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率 市場調節 居民戶 影響因素
2003年我國進入到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攻堅時期,包括現階段仍然如此。在完善過程中不僅需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還應針對實體經濟發現需要改革金融體制。其中,實體經濟中大量存在的中小企業,在承擔著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的同時,卻遭遇到外源性資金融通的困局。不難想象,在金融缺失的背景下中小企業不僅將面臨著萎縮式再生產的尷尬局面,我國經濟戰略轉型也將難以維持。與此同時,利率市場調節對居民戶的影響卻鮮有人進行探討。這一缺陷實則忽視了,市場經濟體系下廠商與居民戶之間的關聯效應。正因如此,筆者將就這個問題進行探析。
一、利率市場調節的表現
具體而言,可以從理論和實踐兩大領域考察利率市場調節的表現。
(一)理論表現
1、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觀點。馬克思指出,貨幣資本家將參與對產業資本家所獲得剩余價值的分割。產業資本家在獲得外源性資金支持時作為回報,需在(0,M/C+V)的利率區間內,按比例向貨幣資本家分配剩余M的一部分。而利率水平具體處于上述區間什么位置,則由供求雙方的議價能力來確定。
2、西方經濟學觀點。在資源稀缺性的普適性公理基礎上,推演出貨幣資本獲得價格特征的必然性。并指出:同商品市場價格機制作用一樣,要素市場(資本市場)上的價格機制仍能保證資源的合理配置。根據古典理論可知:利率水平的決定是由供求雙方的力量對比而形成的穩態均衡。
(二)實踐表現
伴隨著上世紀90年代的銀行改革,對于金融利率的決定也由過去的國家行政指導,逐漸過度到現行的央行存款準備金制度下的間接指導。然而,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仍處于逐步完善的過程中,這就導致上述間接指導下的利率水平難以反映要素市場的真實比價信息。與此同時,我國社會主義性質所決定的產業規劃政策的執行,也使得央行在基準利率的設置上存有強烈的政策主導性。實踐表現說明,我國在推動利率市場化時不應脫離以上國情。因此,可在利率決定區間內,由各商業銀行根據目標市場供求關系來自行確定利率水平;并允許其在區間范圍內適時調整。
二、上述表現下居民戶所面對的金融環境考察
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關于“九五”時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利率市場化的基本思路。直到2000年9月21日,實施外匯利率管理體制改革,放開了外幣貸款利率,300萬美元以上的大額外幣存款利率由金融機構與客戶協商解決。2002年初,在8個縣農村信用社進行了利率市場化改革試點,貸款利率浮動幅度由50%擴大到100%,存款利率最高可上浮50%。同年9月,擴大農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試點范圍和利率浮動幅度。在農村信用社存貸款利率改革試點地區,至少有20%的資金從當地以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的金融機構流向農村信用社。農村信用社的利率改革使信用社存貸款利率更符合農村資金供求的實際,促進信用社轉換機制,使信用社合理有效的組織資金,合理引導民間資金,有效地打擊民間高利貸行為。2010年3月,將境內外資金融機構對中國居民的小額外幣存款,納入中國人民銀行現行小額外幣存款利率管理范圍,實現中外資金融機構在外幣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統一中外資金融機構外幣利率管理政策。
三、對居民戶生活現狀的影響因素分析
結合以上闡述,其對于居民戶生活現狀的影響分析可概括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金融投資影響因素分析
利率市場調節將對金融機構帶來負面影響,從而影響到居民戶的投資收益回報。分析如下:
1、加大了利率風險和利率管理難度。與管制的利率相比,市場利率的波動對于銀行經營的影響更大,商業銀行在利率管理人才和技術工具方面與外資銀行差距較大,對利率風險的識別和控制更難。從而,對居民戶的投資帶來不確定性風險。
2、商業銀行面對的生存競爭壓力增大,利差縮小。如果沒有宏觀經濟穩定的環境,沒有銀行充分有效的監管體制,迅速實現利率市場化會出現許多難以預料的問題。如高利率借款現象將產生風險。高利率不僅將增大居民戶創業基金獲取門檻,也將導致部分居民戶形成過度投機行為。
(二)資產結構影響因素分析
受到居民戶對金融風險便好的差異化影響,也將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到他們的資產結構配比。作為高收入階層的居民戶,在低邊際消費傾向的驅使下,將大量購買金融產品。實踐表明,這類居民戶的金融產品與定期存款、基金、有價證券為主。因此,利率的市場化波動主要影響他們的即期收益率。而對于中低收入家庭戶,在金融產品的持有上仍是與銀行存款為主,并受邊際消費傾向偏大的影響而會留有較大比例的現金。
綜上所述,以上便是筆者對文章主題的討論。限于篇幅,本文不可能窮盡所有的可能影響因素。但筆者仍在獨特的視角下,就本文主題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四、小結
利率市場調節對居民戶的影響卻鮮有人進行探討。不難理解,市場經濟體系下廠商與居民戶之間存在著強關聯效應。對于居民戶生活現狀的影響分析,可概括為兩個方面:即金融投資影響因素方面,以及資產結構影響因素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