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鎮財政 財政扶持 村級項目資金 監管
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和公共財政職能的不斷加強,國家財政用于鄉鎮的資金大幅度增加。各級財政以及各級政府主管部門安排和分配用于鄉鎮以下的各種財政資金主要包括:鄉村機構運轉的公用支出資金,對人員和家庭的補助性資金,支農惠農的項目建設資金等,其中項目資金是指用于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自然生態環境、教育、醫療、文化條件和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的財政補助資金。本文是在認真學習領會財政部文件《關于切實加強鄉鎮財政資金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的基礎上,單就財政扶持鄉村項目建設資金的監管發表些個人的看法和思考,為探索改革鄉鎮財政資金監管盡筆者綿薄之力。
一、加強村級項目資金監管的重大意義
鄉鎮財政是我國整個財政體系的最基層,與村級組織、人民群眾最貼近,對當地自然環境、人文資源最熟悉,處理解決問題最近、最快捷,充分發揮鄉鎮財政對村級項目資金就地、就近的監管優勢,加強對財政扶持村級項目資金的監管,使國家財政資金安全、規范、高效運轉,是落實財政部“加強財政基礎工作和基層建設”主要舉措,關系到黨的民生政策的貫徹落實,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到統籌城鄉發展,意義重大。
二、村級項目資金運行存在的問題
黨的三農陽光政策普照農村大地,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普遍提升,農業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得以很大改善,農村面貌煥然一新,但各級政府,各部門對農村投入的項目建設資金在運行過程中也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隨意上項目,缺乏規劃
由于基層鄉鎮、村級組織經濟薄弱財力缺乏、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教育、醫療、文化等基礎設施的項目建設資金,很大程度上依賴上級政府,主管部門對口扶持、投入,有時幾個村為同一扶持項目落戶本村,競相爭取,在一定程度上與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脫離,造成一些項目重復建設,布局、結構不合理,使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二)虛假立項,騙取項目資金
由于項目資金相關監管缺漏,個別干部法律意識淡薄,為了彌補村級公用經費的不足或者為了私欲,中飽私囊,虛假立項,改變項目資金用途,甚至侵吞項目資金。
(三)同一項目多頭套取項目資金
由于相關主管部門缺少溝通、上下級信息聯系不暢通,熟悉情況就地就近的鄉鎮財政缺乏、有時也無法統一監管村級項目,一個村的水庫維修加固項目,既向財政局申請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又向水利局申請水利建設資金,還向移民局申請移民資金,多頭套取項目資金。
(四)資金項目非生產性費用過高
由于掌握著資金權的領導干部的腐化,急需資金單位的本位主義,相關監管的缺乏,項目資金用于請客、送禮等非生產性費用過高,真正用于項目建設的資金過少。
(五)不量而行,項目負債比較多
一些新當選的村干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人民群眾的熱情還是比較高,自己墊資、借資為村上搞建設上項目,一些村沒有作好準確的工程預算,籌資規劃就上項目,這樣造成項目負債率比較高,各項目負債比較普遍。
三、加強項目資金監管、探求解決問題的途徑
(一)構建監管平臺
對村級項目資金監管,鄉鎮財政要成立專門的班子,指定專人負責,設立財政扶持村級項目資金專戶,把各級、各部門撥付的村級項目資金集中歸口管理。鄉鎮財政以村為單位對項目資金實行報賬式管理,即項目資金由鄉鎮財政集中掌控,根據各村實施項目的工程進度,由財政所監管人員實地察看、驗收后撥付款項,鄉鎮財政還應根據中央、省有關文件精神,結合本地實際,設計制定有關村級項目資金監管的規章制度、操作流程、力求程序精簡、控制有力,并將制定好的規章制度、操作流程公示在政務公開欄,以鄉鎮人民政府文件形式下發到村級組織及鄉鎮各部門。
(二)暢通信息系統
保持信息暢通是對項目資金實施有效監管的前提。鄉村項目建設資金大多來自多個部門,涉及面寬,有很多村級項目由能源、交通、移民、教育等部門直接撥款,并組織實施和驗收,在鄉鎮財政體外循環。為了充分發揮鄉鎮財政就地監管的優勢,所有項目資金信息應在縣市各部門之間,各部門內部職能股室之間加強溝通、流轉,并集中到財政局主管鄉鎮的職能股室下發到鄉鎮財政所。鄉鎮財政、經管、城建、環保、水利等各職能站、辦、所,有關項目資金信息要互通有無,并在鄉鎮財政所集中。各級各部門形成橫向、縱向交織的“井字式”信息網絡,以縣市鄉財局,鄉鎮財政所為重要的信息交換樞紐,以文件、報告、網絡、軟件、電話,相關工作人員QQ群等多種形式為信息溝通手段,保證項目資金有關信息暢通。
(三)賦予貼心服務
項目資金監管實行初期,村級組織有些不適應,個別村甚至有抵觸情緒,認為束縛了手腳。鄉鎮財政所應把黨的方針、政策,對項目資金監管的目的和要求向村級組織、村民宣講到位,對項目資金實行監管恰恰是為了保障國家財政資金的安全,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使黨的三農政策落到實處,打消村民的疑慮,消除抵觸情緒。鄉鎮財政所在對項目資金加強監管的同時,加強對村級組織的服務,以服務促監管,可以從政策方向、資金信息、材料物資供應渠道和價格、財務規劃、資料整理等多方面為村級組織提供貼心服務。
(四)實施全面、嚴格、立體監管
1、全覆蓋、分類監管
憑借通暢的信息渠道和部門協作,在全面掌握各級各部門安排分配到鄉鎮各村項目建設資金的情況下,鄉鎮財政所應對項目資金實行分類區別監管:一是對財政直管的項目,采取重點監管形式,從“項目申報”、“項目公示”、“項目招投標”、“簽訂合同”、“項目施工”“項目驗收”,實行全程監管。二是對主管部門直管由村民委員會組織實施的項目,財政所要積極參與,協同監管。三是對由主管部門直管并組織實施的項目,財政所也要實地察看,拍照,登記備案。鄉鎮財政所要對轄區內所有建設項目分村建立紙質和電子臺賬,對項目實行臺賬管理,強化相關人員責任,防止建設項目虛報、重報。村級項目建設臺賬應包括以下要素:項目名稱、項目地點、項目照片、總投資額、資金來源渠道及數量、建設單位、施工單位、開工日期、竣工日期、村管護責任人、鄉監管責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