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首先直觀描述地區經濟差距、地區進出口貿易結構、規模間的不同并統計度量,最后分析了我國東西中三地區的總體發展趨勢和可能存在的聯系。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對外貿易對地區發展的變動,采取有效措施縮小地區間的經濟差距,努力實現向經濟發展較快的東部地區收斂。
關鍵詞:對外貿易;經濟差距;發展趨勢
1引言
當工業化的時代正在逐漸的被信息化與電子化取代,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正推動著經濟的飛速發展。經濟全球化,這股不可阻擋的浪潮,為全世界人民帶來的絕不僅僅是機遇,更多的是挑戰。這雙面的影響對于中國來說,一個明顯的表現就是,東中西部三地區的經濟在近現代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地區之間在GDP增長率、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等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距。與此同時,我國的對外貿易交易量、增長率及依存度等方面從低到高的發展趨勢,目前出口商品結構逐漸從初級產品行業轉變到了制成品行業優勢越來越明顯。但是在我國地區之間,對外貿易發展形式并不是一致的,區發展差異比較明顯,外貿易發展在東部沿海地區比中西部地區遠遠好,東部沿海地區的商品出口結構比較優勢逐漸從初級產品行業轉變為制成品行業。所以說對外貿易發展與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的差距存在必然聯系,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增長率明顯高于中西部內陸地區,地區間的經濟差距在逐步擴大,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東、中、西三大地區間經濟差距擴大非常明顯。
2 提出問題
我國不同區域的發展差異及對外貿易發展差異對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的影響究竟怎樣?兩者間相互作用的機制與效應如何?為了扭轉我國經濟的區域之間、內外之間與對外貿易間失衡狀態,實現統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我們要深刻認識和理解兩者之間的長期作用機制和短期動態關系。
3分析問題的方法
首先直觀描述地區經濟差距、地區進出口貿易結構、規模間的不同并統計度量,分析我國東西中三地區的總體發展趨勢和可能存在的聯系。在地區差距問題分析中,主要采取變異系數(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方法,表示某類指標的變異系數越大表明該類指標在地區間差距越大。選取了1990至2011年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西藏、海南、重慶三省市的樣本數據缺乏或不連續被剔除)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進出口總額進行分析,所用數據選取各期《中國統計年鑒》。本文利用1990-2011年的時序數據基于協整理論等方法展開計量分析。
4問題的分析
由于我國地理位置、天然資源狀況、科學技術條件、長久的歷史文化背景、政治政策及社會發展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異質性,所導致地區增長的不均衡是不爭的事實。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的短暫下挫后,我國地區收入差距又呈現擴大趨向,其差距主要體現在東、中、西部三個區域,三大經濟帶間呈現出一定的俱樂部收斂特征。與此同時,在梯度推進式的開放進程中,促使東部沿海地區對外貿易的發展結構規模及速度比中西部地區的發展顯著迅速,有研究學者已關注到地區貿易發展差異對地區經濟差距變動的影響。20世紀70年代末,廣東省沿海地區的經濟體制改革獲得成功,中國繼續推進市場化進程,改革方向向沿海地區推進,同時實行開放政策,外資的引入,國際貿易活動的積極主動參與,使得我國經濟總量和人均收入水平進入了一個持續快速增長階段。在改革開放進程中。不同省份的增長表現并不相同,我國經濟結構的發展也隨之變化,如圖1所示,能直觀地描繪了1990-2011年期間我國三個地區的人均收入差異狀況。
圖1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變異系數
圖1可知東、中、西三區域內部經濟差距均有下降趨勢。東部區域內部的差距比中、西部區域還要高,2004年以后,最小的內部差距是中部區域,而經濟差距變化幅度相對較小是西部區域。這種地區間經濟差距拉大、地區內部差距縮小的形勢,與文獻報道的中國地區存在“俱樂部收斂”的觀點相符合。
圖2 進出口額變異系數
改革開放以來,對外貿易規模結構總體來看,我國區域的對外貿易差異一直處于上升狀態。地區出口額變異系數在2.03至2.59之間,地區間進口貿易額變異系數在4.19至4.67之間,可看出地區出口額變異系數遠遠要高。地區間進出口貿易發展的差距存在巨大的差異則表現出更大的差異性。
通過地區間進出口變異系數、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變異系數計算分析,90年代地區經濟差距的幅度上升下降的幅度比較明顯,而地區出口、進口貿易差異一直處于上升狀態,地區間貿易發展很不平衡。三種差距存在長期的協整關系,對外貿易差異與地區經濟差距存在同方向變化。在短期內,導致地區經濟差距的原因主要是進出口貿易差異。在我國地區間對外貿易發展存在差距,會導致地區間經濟增長的差異,最終顯著影響地區經濟差距的變動。
5解決問題的建議
由于地區經濟差距的原因主要是進出口貿易差異,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對外貿易對地區發展的變動,為實現向經濟發展較快的東部地區收斂,使地區間的經濟差距縮小主要從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中西部地區企業下放外經貿經營權,鼓勵中小企業進行對外貿易,給予出口退稅等政策性獎勵;第二、中西部地區對人力資本開發和積累要引起高度關注;第三、正確對中西部地區的產業結構的引導,逐步從低技術附加的初級產品產業轉變高技術附加的制造業;第四、中西部地區應該多方籌措資金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便利的交通運輸、郵電通信和信息流通有利于快速了解國外商務動向、進行商務洽談和及時實現進出口商品的跨國運送。第六、在充分重視對外貿易發展的基礎上,也不能忽視國內地區間貿易。中西部地方政府要充分解放思想、開拓思維,破除封閉性觀念,重視國內地區之間的貿易,消除彼此之間的貿易壁壘和地方保護,使資本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商品更自由的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