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金融資產類別不同,其會計處理方法也會不同,不同的金融資產分類會對企業的財務狀況產生怎樣的影響?管理者是否有可能利用金融資產來調節企業業績?本文主要從金融資產的確認和計量方法上討論不同類別的金融資產會對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產生怎樣的影響。
一、新會計準則中金融資產的確認和計量
(一)交易性金融資產,指準備在近期出售或回購以賺取差價而持有的。初始確認時,以公允價值計量,相關交易費用直接計入當期損益;資產負債表日,按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處置時,按取得價款與初始入賬價值的差額確認為投資收益,同時調整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二)持有至到期投資,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額固定或者可以確定,且企業有明確意圖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金融資產。在初始確認時,按照公允價值和相關費用之和計量;在后續計量中,要按照實際利率法,以攤余成本計量;處置時,按金融資產的賬面價值與其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差額確認為資產減值損失,計入當期損益。
(三)貸款和應收款項,指在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回收金額固定或可確定的非衍生金融資產。金融機構按照當前市場情況發放的貸款,要按照發放貸款的金額和相關交易費用之和作為初始確認金額;貸款持有期間所確認的利息收入,要按照實際利率計算。企業的應收款項,主要按照從購貨方應收的合同或協議價格作為初始入賬價值。
(四)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企業初始確認時即被指定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資產,及未被劃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上述三項金融資產。初始確認時,都應按公允價值計量,但對于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相關交易費用應計入初始入賬金額;資產負債表日,都應按公允價值計量,但對于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不是計入當期損益,而通常應計入所有者權益。此外,.企業取得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支付的價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領取的債券利息或已宣告但尚未發放的現金股利,應單獨確認為應收項目。持有期間取得的利息或現金股利,應計入投資收益。資產負債表日,應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公允價值變動計入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發生的減值損失,應計入當期損益;如是外幣貨幣性金融資產,則匯兌差額也計入當期損益。采用實際利率法計算的利息,應計入當期損益;現金股利應在宣告發放股利時計入當期損益。
綜上,初始計量和后續計量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其初始價值以公允價值進行計量,交易費用計入當期損益。其后續計量以公允價值,公允價值計入當期損益。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款項、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其初始價值以公允價值進行計量,交易費用計入初始入賬金額,構成成本部分。持有至到期投資與貸款和應收款項按其攤余成本進行后續計量。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則按公允價值進行后續計量,公允價值變動計入權益(公允價值下降幅度較大或非暫時性計入資產減值損失)
二、金融資產對企業財務狀況的影響方式
(一)金融資產的分類
企業結合自身業務特點和風險管理要求,將取得的金融資產在初始確認時分類的不同決定了金融資產的計量基礎:交易性金融資產按公允價值計量;持有至到期投資按攤余成本進行后續計量;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按公允價值計量,未實現的損益要作為股東權益的一部分。我國會計準則規定對四類金融資產之間的轉換做出了很多限制性條件,然而,企業在金融資產分類上仍然有一定的控制權,從而對企業財務狀況產生影響。
(二)金融資產的估值
對金融資產估值也可以作為一種利潤操縱方式。管理層通過不切實際的估計,將沒有現金流入的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差異,作為當期利得或損失。
三、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對企業財務狀況的影響
(一)交易性金融資產對企業利潤的影響
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將會產生利得或損失,這將改變以往會計實務中短期投資只確認減值不確認收益的情況。當交易性金融資產價值提高時,公司報表和相關的利潤指標更加“好看”,表明管理層經營管理能力的提高,可以使投資者對企業未來前景更有信心。然而,交易性金融資產價值的下降也可以抵減企業利潤,降低企業的經營業績。
(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對企業所有者權益的影響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在持有期間的資產負債表日,要以公允價值重新計量,且公允價值變動額計入資本公積,但是在該項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終止確認時要進行轉出,同時計入當期損益。所以,在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期內它的公允價值變動并不影響公司業績,只有在處置這部分資產時才會對企業業績產生影響。由于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市價變動會影響企業當期業績,因此上市公司管理層更易將股票投資歸類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以此作為公司利潤的“源泉”,在上市公司經營業績下降的情況下,公司可以通過出售部分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來獲得利潤,以維持公司公眾形象。
綜上所述,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在公允價值發生變動時,對企業經營的成果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因此,財務報表使用者應密切關注企業金融資產價值變動,通過分析該增減變動,提升會計信息質量,預計公司的真實現金流以及持續獲利能力,從而有利于科學合理的做出投資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