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對外貿易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面臨嚴峻挑戰,但也面臨著許多新的發展機遇。首先,我國節能減排成本相對于發達國家來說比較低,加上我國能源需求上的增長且符合節能減排條件的項目較多,有利于吸引國際資金,開展國際碳排放交易。第二是由于我國制造業方面的優勢,有利于擴張低碳產品市場。中國是世界制造業大國,又是低碳產品的大市場,在向低碳經濟轉變過程中,中國具有吸收先進制造業的產業集群優勢,可以大力發展低碳產品出口市場,擴大制造業的優勢。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易可持續發展優勢
還來源于我國技術合作潛力大,有利于加快技術創新步伐。《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規定發達國家有義務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轉讓。此外,2009年中美簽署的《中美清潔能源聯合研究中心合作議定書》、《促進建設中美能源合作項目備忘錄》,中歐之間簽署的《中歐關于氣候變化的共同宣言》等多邊及雙邊合作都把低碳技術的開發與合作作為基石。因此我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抓住機遇,借助這股力量實現從高碳產業向低碳產業的轉型。
二、我國對外貿易發展面臨的挑戰
憑借低廉的勞動力成本,豐富的資源和能源結構,我國外貿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但可持續發展模式與我國現階段對外貿易的現實矛盾,使我國對外貿易進一步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首先來源于“比較優勢”的變化帶來的挑戰。每個國家都應集中生產并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其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富煤、貧油、少氣”的現實,決定了我國在未來30年至50年內,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不會發生根本性改變。在這種情況下,要在短時間內大幅度削減碳排放量,無異于使一大批原先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將退出世界市場。其次,發達國家設置“綠色壁壘”帶來的挑戰。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以環境保護和人類健康為借口,設置一系列苛刻的高于國際公認或絕大多數國家不能接受的環保法規和標準,對外國商品進口采取嚴格的準入限制或禁止措施。這種借環保之名行貿易保護之實的綠色壁壘被稱為惡性綠色壁壘。惡性綠色壁壘具有極強的隱蔽性,涉及范圍廣,近年來對我國的外貿出口造成了嚴重的阻礙。再有就是來自新一輪世界產業垂直化專業分工帶來的挑戰。中國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被“低端鎖定”在貼牌加工環節,產業升級轉型困難重重。在貿易與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立足產品內貿易的垂直化專業分工正在重新布局世界產業。發達國家會加緊將高能耗、高污染的生產環節以投資或跨國外包的方式,向包括我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轉移。由于我國環保技術還比較落后,環境監控體系還很不完善,如果不加強引導和控制,我國未來的對外貿易即便呈現一定的盲目增長勢頭,勢必會加劇進口貿易與國內低碳經濟發展之間的沖突。
三、我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
(一)優化出口商品結構,轉變出口增長方式
我國外貿出口產品的能耗大、碳排放高,出口產品結構亟需調整,而產業作為外貿出口的基石,要調整外貿出口產品結構。因此,必須把對外貿易與產業結構調整結合起來。在國家經貿政策和產業政策的引導下,應大力發展傳統特色產業,廣泛采用新技術、新模式,走規模化、產業化的道路,增強產品產業開發和市場競爭能力;積極推進精深加工,不斷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出口附加值;同時,應充分利用產業扶持、政策優惠等手段,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和資金密集型產業發展,加快機電產品及設備、石油化工等產品出口,培育自主品牌,為出口提供更多高附加值、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優化,轉變外貿出口增長方式,積極促成“數量型”、“粗放型”向“質量型”、“集約型”的轉變。
(二)完善出口貿易促進體系,突破技術壁壘
出口貿易促進體系有利于商品的出口,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應靈活運用WTO的規則,建立適合本地區對外貿易發展的促進服務系統,通過強有力的促進出口戰略,完備的出口促進法律政策,推進對外貿易的發展。世界市場上以安全衛生為技術壁壘,構成橫跨在機遇面前的一個重要障礙。在國外發達國家,安全衛生已經成為食品行業的游戲規則。食品進入西歐、北美市場,就需要通過HACCP(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認證。一般來說,食品企業要通過三項認證,才能取得外國消費者的信任:管理上要通過ISO9000認證,安全衛生上要通過HACCP認證,而環保上要通過ISO14000認證。今后,以對自然資源掠奪性開發為代價的初級產品的貿易將受到限制和禁止,初級產品在國際貿易商品結構中占的比例將進一步下降。綠色產品在世界市場上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將逐步成為世界商品發展的主流。因此,從出口貿易可持續發展的長遠角度來看,推廣使用以上標準,不僅有利于外貿綠色產業及產品進入國際市場,而且有利于阻止國外污染嚴重的生產項目、設備、設施向我國轉移。我國外貿企業應以創綠色企業為目標,改善內部經營管理,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應加強外貿經營準許管理、特定商品出口的配額管理,完善出口退稅制度,完善服務貿易出口促進體系,建立完備的外經貿信息與咨詢服務體系。
(三)優化出口市場結構,妥善處理貿易關系
商品出口市場過于依賴少數幾個國家或地區,這種狀況極易引起貿易摩擦,增加外貿風險,帶來外貿增長的波動和不穩定性。根據近幾年來發展對外貿易的實踐,必須大力推行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因此,對中亞市場,應在鞏固哈薩克斯坦市場的同時,大力開辟其他四國市場,特別是人口眾多的烏茲別克斯坦和有大量貿易順差的土庫曼斯坦市場。同時,要盡快解決亞歐第二大陸橋的聯運問題,以開辟俄羅斯市場。只要加大力度,商品在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市場占有率就會不斷提高。需要注意的是,受出口商品結構和競爭能力的影響,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商品對其他國家出口擴張的程度有限。要實現出口貿易的進一步擴張,必須實施“走出去”的戰略。
(四)合理引導國際投資優化外資引進結構。
我們不僅要合理正確引導外資的投資活動,還要引導投資方向。不置可否,自改革開放以來實施的外資引進戰略,給我國的經濟和外貿發展帶來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但是大部分西方國家在我國的直接投資都集中在高耗能、高污染的諸如冶煉化工等產業。因此,我國在吸引國際投資時,應該對高耗能項目進行嚴格的限制,對破環生態環境、高污染的企業進行明令禁止,應該把重點放在高新技術領域,對高新技術企業、環保意識強的企業給予政策上的支持與鼓勵,以此來換取國際投資中引進的先進技術和先進設備,使減少耗能的良性循環可持續發展之路得以實現。
(五)注重人才培養,提高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
要求增加教育投入,重視人力資本的積累。一方面,政府要增加教育的投入,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投入,培養出更多高素質、滿足高要求的專業人才;另一方面,外貿企業要重視對人力資本的投入,給職工提供多方面的培訓,不斷更新職工的知識結構。要發展出口產品的競爭優勢,必須以科技為先導,努力實現商品質量結構的轉變,進而推動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提高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
同時,抓住服務業市場開放的契機,充分挖掘高素質人力資源創業優勢,提高我國服務貿易在出口貿易中的比重。從中、長期來看,推進低碳經濟,我國必須要改變自身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分工地位,提升產業在研發設計、銷售及品牌環節的實力,推進加工貿易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這既是我國產業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獲取產業競爭力的要求,也是使我國實現低碳經濟下的外貿發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