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上市公司作為農業企業的龍頭旗幟代表,隨著黨中央對“三農”問題的持續關注,其成長性問題近年來得到理論和實踐領域的深入研究與探索。農業企業作為一個特殊產業的微觀主體,除有其自身脆弱的獲利低、競爭程度弱、產業整體發展不足的不利外,還有著得天獨厚的政策優惠和相關規章條規的保護。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推進和逐步成熟,對農業上市公司的要求已與日俱增,對于影響農業上市公司成長的因素有很多,如公司治理、多元化經營問題、技術創新等,本文主要就創新中的相關問題進行分析,熊彼特早在1912年的《經濟發展理論》中指出,企業家的本質就在于創新,足見企業家創新角色的重要,可以認為其更影響甚至左右著農業上市公司的成長。
一、文獻回顧與問題提出
(一)文獻回顧 林建華(2004)肯定農業龍頭企業在企業成長中所發揮的關鍵作用,從技術創新角度進行分析,重點探討了龍頭企業R&D與企業成長之間的互動機理。蘇琦、李新春(2005)從激勵和保健機制兩個角度分析公司治理與企業家精神的關系,其中在文獻回顧中,提到了Rajan&Zingales(2003)認為:“我們必須將公司治理的焦點從減少股東與經理之間的代理成本轉到研究給予企業向人力資本提供激勵的機制”。繆小明、李淼(2006)認為企業家任期的年齡、管理經營和社會網絡關系與企業成長是顯著的正相關,分析企業家人力資本與企業成長的關系。徐向藝,徐英吉(2008)強調企業持續成長要注意制度創新、技術創新與企業持續成長的協同度,得出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的有序度高并不能保證企業的持續成長,只有保持二者較高的協同度。王永東(2008)指出企業生命周期和企業家生命周期是影響我國家族企業控制權的關鍵,從而影響其成長。張洛民、王增濤(2009)提出了董事和高管酬薪對我國企業國際成長影響的假設,經相關數據檢驗后發現,董事酬薪與我國企業國際成長負相關,高管酬薪與我國企業國際成長正相關。
(二)問題提出從相關文獻檢索中可以看到,關于企業成長尤其是農業企業成長中的企業家問題文獻相對較少,在研究農業發展的經濟合作組織、農業產業化發展里有關于龍頭企業、農民帶頭人的理論研究,但在農業上市公司里關于企業家對其成長的影響較少。農業這個特殊的產業、行業,近些年在其成長過程中出現如背農化投資、轉型多元經營等問題,影響了農業行業或者說是這個產業的發展,對于其成長中存在的問題就成為熱點和焦點。其中關于創新問題,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日益受到關注,創新分為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兩方面,技術創新的研究本文做基本假定,即技術創新可以在企業家的領導組織下發揮有利企業成長的正面積極作用,重點放在對制度創新中應該如何對待企業家的問題上,來研究農業企業上市公司的成長。
二、理論構建
(一)制度創新創新是一個企業的靈魂,管理大師德魯克關于成功創新指出要有三個條件:創新需要知識;創新要取得成功,必須立足于自己的長處;創新是經濟與社會活動雙重作用的結果。對于企業創新的認識有過程論、方法論和內容論等說法,但筆者更多贊同應該是個體系,就即方方面面的組織,人力資源、技術、制度設計等是有機的,甚至是有生命的。企業創新歸納起來可以說就是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兩方面。技術創新更多的是專業技術層面的,可以用定量的比如R&D投入金額占銷售收入比例或投入產出比率來進行量化,為簡化本文分析企業家對企業成長的影響,筆者做一假定就是技術創新歸因于制度創新,并由企業家實現。制度創新近些年從經濟學和管理學都有內容研究,主要有公司治理、組織形式、企業文化、戰略規劃等衡量指標,在這些指標里可以有定量、也可以進行定性分析。
(二)企業家成長企業激勵約束著企業家,企業家又推動帶領著企業的發展,二者相互促進,可以形成良好的協同效應。人力資源理論在管理學里的迅速興起,足以見證在現代企業發展中對“人”的關注,尤其是農業企業“企業家”的成長;在農業合作社、經濟組織甚至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探索期,很多學者都提出龍頭企業、模范致富帶頭人的發展路徑,這就是對企業家的一種肯定,而實際上也確實證明了企業家對企業發展的貢獻,如筆者在檢索大邱莊、華西村等國內一些發展速度較快或有成效的農村或農業企業,都會有“英雄式的企業家”。對企業家成長的衡量指標應該說是定量和定性的結合。
(三)農業上市公司成長企業的成長從經濟學角度講就是企業資源的規模擴張,以及保持企業持續穩定的健康發展,具體而言就是指規模數量和發展能力的量與質的衡量。企業成長的決定因素來自企業資源的配置以及對未利用資源的使用,影響企業成長的因素則又可以分為企業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農業上市公司的外部因素包括如政府直接政策支持、宏觀環境支撐、農民農戶參與的積極性;內部因素包括企業家成長、創新能力、產業鏈發展等。創新不僅是技術的,還有制度創新,企業的成長就是要保持良好的創新意識、創新理念,這離不開企業家的創新精神和管理水平、戰略眼光,企業管理者是企業的最重要特征,不同的企業之所有能夠在市場中有不同的表現,企業管理者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企業家的素質與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企業的經營績效與競爭狀況,甚至直接決定著了企業的生存與滅亡。對于農業上市公司成長性指標主要選取定量指標。
三、問題的檢驗
(一)指標選定與數據來源 本文所指的農業上市公司是指農林牧漁業類的,不包括食品加工等涉農企業,選擇數據時剔除了ST類或財務數據異常的公司,涉及時間跨度為2000年~2008期間的,不包括存續期間不在此期間的上市公司,最終選定15家農業上市公司數據,使用的數據來源是國泰君安數據庫,并參照了個股公司網站相關說明。分析工具采取spss13.0軟件分析。
關于農業上市公司成長的評價指標主要選取資本保值增值率與總資產利潤率,制度創新視角的考慮在本文里通過托賓Q值來體現,托賓Q值(TBQ)包括市價及重置成本的定位,假定制度創新與非制度創新企業給企業所帶來的收益通過評估的市價和重置成本能反映。企業家成長的評價主要側重兩方面:一是戰略管理(STR,是否有長遠戰略發展規劃,是則變量值為1,否則為0);二是提倡的企業文化(CUL,在企業中是否已經形成企業提倡的文化奮斗精神,是則變量值為1,否則為0)。
(二)相關性檢驗從對樣本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得出,樣本均值及標準差的值,資產保值增值率的變化較大,總資產凈利潤率的變化不大,托賓Q值也較大。對樣本數據進行戰略管理和企業文化的偏相關檢驗,結果如表1、表2所示。
由檢驗結果可知,企業家的戰略管理水平通過偏相關的檢驗,足見對企業增長是有顯性的相關性的,而且筆者通過對農業上市公司戰略管理擬定及在相關企業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調查問卷的相關資料發現,在樣本數據共九年的時間里,早些年(基本上是在前五年左右)也就是2000年~2004年左右,這段時期農業上市公司較少關注企業的戰略管理,處于探索期,農業上市公司的成長水平相對較低,而有企業家戰略管理參與后,農業上市公司開始有相對高成長性。對于企業家倡導和培育的企業文化與戰略管理的和農業上市公司成長的比較,也有同樣的結果,即當農業上市公司培育出自己成型的企業文化后,有利于農業上市公司的成長。
四、結論
企業做大做強,企業家發揮著關鍵作用,在農業的現代化、產業化進程中,作為排頭兵的農業上市公司,具有旗幟和標志性意義的,在促進農業上市公司的成長中,對于其企業家成長的關注應是核心。農業產業的定位是競爭程度相對弱、發展速度慢、資本規模、公司治理等問題,對于其企業家的關注甚少,在2005、2006、2007年的《中國民營企業發展報告》藍皮書中都曾指出,民營企業家的素質提高滯后于企業發展壯大的過程。在農業合作社、經濟組織甚至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探索期,很多學者都提出龍頭企業、模范致富帶頭人的發展路徑,這就是對企業家的一種肯定,企業激勵約束著企業家,企業家又推動帶領著企業的發展,二者相互促進,可以形成良好的協同效應。在農業上市公司的成長歷程中,應更多注重企業家精神的培育和造就,形成企業家與企業的鞭策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