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壽險會計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在保證保險體系償付能力的前提下合理地逐期釋放利潤。這要求壽險公司在財務穩健性和盈利能力之間保持平衡,造成這種困難處境的表面原因是會計分期原則和壽險業務的長期性不能相容;但是從謹慎性原則來看,要保證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也必須定期評估保險體系的財務狀況,以防止問題的擴大
。壽險業務對監管部門和管理層提出的挑戰是對人類長期風險管理能力的考驗,而壽險會計準則國際標準遲遲不能定稿也在情理之中。要有效地推進壽險會計的研究和應用,必須進行跨學科研究,探索新的解決方案。壽險精算和壽險會計之間存在著天然聯系,從發展過程來看,由于責任準備金在壽險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實際上是壽險精算的演變決定了壽險會計的演變。本文將從精算的角度,結合五個問題對壽險會計做一簡要討論。(這些討論也適用于養老金精算和會計,目前的理論研究和精算實務都傾向于用相同的模型和方法處理壽險和養老金業務。)
問題一:壽險會計的基本研究對象。IASC于1999年發布了壽險會計準則國際標準草案,認為封閉型保單組可以作為壽險會計的基本研究對象。這個結論是對此前相關工作的認可,和壽險精算的處理方法是一致的,即把封閉型保單組作為基本研究對象。壽險會計的研究歷史不長,大概起源于1960年代的美國,比較重要的早期研究成果包括:Horn在1971年發表的論文“隨風險釋放的責任準備金”和Posnak在1974年完成的著作《GAAPforlifeinsurancecompanies》。Horn是精算師,他使用的是封閉型保單組的團體型公式,分析了責任準備金評估假設對利潤釋放過程的決定作用;Posnak是注冊會計師,他領導的研究小組編制了模擬封閉型保單組和壽險公司運作的程序,然后在模型的基礎上討論會計準則和會計實務的表現。報告利潤是Posnak研究的核心問題,后來的許多研究者也都把討論壽險會計對報告利潤和利源分析的影響作為基本問題,相信未來的研究會延續這個傳統。Posnak的成果得到了很高評價,許多精算師認為,到現在為止,在結合精算和會計專業知識方面,很少有人能出其右。不過Horn和Posnak的理論框架是簡單的概率論,在敘述上顯得很累贅,也不能取得更深入的結果,從壽險精算來看,未來的研究方向將是用隨機控制模型和隨機模擬方法來研究封閉型保單組的運行和演變。
問題二:壽險會計中的權責發生制。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壽險精算提供的責任準備金。對于常見的帶儲蓄成分的壽險保單,公司早期收取的保費有很大一部分必須遞延到以后的保單年度中,通過計提責任準備金可以實現保費收入的遞延,從而實現權責發生制原則?,F在普遍使用的平準評估凈保費方法出現在19世紀,它的設計初衷是為監管機構提供信息,謹慎性是其基本特征,在遞延收入的時候忽視了對報告利潤的影響;Zillmer在1871年發明的修正制準備金方法基本解決了這個問題,Zillmer方法的本質是通過降低早年計提責任準備金的速度以彌補高額的新契約費用,對費用不作攤銷而由后續年度分擔早年少計提的責任準備金。有一種誤解以為壽險公司的日常賬務處理是現金收付制,所以壽險會計沒有實現權責發生制。從精算評估的角度來看,如果計算速度足夠高,精算部門就能在每份新保單生效后及時評估出該業務帶來的負債增長,從而保證賬面的平衡,但由于存在實際的計算能力和信息處理成本約束,所以負債評估工作不能時刻進行,而只能按一定時間間隔評估有效保單的負債。在手工計算時代,負債基本上按年評估,計算機時代則實現了按月評估,未來也許會加快到每天評估。在精算師看來,責任準備金只是體現了權責發生制的原則,其具體算法,比如凈保費評估方法,是手工計算時代的產物,在21世紀里需要結合計算機加以改進。澳大利亞的精算師們提出的服務邊際法(Margin on Service)是一個有益的探索,今后我們的研究重點將是在不考慮計算成本約束的條件下,開發評估未來責任的新算法,這項工作會對壽險會計產生深遠影響。
問題三:承保利潤和配比原則的關系。我國《保險公司會計制度》中壽險公司利潤表上的承保利潤很容易引起誤解,它每年都是負數而且會隨著業務規模的擴大而擴大,從收入和費用的配比來分析,它的算法有可以商榷之處。在我國壽險公司利潤表中,承保利潤=保險業務收入-保險業務支出-責任準備金提轉差。保險業務收入只包含與保費有關的收入,但是作為費用項的責任準備金提轉差會包含上期期末責任準備金和本期部分保費的預定利息收入(按照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計息),這是由精算評估方法決定的??梢钥吹?,在計算承保利潤時,收入項和費用項沒有實現配比原則,所以它自然會是負數,而且會隨著責任準備金總額的增長而增長??梢钥紤]修改為,在保險業務收入中包含上期期末的責任準備金的預定利息收入(或者更復雜的項目),然后在投資收入中減去這個預定利息收入。從公司管理的層面來看,這樣處理和利源分析是一致的,可以有效區分保險業務和投資業務的業績,即假定公司不做投資,通過保險業務獲得的收入也可以獲得基本的收益率(準備金評估利率是相當保守的);而從投資收入中扣除預定利息收入可以突出表現投資部門的活動所取得的超額收益(超出準備金評估利率的部分)。從壽險精算的角度來看,這個容易引起誤解的“承保利潤”應該是從財險中照搬過來的。
問題四:未來責任的公允價值。壽險業務的未來責任是否按公允價值入賬?對這個問題各方面還沒有取得共識。IASB一直致力于普及公允價值概念,取得了不少進展,不過最近幾年在會計丑聞沖擊下,許多人開始對公允價值概念采取保留態度。在我國,考慮到國內的會計執業環境,會計準則制定者的態度也從前幾年的積極轉成觀望。實際上,許多研究者對壽險會計中的公允價值概念都不太熱心,對IASB提出的根據企業信用狀況選擇未來責任評估利率的做法更是堅決反對。公允價值要求一個流動性良好的市場,而壽險業務的負債無法滿足這個條件,所以很多人據此反對在壽險會計中套用公允價值,這是合理的。至于讓財務狀況不佳的公司選用更高的未來責任折現利率,從而低估它們的負債,這個建議招來的是一致反對,理由有兩點,第一,這么作會招致更多的道德風險,第二,它不符合公允價值原則,如果公司的未來責任需要市場定價的話,所采用的折現利率應當取決于整個市場而不是個別公司。那么,在現有責任準備金計算框架下,在計算未來責任現值的時候如何選用未來責任的評估利率?許多人相信應該選用債券收益率或合適的無風險收益率,而不能采用保險公司投資資產的預期收益率(投資組合中包含股票),從歷史經驗來看,這種看法有其根據。最近我們通過建立封閉型保單組的隨機控制模型,在同時考慮隨機給付和動態投資策略的條件下,證明了最優控制下的負債評估利率是無風險利率。在今后的研究中,公允價值及其評估還將繼續成為研究和爭論的焦點。
問題五:在保險會計的研究中采用的隨機模型。Borch在1967年的演講中給出了這個問題的答案“隨機控制就像是為精算師度身定制的工具。”,在其著作《保險經濟學》中他還指出,Lundberg在1903年建立古典破產概率理論的時候,已經使用類似觀念,開創了用隨機過程處理保險業務過程的新領域。在壽險精算的資產份額法中,可以這樣來描述保險業務的演變過程:對于一個封閉型保單組,保險公司在收取首期保費并扣除費用后,即形成一個保險基金,然后逐期實現服務功能(收取續期保費、理賠、支付退保金、提供保全服務)等等,經過若干年后,保單組中的保單全部失去效力(退保、滿期或者索賠)。如何在這個長期的隨機過程中施加控制以保證公司的償付能力與合理的利潤分配?這是一個自然形成的隨機控制問題,狀態變量是保險基金的數額,控制變量是會計政策、精算方法、分紅政策等等。盡管認識到了這一點,但隨機控制模型在數學處理上很困難,所以直到1986年,O''Brien才發表用隨機控制模型研究養老金會計的第一篇論文,至于保險領域的相關論文則出現在1994年,到2000年前后,隨機控制模型終于成為壽險和養老金領域的研究熱點。在研究中結合精算標準、會計準則和隨機控制模型,輔以隨機模擬,無疑可以加深我們對保險會計和養老金會計的認識,是未來的重要研究方向。
壽險會計以其困難而聞名,本文僅僅從壽險精算的角度探討了可能的研究思路,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激發更多相關學科的研究者的興趣,共同努力,破解這個長期困擾會計師和精算師的難題。
黃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