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為西華大學青年基金項目《會計信息化教學體系設計》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QW0521509
【摘要】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會計信息化成為會計改革的必然趨勢。在會計教學工作中,只有擬定科學的教學目標,規范會計信息化的教學內容,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和更合理的考評方式,才能培養出社會需要的高素質的信息化管理型會計人才。
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信息技術的突變呼喚著會計革命,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又為會計革命提供了充分的條件。毫無疑問,會計大環境的變化也迫切呼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革新。我們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思想,必須重視會計信息化環境下的會計教學改革,否則,新時期的教學目標將難以實現。
一、會計信息化及其特點
所謂會計信息化,是指將會計信息作為管理信息資源,全面運用以計算機、網絡和通信為主的信息技術對其進行獲取、加工、傳輸、存儲、應用等處理,為企業經營管理、控制決策和社會經濟運行、管理提供充足而適時的信息。會計信息化是會計電算化順應時代的發展對傳統會計進行變革的必然結果,是適應信息化社會和管理理論的發展而建立起來的為決策者提供可靠、實用的決策信息并能實時主動地報告財務信息的一個過程。
與會計電算化相比,會計信息化具有以下特點:(1)從范圍上看,會計信息化不僅涉及財務會計部門,而且還涉及其他業務管理部門;(2)從功能上看,會計信息化不僅進行會計核算,還進行會計監督、會計預測與決策,并根據信息管理的原理和信息技術來重整會計流程;(3)從技術手段上看,會計信息化不僅采用計算機技術,還要以通訊和網絡技術等現代技術為主,進行現代會計信息系統的構建。基于這些特點,傳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必須進行適時改革,才能實現新形勢下的教學目標。
二、會計信息化教育目標的更新
會計環境是不斷變化的。當會計信息化所依賴的客觀環境發生變化時,學生們能“適者生存”嗎?學生在大學期間已不可能一勞永逸地獲取知識,而只有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才可能終身受用。人既要有“知識”,又要有“能力”,更要有使知識和能力得以充分發揮的“素質”,這三者應有機結合在一起。根據國家教育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中的“本科學生也要作科學研究”的指導思想,借鑒美國會計教育中心“用戶——目標”模式和“知識——能力”模式,我們可以設計出包括三個能力層次的培養目標:(1)掌握——運用所學會計及信息技術方面的知識來處理常規的會計信息化問題;(2)運用——在變化的新情況中創造性地解決會計信息化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3)深化——隨著會計信息化的深入,運用相關學科的新成就,發展會計信息化這一分支學科理論的能力。具體地說是培養一種掌握經濟管理、法律、會計、財務管理等相關專業知識,能應用計算機解決財務、會計和審計問題的應用型人才;能為企業實施會計信息化系統提供咨詢和服務的參謀型人才;能獨立規劃、設計和領導實施會計信息化系統的信息化管理型人才。
三、會計信息化教學內容的重組
現行的會計教學內容體系基本采用了“雙軌運行”的模式。一條線是會計專業課程,如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財務管理等;另一條線是計算機應用的相關課程,如計算機基礎、程序設計語言、會計信息系統、會計軟件應用等課程。在“雙軌運行”的模式下,學生無法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學效果不突出,培養出來的學生難以適應會計信息化的要求。為了充分發揮會計信息化的特點,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設計信息化條件下的教學內容。
(一)會計基本理論教學。主要通過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管理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審計和經濟稅收法規方面的課程教學,是學生對整個會計系統的運行環境、運行過程及運行的基本原理做一個整體的把握,為會計信息的綜合運用打下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
(二)會計信息化理論教學。主要通過計算機文化基礎、計算機應用基礎、關系數據庫管理系統、計算機網絡基礎、軟件技術基礎和應用分析軟件基礎等課程的教學,使學生對計算機硬件、軟件、網絡和計算機系統分析、設計方面的基礎知識做一定的了解,同時能夠運用辦公軟件、工具軟件等進行日常的分析、維護處理。
(三)會計信息化實務教學。通過開設《通用會計軟件的操作與使用》課程,使學生對計算機處理會計業務有感性認識,并自然地與所學的會計知識進行比較,了解其處理流程的差異;通過設置《Access數據庫》和《Excel在會計中的應用》課程來解決財務分析、預測管理問題,借助于Excel建立分析、預測模型來解決日常會計、財務管理中的若干問題,為領導決策提供數據支持。同時,本環節應以綜合的財務會計和財務管理案例為基礎,以財務及企業管理軟件的應用原理和應用過程為主線,逐步培養學生財務業務一體化解決方案的集成處理思想和數據共享能力。
(四)會計信息化實驗教學。會計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會計信息化教學尤其應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會計信息化實驗包括教學實驗、專項實訓和畢業實習三部分內容。教學實驗應圍繞會計基本理論和會計信息化理論課的教學內容來組織,注重能力訓練、強化基礎知識的掌握;實訓教學內容是注重事中的監督和控制,可以考慮引入“企業經營決策ERP沙盤模擬對抗訓練”的體驗式學習方式,將復雜抽象的財務及經營管理理論以最直觀的方式讓學生體驗、學習,在各種決策的成功和失敗的體驗中學習管理知識,提高綜合能力;畢業實習則應在把握和分析會計信息化實際工作需要的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集中的和專門化的強化訓練,對那些在教學環節被忽略或應該給予重視而沒有重視的部分,特別要注意查漏補缺,把畢業實習既作為崗前培訓的重要環節,又作為教學過程的總結和延續。
四、會計信息化教學過程的改進
(一)教學手段信息化。傳統的教學手段是“粉筆+黑板”,計算機只是作為一種輔助教學手段。在信息化要求下,計算機教學將轉變成主要教學手段,而“黑板+粉筆”的教學手段將成為輔助教學手段。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制作成幻燈片進行計算機輔助教學或利用多媒體與網絡等信息技術進行多媒體網絡教學,直觀、形象地展示教學內容,使所講授的知識變得聲像并茂、直觀易懂、生動豐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學會從眾多的信息中提煉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最終得以提高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
(二)教學方法多樣化。會計信息化教學除了進行會計信息化環境下會計理論知識的講解外,還應該加強會計核算的具體操作技能教學和計算機在管理中的應用教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理論聯系實踐,避免紙上談兵。理論知識的講授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在線教學法、虛擬現實教學法、遠程教學法和游戲教學法等,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和索取之情。同時,應大膽地走出去和引進來,追求課堂教學與社會實際的緊密結合,引入企業實際的會計信息化和管理的實務案例,努力挖掘學生的能力極限,形成互動、活躍的課堂教學氛圍。
針對實驗教學環節,可以采用驗證式實驗、模仿式實驗、探索式實驗和開放式實驗等方法,使學生能在觀察現象、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能力上的培養與鍛煉。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配置會計仿真模擬實驗室,把理論靈活運用到實務中去。由于信息化教學具有其獨特的特點,許多預測、決策、控制問題可以通過財務軟件或Excel等工具來解決,相應的課程需要增加學生上機實驗課時,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五、會計信息化考核方式的變革
信息化條件下的會計知識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有唯一答案,如基礎理論等;另一類是沒有唯一答案的,如基本理論的運用以及決策等。對于考試題目,前者可以通過試題庫的形式固定下來,檢測學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把握程度;后者由教師聯系實際出題檢測,考核學生的能動性。當然,考試不是檢查學習情況的唯一方法。會計學科的技術性特征要求必須更加重視實際操作能力和實踐運用能力的考核。這種考核可以從學生的實驗態度、動手能力及實驗心得體會方面來進行。至于實際操作與運用方面的考核在總成績中的比例為多少很難界定,根據筆者經驗,我認為50%比較適宜。或者把理論成績和實驗成績進行分離,理論成績考核采用百分制,實驗成績采用優、良、中、合格和不合格來進行評定。
計算機技術和網絡通訊技術的迅猛發展推進了會計信息化改革,同時對現行的會計理論和實務、會計學科體系及思想觀念產生了巨大影響。高校一定要從教學觀念、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考評方式等方面進行全面的改革,才能培養出大批高素質的復合型的會計信息化專業人才。同時,會計信息化教學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必須隨著會計信息化環境的變化而不斷的更新,只有這樣,才能適時培養社會需要的財務會計人才。
作者:胡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