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根據遙感影像解譯所獲取的數據,從時間差異性的角度分析了研究區2000-2010年10年間的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的動態變化情況。研究過程中利用絕對數量(面積)變化、相對數量(比例)變化以及變化貢獻率、變化強度指數等來分別對研究區土地利用的數量和結構變化進行時間差異性的比較分析,探討了該區域土地利用數量與結構及其時空動態變化規律和特征,為黃土高原南部地區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提供依據,使土地利用數量、結構及空間配置趨于優化,促使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建設協調發展。
關鍵詞:土地利用/覆被變化;時間差異性;延河流域及其下游段;
土地利用是土地在人類活動的持續或周期性干預下,進行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的復雜的社會經濟過程,是一個由自然、經濟、社會和生態等多種類型的子系統有機復合而成的生態經濟系統的持續運動過程[1],同時也是一個把土地的自然生態系統變為人工生態系統的過程[2]。土地利用變化主要體現在土地利用類型的轉變、土地利用類型數量變化、土地利用程度變化、土地質量的轉變、土地適宜性的轉變、土地利用變化的空間差異等方面[3]。
1.研究區概況
延河發源于靖邊縣天賜灣鄉周山,由西北向東南流經志丹縣、安塞縣、寶塔區、和延長縣,最終匯入黃河,全長286.9km,流域面積7680km2,屬于黃河一級支流。延河流域(36º27´~37º58´N,108º41´~110º29´E)是黃河中游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區域之一,其北部、西南部、南部分別與清澗河流域、北洛河流域和云巖河流域相接。海拔最高為1731m,寶塔區平均海拔為958m。
2研究方法
2.1土地利用分類體系
本文以延河流域2000年和2010年的TM影像遙感解譯結果為基礎,從研究區土地利用數量與結構的時間變化來進行剖析。為了便于比較不同尺度與區域的研究結果,將區域的土地利用類型統一分為6大類[4],分別為林地、草地、耕地、水域、建設用地、未利用地。
2.2模型方法
本文采用土地利用結構在某一研究時段內的變化貢獻率、變化強度指數來對研究區土地利用結構的時間差異性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