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企業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動力之源。但由于中小企業受生產規模小、產品結構單一、制度不健全、創新能力薄弱等自身因素的影響,使得企業內部控制管理現狀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內部控制是規范中小企業內部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保證。可以這樣說,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的優劣直接影響著其抗風險能力、持續發展能力乃至生存能力。
因此,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持續推進和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從企業治理的視角出發,深入分析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的現狀、原則和目標,進而建立健全合理的內部控制約束機制,這對提升中小企業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和實現企業持續高效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治理環境下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現狀
一般來說,我國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相比具有規模小、組織結構單一、經營靈活、效率高等優勢,但同時也存在資金有限、規章制度不健全、管理水平不高、信息封閉、人才欠缺、抗風險能力薄弱等弊端。由于受到內因、外因等多重因素的制約,我國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現狀不容樂觀,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中小企業管理層內部控制意識缺失在內部控制的實踐過程中,許多中小企業沒有對內部控制建設引起足夠的重視。大多數管理者只是片面地認為內部控制就是控制企業資產安全、成本核算、資金運作等,即僅限于對企業內部財務進行監督和管理。而沒有充分意識到內部控制其實是與中小企業每個部門、每個員工、每個環節都息息相關的,它關系到中小企業的每一項事務,而且蘊含在每一個環節中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因此,內部控制的實效如何,首先取決于中小企業管理層的重視程度,其次在于每一員工的積極參與,只有全體上上下下共同關注,才能保證內部控制的執行落到實處。
(二)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實施主體素質不高由于許多中小企業是家族式經營、集權式管理,企業的核心部門如財務或其他重要管理部門都是近親繁殖,導致一些財會人員根本就不具備從業資格。這些唯親是用之人連簡單的賬務記錄都會錯誤百出,更不要說實施和執行內部控制制度了。
中小企業不重視對員工進行思想教育和業務培訓,企業員工的素質無法得到有效地提升。
再加之,中小企業的一些領導缺乏財會知識,導致財務制度不規范、報表失真,不能如實地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這樣一來會讓原本就資金緊張的企業更加雪上加霜、舉步維艱。
(三)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許多中小企業只是針對財務部門相應地制定一些內部控制制度,而沒有針對各個部門、各個經營環節制定一套完整的內部控制制度,這就很容易造成會計工作不實、財務信息失真。
同時,還有些中小企業沒有針對財務人員分工、票據分管、憑證保管等環節制定內部牽制制度,導致捏造財務數據、虛瞞報收入等徇私舞弊現象發生。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中小企業沒有建立協調機制,從而造成管理脫節、部門之間信息不暢、經營失效。
(四)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監督力度薄弱建立健全內部控制監督機制是中小企業管理的必要環節,盡管有些中小企業有內部審計,但監督效果卻不盡人意。原因在于內部審計注重查錯糾弊卻忽視防錯防弊,只強調事后監督的結果卻忽略事前與事中監督效應,使得內部審計流于表達形式且不能充分發揮其職能。從而使中小企業財會、銷售等人員利用內部監督的缺陷,非法挪用和占有企業資金,造成企業資產流失。
(五)中小企業內部控制風險能力匱乏中小企業在發展中面臨著政策、市場、技術方面的風險,然而,靠多年打拼成長起來的中小企業主往往對自己的判斷、領導、決策三項能力過于自信,一旦企業成長壯大起來,便面臨了極大的風險。
同時,由于中小企業受自身特點的限制,其內部控制在風險識別、防范、評價等方面存在缺陷,風險控制制度不完善,因此整個企業風險預測能力和防范能力較差,這些都不利于中小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二、治理環境下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原則和目標
治理環境下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原則和目標分別如下:
(一)內部控制原則根據中小企業投資少見效快、市場適應能力強、經營體制靈活、產品定位準確等特點,治理環境下中小企業內部控制應嚴格遵循五項原則:
一是嚴格遵循政策法規性原則。中小企業的內部控制必須以貫徹、執行國家各項方針政策與行政法規為前提,結合企業自身特點和實際來建立,不能凌駕于國家法律法規及政策之上。
二是嚴格遵循整體協調統一性原則。中小企業內部控制應涵蓋企業的每一個人、每一個部門以及控制流程上的每一個環節,除了對每個部門、環節制定具體的控制目標外,還應對整個企業制定整體協調的目標,整體合一、協調同步的內部控制能確保中小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的連續性和實效性。
三是嚴格遵循適應性原則。中小企業內部控制應與其自身特點和現狀緊密相結合,針對企業規模、市場運作、業務范圍、風險狀況等制定合理的內部控制制度,使其能隨著企業內外部環境的變遷而不斷加以完善。
四是嚴格遵循貫徹成本效益性原則。中小企業規模小、資金少,要把錢用在“刀刃”上,也就是花費最少的錢使內部控制獲得最大的效益。五是嚴格遵循監督制約性原則。中小企業內部控制要充分體現責權明晰、相互監督與制約的原則,使各部門、各個員工各司其職,確保內部控制的有效運行。
(二)內部控制目標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相比有其自身的優勢,也有一些方面是不能與大企業相媲美的。因此,中小企業在制定內部控制目標時要以現代企業治理環境為切入點,因企制宜、揚長避短,根據企業自身實際可以從生產經營、資產保值和增值等五個方面制定目標,并把這些目標有機地統一起來,以確保內部控制目標的科學性、合理性、實效性。
一是制定中小企業經營目標。開展生產經營活動是中小企業的核心任務,因此,中小企業要制定內部措施,協調內部關系,并對風險進行科學地預測和評估,提高生產經營各個環節的效率,確保中小企業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二是制定中小企業資產保值和增值目標。資產的保值和增值是所有企業的必然要求,因此,中小企業必須在內部建立一整套與財產、物資相關的控制程序,通過對企業財產、原材料的采購、產品的銷售等環節進行有效的控制,確保企業資產的安全和物資管理的完善,從而提高資產運作效率。
三是制定中小企業內部信息目標。為了真實、有效地反映中小企業內部信息特別是財務報告和會計信息,必須對財務復核、監督工作進行內部控制,確保信息流的真實性與可靠性,切實提升企業信譽。
四是制定中小企業內部治理目標。良好的內部治理環境是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發揮作用的保障,要通過建立獎懲和監督等機制來提升中小企業治理水平,從而在提高中小企業管理水平的同時確保企業法人和管理者的合法權益。
五是制定中小企業道德、法治目標。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等任何活動都不能凌駕于國家的法律法規之上,因此,中小企業要嚴格遵循國家的法律法規,制定與國家法律規定相符合的內部控制制度,并勇擔企業的社會責任和盡社會義務,營造公平合理的市場環境。
三、治理環境下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約束機制構建
內部控制是一個有機統一的系統,中小企業要根據自身特點,結合自身實際和內部控制現狀,建立和完善內部控制約束機制,使內部控制形成縱橫交錯、相互依存的屏障和健康的治理環境,從而促進中小企業持續、良性發展,確保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永葆生機和活力。
(一)建立健全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環境約束機制內部控制環境是指對建立或實施特定政策和程序發生影響的各種因素。建立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環境約束機制,必須從五個方面著手:
一是提高中小企業管理者內部控制意識。中小企業管理者必須從思想源頭充分認識到內部控制的重要性,徹底改變人治思想和集權管理模式,全力實施和執行內部控制制度,自覺接受監督。
二是確立有效的中小企業組織結構。中小企業內部控制要根據自身特點,以處理好各部門間協調與制約關系為前提,設立不同的管理層次和不同的組織機構,并明確崗位職責,形成一套完備的危機預警系統,確保信息溝通順暢。
三是建立員工培訓機制。要加大員工的培訓力度,投入人力物力多層次地對各類員工進行培訓,全面提升員工的整體素質。同時,要改變任親為賢的用人觀,用激勵機制、改善待遇等舉措廣納并合理地使用英才,充分發揮人才的能動性和有效挖掘人才的潛能。
四是進一步營造良好的中小企業治理環境。中小企業內部控制與治理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制約的,要科學地劃分管理層的職責和細化目標,建立各利益主體間的約束機制和自我評價系統,確保企業治理環境有序、健康、協調、高效。
五是培育先進的中小企業文化。先進的文化是中小企業的內在力量,它對全體員工有著潛移默化的滲透作用。因此,要建立短期、中期、長期的企業文化建設目標,樹立中小企業核心價值觀,營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增強中小企業凝聚力。
(二)建立健全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監督約束機制中小企業要和諧、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建立內部控制監督約束機制,可從三方面入手:
一是加大內部審計監督力度。中小企業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圍繞專項審計與審計調查、事后財務收支審計與事中、事前的管理效益審計為主線,增強內部審計防弊功能和積極的興利功能,充分利用高科技建立風險管理、企業治理、經營增值“三位一體”的審計管理模式。
同時,要進一步加強與審計相關的法規建設,以確保審計工作規范化;要進一步完善復核、考評等內部管理制度,嚴把審計質量關;要進一步重視審計人員的教育與培訓,切實提升內部審計人員素質;要進一步整合內部審計人力資源,增強中小企業內部審計的透明度。
二是強化中小企業內部控制自我評估功能。中小企業要通過研討、座談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實效性進行評估,其目的是要了解內部控制的不足和有待改進之處,從而有利于內部控制環境的改善,有助于中小企業的管理能力和勞動生產效率的提高。
三是加強外部監督。財政、稅收等外部審計部門要建立崗位責任制、信息溝通制,既合理分工又協調配合,形成有效的監督合力。同時,還要加強輿論監督,采取新聞媒介披露、曝光等手段,促進中小企業內部控制進一步完善。
(三)建立健全中小企業內部控制風險約束機制企業只有在內部控制中完善風險管理體系,逐步落實風險管理體系的各個環節,企業的風險才能真正得到實質性的控制。由此可見,在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實踐過程中,風險管理具有導向作用。
因此,中小企業要制定完善的內部控制風險制度,從根本上提升企業防御風險的能力。
一方面,中小企業管理者要在制定戰略目標、分配資源、開發風險管理能力時設定風險容忍度和風險容量,在面臨機遇時要充分考慮到人員、技術、經濟、政治等因素,對潛在的風險進行事項識別,然后采用定量和定性技術對企業資產負債、利潤、現金流量等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和風險評估。
另一方面,中小企業在對潛在風險進行正確評估后,要在充分考慮成本和效益的前提下對各類風險采取相應地應對措施和制定風險控制流程。同時,中小企業要充分發揮崗位責任、業績評價等機制來約束和激勵員工,使全體員工在內部控制活動中盡到責任和義務,從而有效控制和管理好各種風險,增強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