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海西三明生態工貿區是“十二五”時期福建省十大新增長區域之一,加快推進生態工貿區建設是推動三明市加快轉變、跨越發展的重要抓手,對于把三明建設成為連接沿海、輻射內陸、聯動周邊的海峽西岸經濟區重要增長極,成為經濟持續發展、文化更加繁榮、綜合競爭力不斷增強、人民安居樂業的和諧區域至關重要。下面,就加快推進海西三明生態工貿區建設提以下幾點個人看法。
關鍵詞:海西;三明生態;工貿區
一、高標準建設海西三明生態工貿區
1、明確規劃范圍。生態工貿區規劃總面積3317平方公里,包括梅列區、三元區全轄區范圍,沙縣的2個街道和富口鎮、高砂鎮、大洛鎮、南霞鄉4個鄉鎮,永安市的4個街道和貢川鎮、大湖鎮、曹遠鎮、上坪鄉4個鄉鎮,以及明溪縣的沙溪鄉、將樂縣的古鏞鎮。其中,核心區包括三明中心城市(三明城區、沙縣城區、永安城區)的規劃建成區、城市規劃建成區之外的工業園區和物流園區規劃區,面積約310平方公里。規劃背景區為三明市行政管轄區域,包括12個縣級行政區(2區、1市、9縣),總面積為22959平方公里。
2、明確發展定位。依托獨特生態優勢、現代交通體系、扎實產業基礎,打造海西先進制造業重要發展區域、海西中部現代服務業集聚地、海西中部旅游集散中心、海西重要綜合交通樞紐、海西中部宜業宜居中心城市,逐步建成生態環境美、發展空間大、產業實力強、科技含量高的海峽西岸經濟區新增長區域。
3、明確發展原則。按照“統一規劃,統籌布局;轉變方式,優化結構;承接轉移,促進集聚;創新引領,項目帶動”的原則,推進產業發展;按照“統籌兼顧,合理開發;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分類指導,突出重點;市場運作,制度創新”的原則,推進生態建設。
4、明確發展目標。圍繞建設“生態引領、制造先進、商貿繁榮、宜業宜居”的海西三明生態工貿區的目標,加快生態工貿區基礎設施建設、重點產業拓展、專業園區開發、生態環境保護,持續壯大先進制造業,率先發展服務業,加快培育旅游業,積極扶持新興產業,加快構建主業突出、特色鮮明、核心競爭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力爭生態工貿區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8%以上,到2015年突破1000億元。
二、完善海西三明生態工貿區產業發展布局
依托中心城市快速通道,以三明市區為中心,實施北擴、南延、東連、西拓,重點建設“四區一帶”。
1、建設中部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核心區。以市區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構筑三明城市物流園、三元大阪物流中心等現代物流平臺,加快發展海西金屬材料制品市場、汽車貿易集聚區等特色市場,盡早啟動服務外包及創意產業園建設;加快提升消費型服務業,引進國內外知名商貿企業,打造市區陽光城—徐碧新城、新市北路—瑞云路特色商圈,以徐碧新城為重點建設中央商務區,以貴溪洋新區為依托建設體育休閑娛樂區,以海峽兩岸林業博覽會為重點帶動會展經濟發展;積極培育公共服務業和文化產業,抓好萬壽巖等文物的保護、開發,實施三明文化印刷產業園、海峽閩中動漫創意文化產業園等項目,力爭經過3—5年努力,建成總面積約5平方公里的海西中部第三產業核心區。
2、建設北部以現代物流業為主的工貿產業區。以現代物流產業開發區、金沙園、金古工業園和將樂經濟開發區積善園為平臺,構建以機械裝備、輕紡服裝、食品加工、現代物流為支撐,以生產性服務業和消費性服務業為重點的產業體系,建成總面積約60平方公里的工貿產業區。
3、建設西部以新材料產業為主的特色工業集聚區。依托梅列經濟開發區,以三鋼集團、小蕉實業公司為龍頭,以不銹鋼復合板、短流程鑄造、稀土深加工等項目為重點,建設不銹鋼復合材料高科技園區,形成22平方公里的特色工業集聚區。
4、建設南部以先進制造業為主的生態產業區。依托臺商投資區、三元經濟開發區、尼葛園、載重汽車城,以汽車及零部件、紡織、林竹、特色資源深加工為重點,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建成總面積為68平方公里的生態產業區。
三、創新海西三明生態工貿區開發建設機制
1、理順和健全管理體制。建立生態工貿區開發建設管理機構,并賦予相應的經濟社會管理權限,組織實施生態工貿區規劃、開發、建設、管理與保護。進一步簡化審批手續,對重大項目開辟“綠色通道”。實行生態工貿區項目統籌管理機制,把好項目進駐關,確保生態工貿區產業按布局實施,推動產業集群發展;實行“項目飛地”,創新利益共享機制,完善共建園區、共引項目稅收分成機制,激發地方政府和各個園區管委會招商引資積極性;實行多種建園模式,探索與其他地區合作建園,引進財團獨資開發建園,推進園區加快開發、健康發展;規范對外招商政策,統一建立招商網站,有序開展整體招商,促進園區之間招商有序競爭,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2、建立完善扶持機制。整合政府專項資金,建立生態工貿區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扶持生態工貿區重點產業、新興產業、綠色產業、服務業和科技創新等,特別是經濟帶動力大、行業配套性強、稅收貢獻率高的行業和企業,促進產業做大做強。通過政府資助、財政補貼、稅收優惠、創業投資、參股經營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企業總部、研發機構和大型企業集團投資落戶生態工貿區;協助企業爭取中央和省級技術創新、節能減排等專項資金,利用增值稅轉型、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等政策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技術投入,促進企業稅收持續增長;加大對出口企業和中小企業的財稅扶持力度,鼓勵企業開發新興市場,積極推動為產業集群配套的科技型、外向型民營企業發展。
3、創新投融資方式。拓寬開發建設投融資渠道,大力推行BT、BOT、TOT投資方式,采取“先投入后回報”的經營策略,借助投融資平臺,加快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完善城市運營功能,提高土地升值預期,帶動要素聚集,實現對工貿區建設資源最有效的優化配置。整合政府投融資平臺,策劃和運作跨行政區域布局、共建共享的重大基礎設施和重大社會事業項目。按照新型工業化的要求,制定和頒布鼓勵三明生態工貿區投資的主要領域和重點產業導向目錄,引導社會資源投向,促進生產要素向生態工貿區集聚,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規范和發展產權交易市場,積極推動各類資本流動和重組,為企業融資提供服務。鼓勵重點企業利用資本市場開展資產重組、產權置換,以股權融資或項目融資等方式籌集發展資金。支持企業上市融資,引導重點企業利用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中小企業集合票據、企業債券、公司債券、可轉換債券等債務融資工具,降低籌資成本。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要加快推進海西三明生態工貿區建設,就必須按三明市第八次黨代會提出的建設開放三明、幸福三明為目標,建設以人為本“綠色工貿區”、“低碳工貿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