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作 發行 放映 市場 制度
2011年12月15日,張藝謀導演的《金陵十三釵》隆重上映,其國際化的制作和運行團隊開始引發人們對國語片走向國際市場化道路的重新思考。2012年4月13日,融合3D技術的經典好萊塢大作《泰坦尼克號》在中國各大影院全面上映,從電影背后的100個小故事到不同版本的《My heart will go on》,都是中國觀眾們津津樂道并感慨萬千的話題,各大報紙雜志和網站也紛紛將男女主角深情相擁的鏡頭在十五年后再次作為封面推出,然而這樣的熱情背后值得人們注意的不僅僅是災難的沉重和愛情的偉大,更重要的是,為何“好萊塢工廠“卻總是可以拍出如此溫情款款,感人至深的電影,甚至經久不衰?我國電影內涵深刻而意蘊悠長,卻總是“單方面遇冷”?
一、我國電影市場與國際間合作近況
近年來在黨強調文化體制改革的行動綱領下,我國電影市場也在各個方面開始積極發展和改革,除了滿足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與審美需求之外,電影在國際貿易與對外文化交流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其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
?。ㄒ唬╇娪爸谱鳟a業化
當前,國家的各項改革深入發展,經濟模式由傳統的計劃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體到電影行業的發展情況來看,將徹底改變其傳統運作模式——即由國家撥款、完全公益化且帶有濃厚行政色彩的事業模式,轉向自我發展、市場運作、以服務為中心定位的產業模式。影視制作公司的不斷壯大同時吸引了不少國外投資者,比如近年來,中國和好萊塢正打算合作拍攝更多影片。好萊塢希望借此進入一個快速增長的國外市場,而中國則希望借好萊塢一臂之力復制美國大預算影片的成功。
?。ㄙY料來源:《華爾街日報中文網》)
?。ǘ╇娪鞍l行壟斷化
電影產品具有信息產品的特性。電影內容決定了其本身差異性比較大,在生產和發行上具有一定的壟斷性,整個電影產業對電影生產的依賴性較強。目前我國擁有境外影片全國發行權(無進口權)的公司有兩家——國有獨資的中國電影集團發行公司和由19家國有電影股東單位組建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我國現有電影院大部分是各級文化部門所屬國有電影企業,個別是事業性質企業化管理。發行業的壟斷源于對發行權的控制,電影業發行環節高度集中,市場份額基本由幾個集團公司控制,區域集中度極高,對外商限制度較高。為了增強競爭能力形成規模經濟,現有影視公司已經通過資本運作、共享市場份額的方式主動尋求合作伙伴。當然,影視產業集中化是全球趨勢,在出口方面,美國文化產品出口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高達42.6%,我國只占1.5%。相對于我國國際貿易的發展,文化貿易發展明顯處于劣勢地位,電影產業也亦莫能外。
(三) 電影放映規?;?br />
截止2011年9月20日,全世界的IMAX銀幕總數已經增加到了583塊,其中441塊是用于商業片放映。2011年全年上映的IMAX影片達到24部,比去年加了8部,相當于2002年到2007年六年間所有IMAX影片總和。與IMAX相似的是,3D電影的硬件也在“狂飆突進”——主要表現在影院更換設備的不遺余力,以及3D電影數量的增多。
二、電影制度變遷的解釋模式
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產品,電影在我國從起步到發展并不是一個漫長曲折的過程,然而我國電影無論在運行和制作上都一定程度地受到國外的“洋思想”。不同于戲曲,電影還有對先進技術和時空轉換的先天性狂熱追求。這兩個特點使得我國電影在發展同時就對國外電影—尤其是好萊塢—有了依賴的本能。如果想要準確定位我國電影的變遷和發展方向,僅僅從數字技術和國外引進的運行制作團隊是不夠的。正如在經濟制度變遷的研究中,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對政治因素的忽略使得其對制度研究不夠完善。在電影發展過程中,政治往往影響了某些創作意識,而電影就是在這些創作意識中產生的。批評地方和全國性政治多元研究方法的人指出,在確定什么問題應由政治決定時,“權力”的這種第二“面孔”是極為重要的。
由于電影發展是制度模式之下的運動過程,筆者選取了三種解釋模式來建構電影的變遷。
?。ㄒ唬┱文J剑赫沃贫茸冞w
在一般意義上,制度被理解為社會中個人遵守的一套行為準則,這套行為準則可以理解為制度安排,制度安排包括法律、規定等,也包括價值、意識形態與習慣。而制度安排的總和被稱之為制度結構。我國作為民主集中制的社會主義國家,無論是市場化觀念還是全球化意識,它們融入制度的過程是復雜曲折的,可以說是思想觀念直接引導者中國的制度安排的變遷,而這些卻不是政治學中所說一般民眾的普通心理過程——即民眾日常生活中自覺內化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規范。我國電影由純粹激勵性藝術走向產業化道路的過程,并不同于國外——是各種電影意識形態長期競爭以及民眾審美需求的結果,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的政治態度的轉變。所以在電影體制改革過程中,政府職能的轉變才最為重要。
?。ǘ┙洕J剑河媱澖洕蚴袌龌D變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矛盾)敦促政府進行了經濟體制改革,打破傳統的中央集權為特征的僵化的、嚴重束縛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計劃經濟體制,建立了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其中最主要的兩點體現在:一是80年代中期實行的企業廠長負責制;二是不斷推行的政府管理體制的改革。簡要概之就是政府的管理體制和企業內部機制改革。當電影走向產業化道路時,除卻其基本的文化特性,其商品屬性必然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一步步推向世界市場。
(三)文化模式:軟實力凸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的文化產品是個人或集體創造性的結果,可具體分為有形文化產品、無形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其中,有形文化產品是實物形態的文化產品,包括過去文化產品的積累和新創造的文化產品;無形文化產品主要是信仰、文化傳統、經驗等的集合;文化服務指由文化機構所提供的滿足人們文化需求的行為,一般要有實物或意識形態的文化產品作為依托。電影作為一種特殊的綜合性藝術,不僅是具有實物形態的有性文化產品,還可以形成產業鏈遞增發展,同時包含了豐富的民族文化精神和內涵。其制作、發行和放映都可以作為文化服務的分支去獨立獲取利潤,產業鏈形成的成功典范有迪士尼公司、索尼公司等。印度寶萊塢可以提供優質的文化服務,為本國服務業發展和經濟增長都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我國的電影市場中,產品競爭力受到壟斷企業的抑制也是我國電影缺乏國際競爭力的原因之一。
三、如何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
要想提高我國電影的國際競爭力,首先應當創新政府管理體制與深化企業內部改革。政府管理體制的一個原則是從辦電影向管電影轉變。政府管理應從直接管理向間接管理轉變,如減少政府審批程序、改革電影立項、審查制度、盡快完善法規政策體系等等。而且要對電影的制作、發行放映單位進行內部機制改革,尤其是國有企業改革,應要求其向公司制和股份制道路發展,同時建立有效地預決算機制、監管機制和責任機制等。在電影產業流程走市場化道路的同時,應當具有發展戰略眼光,正視新興科學技術在電影領域的應用,而不是僅僅把3D等字眼作為吸引觀眾眼球的噱頭。3D技術的普及意味著電影在空間處理中擁有了更大的能動性,所以,應當在大力推行制片人中心制的同時,對導演的職業技能進一步專業化,建立有效的獎懲制度,鼓勵3D電影的專業化制作。同時應注重將我國傳統民族文化因素有效分割,作為符號象征獨立出現,引導導演編劇去發現應用,并激勵有市場眼光的導演和投資人,從而使市場出現真正有國際競爭力的國產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