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引 言
自改革開放以來,專利的應用對我國經濟增長的支持作用不斷上升。隨著中國加入WTO以及中國的對外貿易額越來越大,許多企業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同時又推動著制造經濟向創意經濟轉變,比起反補貼、反傾銷等貿易壁壘,技術創新密切相關的知識產權才是我國企業走出去的首要障礙。而專利與中國對外貿易的關系也越發緊密起來。
1 中國專利及對外貿易現狀
專利是衡量一個國家地區創新活動的重要指標,代表了該地區的科技實力。在中國,社會公眾對知識產權的了解有限,更欠缺創造、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一些企業在國際貿易中對有關商品所涉及的知識產權缺乏更深層次的了解,一方面是導致企業創新能力低下,出口產品的科技含量和自主品牌的競爭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引起企業無意識的侵權情況不斷增加,比如定牌加工企業,由于缺乏知識產權意識,在簽訂定牌加工合同時,沒有審查委托人是否真正擁有所委托使用的專利,經常造成無意識侵權。
鑒于中國對外經濟發展的走勢,很多企業已經開始了知識產權戰略。由于中國的出口業務主要來自于“三來”業務,而非真正的自主生產、發明出口,所以為了推動高端產品的對外貿易,必須加強技術的開發與應用。
從1985年4月到2010年6月,國家知識產權局共受理3種專利申請6 285 211件,其中,國內申請5 305 218件,占總量的84.4%,國外申請979 993件,占總量的15.6%。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的專利申請數量分別為2 098 964件、2 169 735件和2 016 512件,在總量中各自占33.4%,34.5%和32.08%。目前專利申請呈現的主要特點:3種專利申請總量持續快速增長,但較前兩年不同的是,發明的申請增速大幅提高,改變了之前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占主導的局面,實現3種專利申請份額基本持平;在國內的專利授權量排在前10位的國家依次是:日本、美國、德國、韓國、法國、荷蘭、瑞士、英國、意大利、瑞典。且累計數量日本以195 243件遙遙領先于位居第二的美國94 135件,足見日本不僅是技術輸出大國,并且對于在中國的技術策略是非常明顯。
據海關統計,2009年我國進出口22 072.7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3.9%。其中出口12 016.7億美元,下降16%,出口價格下跌6.2%;進口10 056億美元,下降11.2%,進口價格下跌12.7%。全年實現貿易順差1 960.7億美元,減少34.2%。
從統計數據得知,中國的專利數是不斷增長的,但從實際來說中國的專利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而中國的外貿發展,基本上是呈現上升的趨勢。本文將從計量的角度研究我國的專利狀況與對外貿易、經濟發展之間的相互關系。
2 數據處理及方法選擇
2.1 數據處理
本文主要運用了3部分的數據:中國知識產權局所統計的年報數據、聯合國UNCOMTRADE提供的中國對外貿易數據以及WIND數據庫的宏觀經濟數據。在專利數據上選擇在華的專利授權數,因專利申請數反映的是技術創造者的專利意識,而專利授權數才如實地反映了專利的獨創性、新穎性和實用性,即授權數決定了技術是否可以真正應用于實踐。考慮到中國對外進出口,將專利數據又分為國外在華3種專利的授權數,中國在國外及港澳臺申請專利的授權數。而宏觀經濟數據主要是國內生產總值GDP。
因此數據包括:GDP、進口額(IM)、出口額(XM)、國內3種專利授權數(DPG)、國外在華3種專利授權數(FPG)、中國在國外及港澳臺申請專利授權數(TOF)。
本文采用1987-2007年的數據。選擇這21個年份的數據主要是受限于中國的專利年報所提供的數據記錄,在1987年之后的數據的統計口徑是保持一致的。
為了去除物價變動因素對進出口、GDP的影響,我們用GDP平減指數(deflator)作為通脹率對上述數據進行處理。用這個指數作為價格指數,是由于CPI、PPI等只能反映某一方面的物價變動情況,而GDP平減指數能夠比較全面地反映物價走勢。轉化公式:
上式中,我們以1978年的數據作為基期(GDP指數為100)。GDPdeflatori表示各年GDP平減指數,GDP表示各年GDP名義值, GDPindexi表示各GDP指數。
2.2 方法選擇
研究中國專利的發展變化與外貿進出口之間的關系是為確定它們之間的穩定關系和統計學上的依存度。應從整體綜合考慮, 而不能僅僅研究兩兩關系。傳統的計量方法不能對變量間的動態關系給予充分說明,而用非結構性方法建立表明各個變量之間關系的模型是對傳統模型的一種有力改進。
本文使用的向量自回歸模型(VAR)是基于數據的統計性質建立的,VAR模型把系統中每個變量作為所有內生變量滯后的函數來構造模型。實際建模時滯后期p根據赤池信息準則(AIC)和施瓦茨準則(SC)確定, 兩者取值都越小越好。所有的數值運用R軟件進行分析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