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2011年,中央將中原經濟區的發展提高到國家層面。本文通過對近10年來區域經濟和金融聚集理論研究,深入探討了金融中心的形成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本文的創新之處在于結合國內外金融中心形成的模式和特點,通過FIR(金融相關比率)數據分析,提出把鄭州建設成為中原經濟區金融中心的初步構想。這個構想的提出,對于鄭州金融業今后的發展和中原地區金融業乃至經濟結構的變化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關鍵詞:區域金融 金融中心 中原經濟區 鄭州
一、區域金融聚集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
金融通過資本市場影響實體經濟,對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一般來說,經濟增長依賴于生產要素總量的增加、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和技術變遷三個因素。金融資源與這三要素的增加、優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資本積累的快速增加往往是經濟快速增長的表現;在經濟結構優化升級過程中,效率更高的部門會吸引更多的金融資源;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是促進經濟增長最本質的因素,從研發到生產的整個過程更需要金融資源的支持來完成,從而實現技術變遷。因此,高效、穩定的區域金融市場必然要成為區域協調發展的基本目標取向。
集聚會產生規模經濟從而促進經濟增長、金融中心的產生是金融聚集的結果,和區域經濟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金融中心的吸引和擴散效應表現在技術傳播和擴散;資本的集中與輸出;生產規模經濟效益;形成凝聚經濟效果。
因此,研究金融聚集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應用金融聚集所產生的推動力,進行區域金融研究能夠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推動經濟的發展,拉動金融中心輻射地經濟的發展。如果把這些理論應用在把鄭州建設為中原經濟區金融中心的實踐上,將促使中原經濟區得到長久穩定發展。
二、 中原經濟區存在資金外流現象分析
一個地區所具有的金融資源是現代經濟增長與發展的關鍵性約束條件。造成區域金融成長差異的原因有很多,如空間距離的影響,各地經濟發展態勢、政府對金融業管制的態度及對異地金融業進入的許可程度、居民的金融意識等均是造成不同地區間金融業形態迥異的不可忽視的原因。
據介紹,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構想,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將中原經濟區納入國家層面的重點開發區域,標志著中原經濟區建設已經正式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明確提出,中原經濟區作為國家層面重點開發區域,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區域性的科技創新中心,中部地區人口和經濟密集區,使之成為支撐全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板塊。
目前河南省金融發展的狀況,可以利用金融相關比率來揭示:FIR=(S+L)/GDP
FIR表示金融相關比率,S代表存款額,L代表貸款額,GDP為各地區的地區生產總值。
從上表和圖表中可以看出,鄭州市的金融相關指數從2001年大約2.77 發展到2005年4.15,五年之間由于金融業發展,信貸業務活躍。但是,05年以后相關比率出現了下降的趨勢,不是因為金融機構減少或者經濟發展倒退,恰好相反,鄭州的金融機構不斷增加,GDP也逐年增長。那么,什么原因導致了金融相關比率下降呢?這是因為金融機構的層次和步伐不能跟上經濟增長的勢頭。所以,鄭州對金融資源的投入有了更多的新需求。
我們可以從新古典金融均衡理論具有局限性來說明鄭州市金融業發展遲緩、融資困難和中原經濟區存在資金外流等問題。新古典理論認為,在區域間流動的資本會自動達到均衡狀態,使各地區資本的邊際效率相等。在投資過程中,人們的投資會讓高利潤地區投資過度,與此同時低利潤地區投資不足;高利潤地區在資源和市場需求的約束下發生利潤率下降,導致資金進入投資不足的低利潤率地區。根據新古典理論,利潤率的變化會引起金融活動的相應變化,投資區域的擴散和資本回流會使欠發達地區和發達地區的差距逐漸縮小,最終使邊際效率相等。但是,這一理論的前提是資本等生產要素不具有充分流動性,所以,區域資本收益率均等由區域資本流動來推動的理論在現實是很難實現的。
改革開放以來根據鄧小平同志根據新古典理論提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戰略思想,在市場經濟發展的初期,實行了優先發展東部沿海地區的地區傾斜策略,促進了經濟總體的快速增長,但也使本來就存在的區域差距進一步擴大。這種情況對中國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非常不利,進一步弱化了中西部地區對外來商品的利用能力和對外來資本的吸引力,致使其發展活力不足,加劇了中西部經濟發展的滯后性。目前我國中西部一些企業在沿海從事房地產等高收益率產業,沒有在中部地區投資;而中部資金大量使用在沿海地區建設。以上所述,導致了中部地區金融發展緩慢,資金難以流入。
三、 應用區域金融聚集理論可以彌補鄭州市融資難,有效防止中原經濟區資金外流
鑒于新古典理論的局限性,經濟學家們對不同區域間經濟協調發展的研究就顯得格外重要。新經濟地理學派代表人物是克魯格曼、藤田等學者,理論形成于20世紀90年代。其主旨基本是經濟學的,理論建立在三個基礎之上:1.收益遞增;2.不完全競爭模型;3.運輸成本。在歐盟形成以后,內部各個國家之間如何協調各國利益——實際上也就是地區利益——成為歐盟經濟學家們研究的新課題。這種新的政治形態使區域經濟的研究成為歐洲各國區域經濟研究重心之一。新制度學派研究的中心是將制度要素引入到區域分析當中,協調區域發展。主要特征是,將區域建設傾斜和集中化。區域管理是區域經濟融入管理學的內容后形成的新學派,由三部分組成:1.區域經濟發展管理;2.人口管理;3.環境管理。
杜朝運(2007)在區域金融與經濟發展協調的模型研究中提出我國東西部之間的差異與城鄉之間的差異產生機理大致相同,主要是政策傾向、區位優勢和商業傳統。我國地區經濟發展差距與國家投資政策的傾斜方向、力度以及資本流動的方向高度一致。地理、交通、區位等地理因素,政府行為的影響,宏觀金融政策的影響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都是促進金融產業聚集和金融中心形成的動因。
我們來分析下已經形成的金融中心。經濟增長到一定程度,對資金有了更多的新的需求。金融機構根據上述區位因素的考慮,紛紛來到這個經濟增長地區,從而形成金融中心。17世紀的倫敦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由于工業革命的興起,工業效率大大提高,英國經濟實力迅速變強,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銀行和商人到此投資。19世紀20年代,英國搖身一變,成為主要資本輸出國。英國成為當時世界經濟頭號強國,倫敦也由此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政府利用現有條件,創造和強化其比較優勢,使一些原本并不具有明顯優勢的城市吸引金融機構駐入。這種金融中心的典型例子是新加坡。1965年,新加坡剛剛獨立的時候,國內經濟動蕩,各方面都不具備成為金融中心的條件。但是新加坡政府利用有利的地理條件,著重于國際金融業務的發展。1968年,新加坡政府開放了離岸金融業務,降低了稅收成功吸引了外資銀行。到了80年代,新加坡成為亞洲的主要國際金融中心。
也有一個經濟區域內多個金融中心并存的情況。同一個國家或地區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所擁有的發展條件也不盡相同,因此不同層次的地區需要有不同層次的金融中心與之相呼應。這些金融中心功能可以互補,互相也有競爭,對促進這一國或地區的經濟發展起著積極的作用。以美國為例,美國幅員遼闊,而且國內形成了完備的多層次的金融體系。紐約成為了全球性國際金融中心;華盛頓特區進行金融決策與管理中心;芝加哥成為中東部金融與期貨交易中心;休斯頓是中部金融中心;洛杉磯是國內與太平洋盆地區域的金融中心;舊金山是高新科技投資中心。每個金融中心的優勢和分工都不同,所輻射的區域也不同,它們在競爭中發展,在互補中共存。
根據區域金融聚集理論和以上實例,為了解決鄭州市融資難問題、中原經濟區經濟長久發展問題,把鄭州市建設成為中原經濟區的金融中心不失為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法。
四、 把鄭州建設成為中原經濟區金融中心的條件和措施
(一)鄭州市具有區位優勢,具備建立金融中心的條件
在河南省范圍內鄭州的金融發展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城市。從表1提供的數據,我們可以分析出,河南其余城市的金融相關比率都在1.5左右。2010年河南省金融仍平穩運行,信貸結構持續優化,盈利能力不斷增強。2010年末,全省銀行業金融資產規模同比提高16.1%,貸款不良率下降1.75個百分點。利潤同比提高40.8%,銀行抗風險能力增加。從資源投放的效率來看,加大對鄭州金融業的投入能夠有效地刺激中原經濟區的經濟增長。
由于沿海地區和東部發達城市有著許多稅收、交通等便利條件。改革開放30年的成果,讓投資者們慣性的會先考慮這些沿海大城市。鄭州同這些沿海大城市相比較,在資金融通、城市地位方面是不具有比較優勢的。如果真的要想中原經濟區快速發展,就要從目前國內還在起步階段的金融業入手,這是最穩妥可靠的方式。從宏觀IS,LM模型中,短期內資金投入量的增加,可以拉動經濟增長;從實際方面來說,上述新加坡的例子也表明,資金融通對推動經濟增長有很大幫助。
(二)把鄭州建設成為中原經濟區金融中心的措施
重視鄭州的戰略地位,廣泛宣傳建設金融中心的的重大意義,爭取獲得更多的金融優惠政策。政府在金融聚集過程中的職能既不同于金融監管部門,也不同于金融機構自身的發展,而是強化金融服務,為金融運行提供良好環境,為金融機構提供良好服務。鄭州市要想成為中原經濟區金融中心,應該聚集3類金融機構:新設金融機構、新型金融機構、財務公司等金融機構。河南金融市場不僅要平穩發展,更要活躍起來,形成一個種類多樣,生機勃勃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