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前言
所謂財務管理是在一定的整體目標下,關于資產的購置(投資),資本的融通(籌資)和經營中現金流量(營運資金),以及利潤分配的管理。財務管理是企業管理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根據財經法規制度,按照財務管理的原則,組織企業財務活動,處理財務關系的一項經濟管理工作。
��二、當前國有企業財務管理中所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1.國有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有待完善
我們不少國有企業對建立內部控制制度不夠重視,致使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有關內容缺乏合理性。許多不相容職務未按規定分開,不能達到互相制約、互相牽制的目的。如有的國有企業財務人員既是財務會計,又兼辦公用品的采購,使會計事前、事中、事后審核監督流于形式。還有的企業有章不循,只是將訂立的制度“印在紙上,掛上墻上”,流于形式,只是為應付有關部門檢查。然而在具體執行上卻大打折扣,使內部控制制度名存實亡。
2.預算管理不完善,預算編制缺乏科學性和嚴肅性
預算管理是國有企業財務管理的中心環節,但在企業經費預算中往往因為預算編制內容不全面、預算收支范圍過于狹窄、所依據的政策和數據不準確等。在資金使用上往往事先無計劃,缺乏統籌安排,各項支出存在較大的盲目性,不能將有限資金用在刀刃上,因而導致資金使用不高。另外,在實際工作中財務預算常常被隨意調整的現象,這嚴重影響了財務預算的嚴肅性和穩定性。同時并未對預算執行結果進行考核,導致預算缺乏應有的約束性。
3.國有企業財務從業人員的素質有待提高
財務人員作為財務管理的參與者,其對國有企業的財務風險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影響。如一些財務人員在會計核算中,不了解財務會計動態,對于新的會計政策從未聽聞,以至于不會采用新的會計處理方法來進行會計核算,在核算中往往漏洞百出,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財務風險控制。另外,還有一些財務人員對于國有企業的工作認識不正確,認為國有企業財務工作是個“鐵飯碗”,不會有失業的風險,因而不注意對自身素質的加強,如不重視參加專業的財務會計學習培訓,不主動了解國家新的財會政策,對于新的財會管理辦法閉門造車。
��三、加強國有企業財務管理的對策與建議
1.健全固定資產管理制度,提高設備使用效益
國有企業要建立健全物資收發保管制度,嚴格執行,合理發放。本著誰使用誰管理的原則,責任落實到各責任部門和個人。對固定資產要實行雙重管理:一方面,國有企業要按現行制度進行總括記帳管理,使用固定資產的責任部門實行責任管理,并確定責任期、固定資產完好率、利用率的 考核指標;另一方面,加強固定資產日常管理工作,重視固定資產預算,把握采購、驗收、保管中不相容崗位相互分離的制度,明確責任。
2.加強國有企業內部控制體制建設
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直接依賴于負責創建、管理、監控內部控制的人員的誠信和道德價值觀念。國有企業應當將強調誠信和道德價值觀念作為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以建設。1)按照《會計法》和《內部會計控制基本規范》的規定,國有企業領導者是國有企業財務與會計工作的第一責任主體,對本企業財務會計報告的真實性、完整性以及內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負主要責任。2)財務人員要增強按照法規和相關文件政策認真實施內部控制的意識,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應嚴格按照相關法規和辦事,這也是其基本的職業規范。同時要防止無原則,惟命是從的人治情況,樹立人人平等的觀念,以標準制度為依據,堅持原則,秉 公辦事,不循私情。
3.強化預算控制和管理
預算是財務管理的一項基礎工作,既要充分合理地利用本企業現有的資源,又要節約支出,避免經費使用上的浪費現象,優化經費使用的支出結構。要使資金達到最佳效益,國有企業在制定年度經費預算時,必須堅持量入為出,收支平衡的原則。收入預算必須做到既要積極又要穩妥。支出預算要堅持統籌兼顧、保證重點、勤儉節約的原則,對經常性支出要適度從緊,建設性專項支出的預算要量力而行,要堅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不搞財政赤字預算。
4.全面提高國有企業財務人員素質
隨著國有企業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對財會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F代財務管理要求財會人員由傳統的“核算型”向“管理型”和 “經營型”會計轉變,這就要求財會人員素質過硬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國有企業要結合本企業的具體情況,對會計人員加強培訓,全面提高會計人員的專業判斷能力和職業道德水準。組織會計人員參加政策法規、業務知識等方面的培訓和學習,增強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和法制觀念,大力培養知識經濟時代需要的復合型人才。
��四、結語
總之,在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化的新形勢下,為應對新形勢給我們的國有企業的財務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帶來了新的挑戰,當前我們國有企業在財務管理中須注意,健全固定資產管理制度,提高設備使用效益、強化企業內部控制體制、合理編制預算,加強預算控制和管理以及全面提高國企財務人員素質來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來降低國有企業的運行風險,為國有企業各項既定目標能順利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