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縣域經濟 企業集群 創新
縣域是國民經濟發展最基本的區域,縣域內陸地國土面積占全國陸地國土面積的94.0%,縣域內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70.9%,所以,縣域經濟的發展由于關系到“三農”、城鎮化建設等問題而越來越受到關注。百強縣由于經濟總量強大,在縣域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在歷年全國百強縣評選中,黑龍江省只有肇東一強入選。因此,分析黑龍江省縣域經濟發展落后的原因,選擇促進黑龍江省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黑龍江省縣域經濟發展現狀
黑龍江省共有68個縣(市、區),縣域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85.7%,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65.1%;2007年,全省縣域生產總值為2659.2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的37.6%;縣域進出口總值為114.7億美元,占全省進出口總值的66.3%。這一系列數據說明了縣域經濟的發展對于黑龍江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意義。
肇東市作為黑龍江省唯一入選全國百強縣的縣市, 2010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5.4億元,實現全口徑財政收入20.3億元,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5180元,農民年人均存收入7898元。與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的平均規模相比較,明顯低于平均水平:地區生產總值475.64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9.04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2217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約10560元。
二、黑龍江省縣域創新水平低的根源
1、縣域工業化水平低
縣域工業化是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必要途徑。經濟百強縣之所以成為最具活力的發展板塊,其重要原因就是工業強縣。黑龍江省農業在縣域經濟中占有較大比重,工業發展相對滯后,基本上是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加工業。例如黑龍江省農業的發展仍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占農業生產總值比重在 70%以上的農業縣域就有16個,個別縣域該比例在 80%以上,縣域經濟結構的單一性必然降低其抵御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的能力,嚴重影響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縣域產業集聚程度差
經濟強縣持續發展的主要動力來源于工業化,除此之外還表現為縣域經濟特色鮮明,產業集聚效應明顯。產業集聚作為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一種新型組織形式,通過提高產業配套能力,培育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已經成為提升縣域經濟競爭力的重要途徑。經濟強縣發展的成功經驗表明,縣域通過加強專業化分工與合作,通過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開拓了縣域經濟的發展道路。
三、黑龍江省縣域企業集群化創新的戰略
1、農業產業化創新戰略
農業產業化戰略是通過產業化的發展方式,提高農副產品的其附加值,從而帶動縣域經濟發展。山東省縣域是實施農業產業化戰略成功的典型,通過“龍頭企業+農業公司+農業工人”等形式,實行農業集約化經營,從而帶動了縣域經濟的較快發展。黑龍江省農副產品資源豐富,通過實施農業產業化戰略,可以解決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矛盾,扭轉過去傳統生產方式帶來的農業大縣與財政窮縣并存的局面。
2、工業化創新戰略
縣域經濟雖然是農村經濟的集中體現,但絕不僅僅是農村經濟,就農業發展農業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經驗表明,我國的經濟強縣都是工業總產值所占比重較高的縣。2010年,全國百強縣的三次產業構成中,非農產業所占比重超過了90%。多年位居全國百強縣之首的江陰,2010年創造了全國二百分之一的地區生產總值和二百二十分之一的財政收入,成為縣域工業化發展的典范。
3、對外開放創新戰略
縣域經濟是區域經濟,縣域經濟的發展必須突破行政區劃的限制,在更大的區域范圍內配置資源。對外開放的創新戰略就是縣域借助比較優勢,加強招商引資,承接產業轉移,通過外向型經濟推動縣域經濟的發展。例如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強縣,利用自身的區位優勢、政策優勢、經濟基礎優勢等,通過對外開發貿易,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和國內更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向外淘汰成熟產業,優化了縣域的產業結構和產業鏈結構。
四、結論
黑龍江省縣域經濟經濟20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品牌,如海倫的綠色品牌、蘿北的石墨產業、東寧的木耳等。但是,要想趕上全國縣域經濟的發展速度,還有許多關鍵問題亟待解決。一是技術創新。提高技術水平,為實現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和對外開放奠定基礎,為縣域經濟發展創造機會。二是培育骨干企業。黑龍江省目前縣域內擁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635個,要充分利用好這個重要的工業基礎,培育骨干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三是鼓勵民營經濟。2010年,黑龍江省縣域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1320億元,占全省縣域生產總值的40%。民營經濟作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要充分激發民營資本的創業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