湖中捕魚;但是捕撈者增加必然會減少湖內可供捕撈的魚的數量,這會增加每一個捕撈者的成本,因此,捕魚者之間是存在競爭性的。
生態環境資源與其它公共物品一樣,大部分具有較強的公共物品屬性,消費上具有非排他性的特征,但通常具有競爭性。這些公共物品一般無法通過市場機制提供,例如一些河流、湖泊的水資源,生態系統服務中生命支持系統的各類生態服務,等等。
其次,生態環境資源在公共產品的屬性也有其特殊性。其一,純天然的生態環境資源是大自然的造物,其提供者是生態自然和生態過程本身,也就是說,這種公共物品的提供者不是人類主體,也不具有其他公共物品之使用上的主觀目標性;其二,生態環境資源在空間上跨度大,在時間上存在著產權在代際之間的共享性,等等,這種時空分布上的復雜性導致其產權在時空的跨度上的復雜性,關于這點,我們在下述外部性問題討論時論述。
二、公共生態環境資源之外部性
生態環境資源是一種特殊的公共物品,當它被看做大自然造物主的原始產品時(純自然生態資源),對其提供者而言,它沒有外部性問題;但當它作為生產原料、或生態環境基礎,而加入到二級產品的生產活動中去時,就產生了外部性問題。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與私人物品的外部性產生不同,公共物品外部性產生的主要機制是消費者的搭便車和過度占用。
經濟學上的外部性是指,一種經濟活動所造成的對不直接相關的他人的成本或收益之影響,使他人或整個社會無補償受損或無償受益,其中,對影響者有利的外部影響稱為正外部性,又稱外部經濟,例如,栽樹和養護樹林、這種經濟活動對他人、對社會有一種利益的外溢;對影響者不利的影響為負外部性,又稱外部不經濟,如過度開發地下水的經濟行為,會引起地面下沉、海水入侵、水土流失、污染等等。經濟活動的外部性表現出來的特征是,一種經濟行為的效果沒有從貨幣或市場價格機制中反映出來,形成所謂的個人成本(收益)與社會成本(收益)的不一致性。
對于大多數典型的公共物品來說,其消費是非競爭性的、受益是非排他性的,所以可能對其提供者產生外部性。以公共安全為例,其一,受益上具有非排他性,即不可能阻止不付費者對這一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的消費,對公共產品不付任何費用的人同支付費用的人一樣能夠享有公共產品帶來的益處。其二,具有消費上的非競爭性,即一個人對這一公共產品的消費不會影響其他人從對該公共產品的消費中獲得的效用,換句話說,多增加一個人消費者對該公共產品不會引起產品成本的顯著增加;另一方面,消費者的搭便車傾向是外部性發生的人性原因。不同于產權分割較清楚的私人產品,公共物品在消費上的非排他性使免費獲取更為方便、容易。
由于搭便車行為的普遍存在,致使公共物品提供者的生產成本與收益不一致,由此產生外部性。正由于這一原因,公共物品不宜于私人(企業)提供,為克服上述的外部性,公共物品更宜于政府提供。然而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之消費仍然存在著外部性,這種外部性與其他外部性不同,主要表現為消費者對公共資源的擠占,從而導致過度使用和公共資源的浪費和損壞。
公共生態環境資源由于其在涉經濟活動時具有公共產品的屬性,因此會產生一般性外部性問題,這主要表現在對環境資源的無償使用或低價使用,以及無補償的損壞或低補償的損壞,經濟活動的成本被轉嫁給社會他人。
三、生態環境資源的外部性的特點
對公共生態環境資源的外部性,更需要揭示的是其與其它公共品不同的生成特性。這主要表現在:
1、無主性或提供者的特殊性造成的特點
相對于其它公共物品,生態環境資源更似一種無主的生態公共產品(它不像其它公共物品有人類主體作為生產者、提供者),特別是像原始森林、自然礦產、江、河、湖、泊、地下水,等天然資源以及各類生態系統服務,它們是大自然的造物,其提供者是生態自然和生態過程本身,因此便造成,
其一,天然的生態環境資源本身不存在外部性問題,因為外部性是相對于提供者而言的,而天然的生態環境資源提供者是生態系統本身,對大自然來說是無法計算其個人成本(收益)與所造成的社會成本(收益)是否一致,如果非要說什么外部性,那就是純生態資源和生態服務是一個沒有回報而完全的正外部性,是大自然提供的初級產品。
其二,但當這種初級產品被作為原料納入到人類的經濟活動中,這種涉生態環境資源的經濟活動卻有著極強的外部性,由于缺少其他公共物品所擁有的具體的提供者-政府各層組織機構或公共社團,(例如公共安全、教育的提供者),同時又由于缺少政府組織提供公共物品過程的那種財政收支平衡的制約,因而導致生態環境資源相較與其它公共物品更容易被無償地攫取利益和無補償地轉嫁損害。二級產品的價格中可能極大地忽略了自然資源損耗成本和環境損壞補償成本,這時候產品提供者的外部性就產生了-生態成本被轉嫁給不相關的社會他人。
其三,由于生態環境資源消費上存在著更為顯著的不可分割性(如空氣、公共水源),搭便車在這里的具體實現形式就是盡可能地多占用、多利用甚而過度利用,免費利用和低成本利用就成了涉公共生態資源經濟活動外部性產生的主要原因,這對生態大自然來說只有一種結果-生態損壞和生態退化,而對其他人的影響則通過這種損害與退化來傳遞。簡而言之,由于生態環境資源提供者的特殊性,其涉經濟活動的外部性產生的方式主要是擠占,過程主要表現為過度利用和浪費,結果是生態退化和生態損毀;其損害轉嫁的直接對象是生態環境資源自身,間接受損者才是社會他人。
2、生態環境資源產權難以劃分所造成的特點
即使是公共產品,也可以通過一定的產權安排減少外部性問題,例如公共安全、教育的消費,政府組織可通過權、責、利的劃分和落實來克服其使用中的外部性,而生態環境資源的產權分割在操作中卻有更大的難度。
生態環境資源產權難以界定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其一,從自然形態來說,生態環境資源往往為公共自然資源,面積大,區域廣,有行政劃界的切割甚至國界線的分割。如河流、湖泊、地下水,公海,還有類似像海洋漁業資源中洄游海洋動物資源等等,其產權界定中存在很多技術難度。
其二,從產權制度來說,產權結構的復雜性,所有權、占有權、使用權等產權權能的可分離性,加大了產權的劃分和產權之權、責、利的落實的難度。 例如,雖然在我國現有條件下,主要生態環境資源在法律上均為國家所有,但是抽象的法律上的所有權并沒有構成對生態資源環境在使用上的有效約束,而是往往表現為現實中的產權虛置,造成權、責、利不清,導致大量的公共生態環境資源的浪費和退化。
正因為上述產權劃分及權、責、利落實的多重難度,才使涉生態環境資源的經濟活動具有很強的外部性。
3、公共生態自然資源外部性的時滯性
生態環境資源的利用對周圍的影響是一個長期的、緩慢漸變的過程,其受經濟活動影響的正外部性(利益外溢)和負外部性(損害外泄)往往短期內難以察覺或難以計量,難以用市場價格反映,如森林覆蓋率提高、覆蓋面積的擴大對周圍環境的改良優化作用,這種正外部性的利益外溢是逐漸緩慢發生的,而當森林受毀壞時其對周邊氣候、水土環境的影響也是這樣;另外,在相當長時間內,環境損害變化雖是緩慢漸變的,但當超過一定的閥值后,損害程度就會迅速增長,但這時再補救為時已晚。更嚴重的是,生態環境資源的修復有時具有不可逆性,或至少具有不對稱性。
與時間上的遲滯性相關,生態環境資源之利用的外部性還存在于代際之間。生態環境資源之產權具有著代際共享性的特征,盡管這種共享是不完全的,但基本環境資源肯定有一定的代際繼承性,因此所有對環境資源的無補償、無修復的過度開采、利用、改變都會造成對后代的虧欠,是當代人對后代人的損害轉嫁。
面對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治理的種種困境,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公共環境資源較之私人物品總是更容易遭到破壞?這是一個是似而非的困惑,而筆者把這個問題的答案簡單概括為:是生態環境資源較強的外部性屬性和經濟人的自利性兩個特點共同決定了這個結果。
在這里筆者特別強調了生態環境資源無主性這一特征,與任何其它公共產品不同,它的提供者不是人類主體而是大自然生態環境本身,而生態環境本身之自然特性使其產權分割和其權、責、利的落實難以實現,致使其更容易被無償地攫取利益和無補償地轉嫁損害,于是便產生了生態損害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由于自利的人性是一種普遍的存在,而對無主的公共資源的擠占和爭奪又是自我利益最大化的捷徑,加之千百年來天然資源免費使用的長期心理習慣,這時,每個牧羊人都試圖在公地上放牧更多的私羊,于是在擠占中浪費和過度利用公共生態環境資源就成為一種必然趨勢,生態損壞和生態退化就有了現實性,公地悲劇就這樣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