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資料表明,由于外貿企業業務經營活動的特殊性,信用風險已成為其財務風險中最主要的風險之一。許多外貿企業財務狀況惡化乃至關、停、破產都是緣于存在大量的呆帳、壞帳,切實加強信用風險管理已成為我國外貿企業的當務之急。加強外貿企業的信用風險管理應從多方面著手,建立健全信用風險管理體制則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措施。
一、建立信用風險管理的組織體系
企業信用風險管理組織體系一般由信用風險管理決策機構、信用管理專業部門、相關業務部門組成。
(一)信用管理決策機構。這一機構主要由企業經營層中的有關成員組成。決策機構應聘請部分熟悉進出口業務及相關法律的法律業務工作者、涉外銀行中熟悉國際貿易結算的行家、有關涉外部門的專業工作者參加,以提高決策質量。決策機構的主要職責是:審查批準企業的信用政策和風險管理策略;審批高風險的大額交易事項;審批處理重要信用風險事項的處理方案等。
(二)信用管理部門。應借鑒發達國家信用管理的成功經驗,在企業內部設立信用管理的專職部門。其主要職責包括:負責客戶資信的調查、分析、評估,建立和管理客戶信用檔案;負責建立、管理企業的信用管理信息系統;制訂企業的信用政策;審查業務部門與客戶簽訂的合約;監督業務部門的操作流程;對應收帳款進行跟蹤監控和追收等。
(三)業務部門。企業的市場銷售部門、財務部門等業務部門是企業信用風險管理組織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日常工作中,不僅要認真執行企業的信用風險管理的各項規定,還必須積極配合、支持信用管理部門的工作,及時、主動地向信用管理部門報告、反饋有關信息。
二、完善信用風險管理的約束機制
(一)在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中充分體現信用風險管理的要求。
1、在授權批準控制中突出對外簽約和使用資金兩大環節。對外簽約是各項業務活動的重要基礎,對外簽約得當與否,直接關系到該項業務的信用風險程度,而資金付出事項中有很大一部分,如預付定金、預付貨款、交納信用證開立保證金等業務本身就存在著風險,因此,必須實行嚴格的分級管理原則。其中,風險較大的簽約或付款必須經過企業的經營管理決策層批準。
2、在職務分離控制中突出信用部門的制約作用。目前,許多外貿企業存在著某項業務處理的全過程由某一業務人員包辦的現象,這就使本來屬于企業財富的客戶和訂單大量的被個人所擁有,一旦這些業務人員惡性跳槽,不僅可能使企業的訂單和客戶流失,而且會嚴重影響由其經辦但尚未了結的交易的正常進行特別是貨款的正常回收,從而給企業帶來巨大的信用風險。針對這一情況,外貿企業應高度重視發揮信用管理部門在職務分離控制中的制約作用,其要點包括:
業務部門或人員所涉及的客戶應由信用管理部門統一管理,建立統一的信用檔案;未經信用管理部門的審查確認,業務部門不得對外簽約;未經信用管理部門審查確認,企業不得采用D/P.D/A,O/A等結匯方式;對信用證項下的業務,未經信用管理部門對信用證的審查確認,業務部門不得備貨、發貨。
3、在業務程序控制中強化信用風險控制環節。業務處理程序因企業而異,但從信用風險管理的角度看,以下幾個環節應作為業務處理程序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加以規定:信用管理部門對客戶資信情況及與客戶相關的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對交易的信用風險進行識別、分析、評估;財會部門對交易事項的成本進行核算;信用管理部門對企業擬與客戶簽訂的合同進行審查確認;高風險的交易事項、重大風險事項的處理方案應經過企業信用風險管理決策機構審查批準;信用證項下的交易,應由業務、財務、信用管理部門對國外來證加以審查;由信用管理部門、財務部門對應收帳款情況進行跟蹤、監控;信用管理部門對應收帳款采用恰當的方
式追討。
4、在管理制度控制中充實信用風險管理制度。企業應在企業管理制度體系中充實與信用風險管理相關的內容,包括:客戶資信調查分析制度;客戶信用檔案管理制度;風險交易決策制度;合同管理制度;信用付款方式管理制度;成本管理制度;應收帳款管理制度; 等等。
(二)在內部經濟責任制中加大對信用風險責任考核的力度。
1、有效設定和合理分布信用風險的防范責任。企業應明確規定信用管理決策人員、信用管理專職人員、營銷人員、財會人員等相關的信用風險責任人在信用風險管理中的職責,并采用必要的行政和經濟手段來促使這些人員認真履行職責。
2、合理確定考核指標。在對業務部門或業務人員的考核中,應設置與信用管理相關的指標,如應收帳款周轉率、逾期應收帳款控制比例。
3、在責任會計中實行收付實現制原則。即在考核業務部門或業務人員的業務業績時以貨款到帳作為確認業務收入實現的標志。
4、在應收帳款管理中引進利率杠桿。在考核業務部門或人員的經濟指標時,對規定的信用期限內的應收帳款占用,可不計息或實行優惠利率;對逾期應收帳款,則按較高的利率計息,逾期時間越長,利率越高。
5、試行內部信用風險準備金制度。對信用風險承擔者收人中超過企業職工平均收入 (亦可另行確定一個適當的基數)以上的部分,按超率累進的辦法,提取一定比例的風險準備金,其所有權不變。在企業確定的一定期限內(如3年或5年),如發生屬于個人責任造
成的壞帳凈損失,則以風險準備金抵補;如未發生損失,期滿后,將風險準備金退還個人,并按銀行同期同檔次居民儲蓄存款利率計付利息。
三、注重風險報酬,完誓信用風險管理的激勵機制
外貿企業屬于高風險行業,企業的風險承擔者不僅面臨著經濟責任的壓力,在精神上、心理上也承受著很大的壓力。因此,外貿企業在制訂內部分配政策時,應充分考慮外貿企業的特點,對風險承擔者給予必要的風險報酬。風險報酬可采取多種方式,如對企業的風
險決策人員、信用管理專職人員、與信用管理相關的其他管理人員如財務部門的有關人員可采用結構工資的形式予以體現,即將這些人員的工資分解為若千部分,風險報酬則是其中的一個部分,且比重不宜過低,而這一部分報酬的實際取得則應根據與信用管理相關的指標的考核結果加以確定。又如對直接從事購銷業務的人員采用見利提成分配辦法的,可將交易事項按其信用風險程度分為幾個檔次,其信用風險程度愈高,則分成比例愈高。又比如,對一些高風險的特殊交易事項,可實行單項風險抵押經營,即由與此項交易相關的信用風險承擔者向企業繳納一定比例的風險抵押金,交易成功后,除退還風險抵押金外,將風險抵押金視同風險投資,從該項交易的盈利中劃出一部分作為風險投資的相應報酬,其水平可數倍于銀行流動資金貸款利率。如因個人責任原因形成信用風險損失則以風險抵押金抵補。
四、建立內容全面反應靈敏的信用管理信息系統
完整、及時的信息,不僅是提高決策質量、從源頭上預防信用風險的基礎,也是及時發現業務開展過程中出現的風險以便及時處理、最大限度地減少風險損失的必要條件。信用風險信息系統可包括若干子系統,但從內容上看,至少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信息:一是與事前控制相關的信息,如客戶資信情況資料、客戶所在國家(地區)的相關信息、有關中間機構的相關信息、與本企業主營商品相關的國際及國內市場行情等;二是與事中控制相關的信息,如業務進行過程中各環節的實施狀況、交易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客戶及相關中間機構等方面的最新動態等;三是與事后控制相關的信息,如債務人的財務狀況變化情況、債權特征的變化情況、債務追討的進展情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