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陽光工程”培訓項目實施八年以來,在完成前期基礎職業技能培訓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帶來了很積極的社會影響,同時也面臨著培訓內容轉變、培訓層次提高的發展需求。本文結合作者2011年東莞厚街鎮調研實際情況,認為回鄉創業為“陽光工程”項目培訓內容的轉變提供了一個發展方向。
一、陽光工程實施以來取得的成效
自2004年陽光工程實施以來, 2000萬勞動力得到了職業技能培訓,并實現轉移就業1400萬左右,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首先,促進了農民增收。全國陽光辦2007年8月份的抽樣調查數據顯示,陽光工程轉移就業學員的月均收入是983.5元,比2006年增長131.3元,比沒有接受培訓的農民工高277.5元。在2007年上半年農民現金收入中,工資性收入占34.4%,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高達51.1%。陽光工程對增加農民收入的作用非常顯著。
其次,發揮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示范帶動作用。“陽光工程”的實施并不能滿足中國農村勞動力的所有轉移性培訓需求,而是建立起一種示范性培訓機制,2006年中央和地方實際培訓農村勞動力超過600萬人,是“陽光工程”全年示范性培訓任務的將近兩倍。2004到2007年,中央財政累計投入達21.5億元,地方政府共投入30億元。
另外,還促進了社會各方對農民進城務工公平對待的環境。“陽光工程”項目的提出,是中國政府首次為農民個人培訓進行部分地“買單”。以政府主導的形式,為拓寬農民的就業范圍和途徑而開展培訓,大大地促進了社會各方對農民進城務工公平的態度,改善了農民進城務工的社會環境。
最后,陽光工程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農業部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參加培訓后轉移就業的勞動力,在本縣以內就業的占56.4%,在縣外省內就業的占16.4%,省外就業的占27.2%。通過“陽光工程”培訓成功轉移到外地就業的農民工,在積累了資金、學會了技術之后返鄉創業,促進了新農村建設的深入開展。
二、從東莞厚街鎮看回鄉創業的優勢和潛力
厚街鎮地處粵港經濟走廊中段,一小時車程可抵達珠三角各主要城市,各項基礎設施非常完善,擁有包括三星、泰科等在內的1000多家外資企業和近30000個民營個體企業,吸引了超過10萬的從業人數。
2011年4月,作者在厚街鎮調查期間,恰逢四川省金堂縣在厚街鎮召開城鄉統籌“產城互動”項目推介座談會,向30多位企業家介紹了金堂縣“產城互動”項目的基本思想,即結合金堂竹篙鎮勞務輸出大鎮的實際,積極吸引有資金、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并對回鄉創業企業實施優惠政策。我們調查了解到,內陸省份勞動力輸出大省以優惠條件鼓勵企業家返鄉創業越發成為普遍現象,從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農民工的愿望和傾向。
通過問卷調查方式,我們可以進一步分析農民工回鄉創業將帶來的樂觀前景。從醫療服務的提供來看,厚街鎮僅有22%能夠享有工作單位提供的醫療保險,60%左右參加了新農村合作醫療。很大比例的外來務工人員沒有任何醫療保險的保障,所有的醫療費用都要完全自費。農民工回鄉創業之后,就不會因為醫保區域轉移問題而處于醫保真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覆蓋面能大大提高。
此外,從我們調研了解到的情況來看,在東莞的企業家子女有33%在家鄉上學;而農民工子女有77%在家鄉上學,僅有23%的農民工子女跟隨自己的父母在東莞上學。之所以有這么高比例的農民工子女被迫離開父母留在家鄉讀書,就是因為農民工子女在就業地不能享受到義務教育的優惠,必須要支付較高的學費。根據調查,厚街鎮小學生平均每學期要交2000-3000元的學費,再加上生活費的話每年總花費在7000元左右,占去了一個普通工人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回鄉創業的企業能夠吸收一些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的農民工可以直接在家鄉就業,不需要再在子女遠離父母和高昂的學費之間進行選擇。
綜上,“陽光工程”培訓項目的轉變主要體現在培訓規模的擴大和培訓層次的提高,而回鄉創業培訓剛好迎合了“陽光工程”項目這種轉變的需求。通過對農民工進行“回鄉創業”培訓,提高其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既能解決農民工在外就業面臨的諸多問題,同時從長遠來看也能夠提高整體的國民素質。這符合“陽光工程”培訓項目的長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