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廈漳州泉三座城市地理位置相連,歷史上交流密切。但由于改革開放后優先發展經濟特區的政策偏移,三地發展開始出現不平衡,廈門作為經濟特區,逐漸成為三地中經濟發展最快的城市,而泉州和漳州雖為廈門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卻并未得到同等水平的資源。地區發展的不平衡造成了三地對有限資源的爭奪和民眾心理上的對立,不利于三地的協作和地區整體發展水平的提高。因此未來三地的發展,必須放在海西整體利益的角度來通盤考慮。
一、廈漳泉經濟與產業結構的發展比較
三地中,廈門經濟發展水平最高,也是福建省唯一的副省級城市。2008年廈門人均GDP達到了62651元,是福建人均GDP的兩倍多。城市化率為81.2%,均遠超全國平均水平(45.68%)和福建省平均水平(49.9%),也比福建省城市化率排第二的福州高出23.7個百分點。受地理面積狹小因素的制約,廈門農業總量非常小,第一產業比重只有1.3%,而第三產業占據半壁江山50.2%,第二產業比重48.5%,呈現出“三、二、一”型結構。
漳州是廈漳泉三地經濟發展最為滯后的地區。其原因主要是農業在產業結構中所占比例高,而工業、服務業發展比較落后。2008年農業占漳州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1.3%,超過全國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和福建省平均水平10.6個百分點,農業增加值213.6億元,將近是泉州的2倍和廈門的10倍。2008年漳州三大產業比重結構為21.3:44.5:34.2,第二、第三產業比重明顯低于鄰近的廈門和泉州。
在廈漳泉三地中,泉州的經濟總量最大,其二、三產業增加值高于廈門、漳州,特別是第二產業中輕工業的傳統紡織服裝業優勢明顯。2008年,泉州第二產業增加值1605.64億元,分別是廈門和漳州的2倍和3.6倍。泉州服務業規模大于廈門,但是泉州的地理面積和人口數量遠高于廈門,因此如果計算人均服務業產出則會比廈門低得多,而且泉州服務業三次產業結構中的比重僅為36.2%,少于廈門46.2%的水平。從三大產業的結構看,泉州市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最高為59.4%,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的比重處于廈門和漳州之間。
通過對比可以發現,廈漳泉三地在發展水平上存在明顯差異,但是各自優勢也很明顯,廈門經濟發展水平最高且服務業具有優勢,泉州輕工業有優勢,而漳州農業有優勢。在工業上,廈門已基本完成工業化,而泉州和漳州則尚處于工業化的中期階段。
二、廈門與漳州農業合作的前景與可行性
(一)漳州農業的發展現狀
三地中,漳州農業優勢最為明顯。其優勢條件主要有:一,自然資源優勢。漳州位于閩南金三角地帶,氣候怡人,山地資源豐富,是福建省糧食、瓜果的主要產地。目前全市擁有8個南亞熱帶特色生產基地和260萬畝果田,果業成為全市的支柱產業之一。二,部分農產品形成品牌效應。漳州水果種植歷史悠久,其中荔枝、龍眼、香蕉等已成為特色水果。另外,漳州還擁有官溪蜜柚、天寶香蕉等5個省級名牌產品和43個市級名牌產品。
但是,漳州農業雖然有著巨大的成就,其劣勢同樣不可忽視。一,農業服務體系缺乏,產供銷脫節。在閩南農業發展上漳州雖然擁有自然條件的優勢,但是產品的供銷環節卻掌握在臺上手上,生產、價格等據無法完全自主,利益無從保證。二,缺乏農業龍頭企業,生產多為家家戶戶分散生產,因此產業集中化程度偏低,市場開拓困難,農業與農產品加工值低。三,農民素質普遍偏低,且缺乏有力的技術培訓。加之農民思想普遍較為保守,對新興科技通常抱有抵觸情緒,因此阻礙了農業科技的創新和推廣,加之在生產過程中農藥的普遍濫用,極大的影響農產品的質量。
(二)廈門農業的發展現狀
作為漳州的鄰居城市,廈門農業擁有諸多漳州不具備的優勢:一,數量眾多的農業龍頭企業和較高的農業產業化程度。憑借自身經濟特區優勢,廈門通過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擁有了一批有較強實力的農業龍頭企業,目前,廈門已擁有7家國家級和11家省級和諸多市級農業龍頭企業。二,較高的農業科技水平。廈門的農業龍頭企業非常注重科技創新,目前市內7家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全部擁有自主研發機構,儀器設備也處國內領先水平。另外,廈門十分注重人才的培養,同時廈門的城市背景也容易吸引人才,目前僅7家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就擁有專業研發隊伍536人,其中博士、碩士共97人。三,初見成效的“兩頭在廈,中間在外”農業模式,即把種植業、養殖業放于轄區之外,鼓勵企業在轄區周邊建立基地,發展農業訂單,而在轄區內重點發展高科技種苗業和高附加值加工業。目前,這種獨特的發展模式已經初顯成效,農業龍頭企業正逐步過渡為農業服務型企業。
但是制約廈門農業發展的最大因素仍然是土地資源的缺乏。受地理面積狹小的限制,廈門可用農業用地非常少,廈門市人均耕地面積僅為0.31畝,不僅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1.4畝,也少于聯合國糧農組織劃定的人均0.795畝警戒線。
(三)漳州與廈門農業合作的可行性
通過對漳州和廈門的對比可以看出,兩地農業發展上具有諸多互補之處:漳州擁有廈門不具備的土地資源優勢,而廈門則具備漳州缺乏的農業龍頭企業和高科技農業技術,因此兩地農業合作大有可為。第一,廈門可以將“兩頭在廈,中間在外”的農業發展模式復制到漳州,充分利用漳州豐富的土地資源擴大自身農業發展空間,利用在技術、交通、資金。管理、人才等方面的優勢,努力發展出更多、更強的農業龍頭企業和培養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第二,漳州也可以利用廈門的諸多農業龍頭企業提升自身的農業產業化水平及農產品科技含量,開拓市場,利用廈門的生產性服務條件完善自身農業供銷環節,通過廈門的農業產業化體系完善自身生產體系,實現農戶與企業的良性互動。通過雙方的優勢互補,實現兩地農業的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