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學術界就出現“綠色會計”的觀念,但當時遭到很大的反對及批評。進入70年代,許多經濟學者及環境專家開始倡導社會責任的觀點,會計專家則因會計制度原則及技術上的限制,導致相關的研究較少。然而,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出,環境問題以及相關的收入、支出和利潤引起了世界上越來越多國家的關注。大家逐漸認識到,傳統的會計處理方法根本不能為環境管理提供足夠的信息。在這種情況下,環境管理會計(EMA)應運而生,且已經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一、環境管理會計的定義
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環保署第一個采用環境管理會計標準程序,此后,環境管理會計在世界各地日益受到重視。環境管理會計有多種定義。國際會計協會(1998)提出環境管理會計是透過發展和實行適當的環境會計系統來管理環境面以及經濟面的表現。這包含了公司中各種報告或審查,典型的環境管理會計常牽涉生命周期成本、總成本會計、利益估計以及策略規劃。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司(2001)的定義:做的更好、更全面的管理會計,雖然戴著環境的帽子,但非常注重隱性成本。從環境管理會計系統所產生的信息可能具有財務性質(如環境成本的量化),或者它可能是按實物計算提供(如在一個特定的流程中使用的用電量)。無論哪種方式,開發這種系統的動力為組織提供一個基礎,以改進其環境和財務績效。日本環境省(2005)的定義:環境會計是數量化評估企業環境保護活動的一種體系,為達成可持續發展目標,與周圍環境保持良好關系,并推動同時具有效果及效率的環保活動。
綜合以上各種對環境管理會計定義的解釋,可以將之看作是一種已得到改進的管理會計制度,以使該系統的用戶從提供的資料理解組織的環境績效。
二、環境成本的類別
環境成本分類是建立環境管理會計制度最關鍵的部分,各國和一些重要的組織也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據美國環保署(EPA)《全球環境管理動議》(GENH)的權威分類方法,環境成本的范圍按會計確認的難度分成以下幾層:常規運營環境成本(即傳統中的會計成本概念)、潛在的隱藏成本、未來可能發生的或有負債和成本以及企業形象和公共關系成本。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司提出了環境成本可區分為四種類型:第一個是與組織作出努力以減少他們的活動對環境影響有關的所有成本。第二個是與在生產過程結束之前有關的組織防止其環境影響的所有活動,例如,使用清潔技術,或建立環境管理系統。第三和第四種類型成本的是,企業產生的但屬于非產品產出的任何事物,如廢物、廢水或損失的能量,而且所有有關這一成本的非產品產出(Non-Product Output,簡稱NPO,是指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未能轉化為最終產品的原材料、能源和水,包括不合格的產品、固體廢物、廢水、廢氣和消耗的能源)都被視為環境成本。其中既包括購買材料的成本和生產非產品產出的生產成本。
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認為環境成本類別包括:產出的產品材料成本,原材料成本的非產品產出,廢物和排放控制成本,預防和其它環境管理成本,研究和開發成本以及少量或有成本。
一般而言,環境成本也可以劃分為“內部環境成本”和“外部環境成本”,又簡稱“內部成本”和“外部成本”。對公司來說,內部環境成本由直接成本、間接成本和或有成本組成。外部成本是指那些對企業以外造成傷害帶來的成本。這些成本可以用經濟學方法“貨幣化”(即,其貨幣價值可以估計),它決定人們愿意對避免傷害進行支付的最大額度,或者人們接受傷害賠償的最低數額。
三、環境成本的分配
在環境管理會計中,確定和分配環境成本存在很多的困難。當環境成本沒有進行恰當的分配時,交叉補貼現象(cross-subsidization)在產品之間時有發生。在大多數情況下,不同的產品是由不同的生產過程生產出來的,每個過程往往有不同的環境成本。例如,考慮兩個流程A和B,使用相同數量的直接人工小時處理一個批號的產品。但流程A使用危險化學品而B沒有。該設施在使用危險化學品中有多種方式導致環境成本:如化學品的說明書和采購,包括材料安全數據表的評價,設計一個以盡量減少工人接觸的流程;與運輸危險化學品相關的運輸成本;監測、報告并滿足相關監管的要求;員工在處理和應急反應方面的培訓;儲存和處理成本;以及化學品從購買到掩埋發生的債務。此外,可能還存在或有成本,如企業形象受損和不能滿足按時交貨或質量達不到規定的要求。
如果這些成本都作為“環境”費用按照直接工時和產量(兩種傳統會計最基本的處理方法)而分配給流程A和B,流程B實際上承擔了流程A的成本。換言之,傳統的會計制度將導致流程B實際承擔的成本要比其本來應承擔的成本多而流程A卻恰恰相反。如果僅僅只有這些信息,管理人員傾向于高估流程A的產品盈利能力,相應地低估流程B的盈利能力。最終的結果是這種類型的會計處理方式導致企業在競爭中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相反,如果能通過更準確地分配這些成本,管理人員可以對產品組合和在何處節省成本做出更好的決策,從而使公司在競爭中領先。
四、環境管理會計的運用
組織中的管理人員面臨著越來越大的雙重壓力:一方面要降低產品成本,另一方面還要減少其經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這種壓力來自于利益相關者集團,包括政府、媒體、消費者、投資者、員工、資金提供者和非政府組織。為了幫助組織最小化環境影響,個人需要提供與其經營活動有關的環境成本信息。
2006年,歐洲進行的一項研究評估了不同大小機場的飛機噪聲和發動機排放的環境成本。總環境成本根據機場的規模、交通和運行特點估計為從1100萬歐元到6.45億歐元這一范圍之間。在被研究的五個機場中,法國希思羅機場具有最高的噪聲和發動機排放的社會成本(每次著陸為1779歐元),這是它有大量的飛機起降和受噪音污染影響所致。雖然有大量的飛機起降且機場附近住有大量居民,荷蘭斯希波爾機場比希思羅機場具有較低的噪聲和發動機排放社會成本(每次著陸為1219歐元)。荷蘭馬斯特里赫特機場比英國的蓋特威克機場和斯坦斯特德機場的噪音高但排放的成本低。
奧地利Murauer Bier啤酒公司通過物資成本數據計算一臺設備產生的廢料成本,包括失去的廢物原料購買價值和廢料的廢物處理成本。根據收集到的數據,Murauer公司做了廢物最小化的努力,從1995~2000年的結果如下:每單位產品減少了19%的淡水使用;每單位產品減少了30%的石油使用;每單位產品減少了32%的廢水排放。在2000年,這些努力為公司節省了大約186000美元。
在日本,許多企業主動報告其環境績效和可持續發展績效。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所有公司,報告此種信息的公司的價值約占所有上市公司股票價值的58%。實物的和貨幣的信息都在每年的績效報告中廣泛報道,日本環境省負責制定每個準則。豐田公司把使用EMA收集的資料用于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能源保護和污染防治等領域的計劃活動中去。此外,豐田公司還能估計公司的環境活動的總成本和總收益,2005年,其總的環境成本是2378億日元。這意味著比上一財政年度增加67億日元,占凈銷售額的23%。2005年,三菱公司的總環境成本是127.54億日元,而本田公司是1433.4億日元。
在丹麥,綠色會計法要求丹麥的公司實施EMA物資成本會計,要求公司優先報告如下內容:水、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數據,排放到空氣、水和土壤中去的重要污染物的種類及數量;在生產流程、廢物或產品中重要污染物的種類及數量。40%的公司已取得環境改善。50%的公司雇員參與進行環境會計的各項準備工作。其中60%的公司取得了積極效果。對于一些公司來說,用環境會計進行會計處理也促進了新的環境政策的制定,確定建立環境行動計劃或環境管理。
當前,人們已經廣泛認識到傳統財務和成本會計方法對反映組織朝向可持續性發展的努力以及對提供做出可持續的商業決策所需要的信息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在某種程度上組織可以得到環境績效方面的信息,但是公司內部的決策者,以及在公共機構中的決策者由于缺乏環境成本信息,很少能把環境信息和經濟績效聯系起來。因此,決策者沒有認識到作為資產的自然資源的經濟價值,以及良好環境績效的商業和經濟價值。除了“善意”的倡議外,在決策中,一些市場激勵因素應該納入環境問題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