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非營利組織是不以獲取利潤為目的為社會公益服務的組織,在經濟活動和社會管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財務管理水平和效果,將直接影響公共資金的使用效益,影響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本文針對非營利組織的特點,對非營利組織財務管理的目標進行闡述,對我國非營利組織財務管理的內容進行粗淺的探討。
關鍵詞:非營利組織 財務管理 財務特征
一、 我國的非營利組織
非營利組織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領域的主要組織形式。非營利組織從行為和運作機制上既不同于政府又不同于企業的社會組織,它們在整個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特別是絕大多數事業單位都是不具有社會生產職能和國家行政管理職能、不以營利為目的、其資金供給依靠國家財政撥款或者其他來源,直接或間接為社會生產、為人民生活服務的社會組織或機構。還有依照國家法律、行政法規登記的社會團體、基金會、學協會等民間組織,它們也是不以營利為目的,依法注冊有著正式的組織形式、屬于非政府體系的社會組織,具有一定的自治性和公益性。因此可以認為我國的非營利組織包括了不具備行政職能的大部分事業單位和民間非營利組織兩大部分。
二、 非營利組織的財務特征
非營利組織的財務特征是其財務管理工作外在環境的集中體現,它為推導財務管理目標確立了可能性邊界。因此,通過與政府和企業進行對比,深入了解和認識非營利組織的財務特征,是研究非營利組織財務管理目標問題的首要環節[1]。
1.組織宗旨
企業的根本宗旨是營利,獲利動機和利潤衡量是企業在競爭市場中必須遵循的自然法則,這體現在它們向消費者提供物品或服務時是以“成本+利潤”作為定價基礎。因為獲取最大限度的利潤是誘使投資者向企業提供財務資源的主要動因,所以企業必須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潤,不斷創造和累積財富,使投入資本不斷保值增值,為企業所有者提供盡可能高的投資回報。
2.財務資源來源
對企業而言,財務資源典型的非債務來源是投資者的投資和產品或服務的銷售收入。由于企業強調利潤決定,因而要對投入資本和銷售收入進行嚴格區分。政府和非營利組織的財務資源主要來源于向納稅人征收的各種稅收、私人及機構的捐贈以及向服務對象收取的服務費收入等。由于政府和非營利組織提供的有些公益服務具有壟斷性質,沒有公開市場對其價格進行客觀評定,因此通常以“成本補償”為基礎進行定價。
3.財務資源使用和控制
在市場上,消費者提供財務資源,企業提供相應的產品或服務,兩者之間所形成的直接對應關系,就決定了企業應該提供產品或服務的類型和質量。如果企業向消費者提供的產品或服務不能獲利,就會調整生產或退出市場競爭。因此,在自由競爭市場上,營利動機和盈利指標本身就構成了一個對企業財務資源使用和控制的機制。相比之下,對政府和非營利組織提供的產品或服務,一般沒有公開市場的供需關系來測定其價值,而且資源提供者與服務的消費者之間幾乎沒有關聯,因此,不能通過市場價格對政府和非營利組織財務資源形成有效的約束機制。
4.財務受托責任
所有者向企業投入資金,目的在于通過企業的經營活動獲取最大限度的投資回報,所有者與企業之間形成了緊密的利益關聯關系。企業主要對其所有者承擔財務受托責任,其財務重點主要在于如何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目標。
5.業績評價
企業的組織宗旨是為了獲取利潤,企業的經營活動都是圍繞著如何實現利潤最大化目標進行的,所以凈利潤或每股收益等盈利指標自然就成為了評價企業經營業績的主要依據。
三、非營利組織財務管理目標
1、非營利組織的目標
介于非營利組織所從事的是社會公益性、服務性事業,提供的是公共物品,且不以獲取利潤為組織目的等特性,可以看出非營利組織的設立和運營的主要動機往往是在某個特定范圍內為完成某種特定的社會使命,增進社會公共利益。當一個非營利組織已經完成或無法完成其具體的社會使命時,該組織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因此,我國非營利組織的目標可以被認為是要在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物質文化需求方面,實現某一具體的社會使命。
2、非營利組織的財務管理目標
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任何組織的行為都需要資金的支持。非營利組織也不例外,實際上非營利組織本身運營所需要的辦公經費、活動經費、人員經費等就常常困擾著組織管理者。資金不足已嚴重影響了非營利組織正常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實現。重視資金管理已成為當代非營利組織管理者的共識,而研究非營利組織財務管理已成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財務管理作為組織管理的一部分,是有關資金的獲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其取決于組織本身的目標。因此,與非營利組織的目標相適應,其財務管理的目標就是獲取并有效使用資金,以最大限度地實現組織的社會使命。也可具體描述為:致力于最大限度地籌集資金,提高籌資效率和資金使用社會效用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