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引 言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深化,醫院也感受到了市場競爭的壓力。為了在新時代背景下的激烈市場競爭中占得先機,保持優勢,醫院除了要進一步完善自身的經營管理機制、重視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之外,還必須時刻關注自身的醫療設備配置是否能夠滿足醫療事業不斷發展的需求。眾所周知,醫療設備的購置成本較大,這就要求醫院相關部門在設備投資前要進行嚴密的評估和測算,同時更要做好設備投入使用后的效益分析。與其他企業購置設備的使用效益不同,醫療設備的使用效益包含在整個使用過程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醫療設備的雙重效益屬性,給相關的投資效益分析帶來了更多需要考慮的環節。隨著我國醫療體制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對醫療設備的投資效益進行全面科學的分析,是廣大醫院必須給予高度關注的重要工作。特別是一些投資金額大、回收時間長、科技含量高的大型醫療設備,更需要對投資金額和利用情況進行量化分析。同時,相關投資效益的統計分析結果,對于醫院改善經營管理模式,提高經濟效益都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1 設備投資效益的主要評估方法及指標
1.1 主要評估方法
設備投資效益分析的評估方法一般有凈現值法、內含報酬率法、投資回收期法、本量利分析法等,大多數醫院目前采用投資回收期法和本量利分析法對設備效益分析。
1.2 相關評估指標
在多年的實踐工作中,形成了一系列對于醫療設備投資效益的科學評價指標。其中,應用較為廣泛的有:
(1)投資回收期=初始投資額/(年凈收益+設備年折舊額)
(2)盈虧臨界點的工作量=固定成本/ (次均收費水平-單位變動成本)
(3)盈虧臨界點的作業率=盈虧臨界點工作量/ 現有或預計銷售量
(4)安全邊際率=1-盈虧臨界點作業率
(5)設備投資利潤率=年利潤/投資總額
2 當前醫療設備投資效益分析存在的不足之處
2.1 部分造價昂貴的大型醫療設備利用率低下
醫療設備是具有精密構造的高科技設備,特別是對于一些大型醫療設備,造價非常昂貴。但是由于部分醫院在購置此類醫療設備時缺乏全面、細致的可行性論證,使得設備在購置后發現與實際情況不符,達不到預定的診療目標,甚至不具備使用條件根本無法進行安裝和調試。在使用過程中還發現有些設備的維修、維保費用過高,維修周期過長。當醫療設備出現故障的時候,醫院的工作人員往往不具備足夠的專業水平來對故障原因做出判斷,只能依靠供應商的途徑進行維修,費用畸高。這種事先評估不準確,事中考慮不周全導致設備的使用率低下,既無法滿足患者的需要,也無法給醫院帶來對等的經濟收益。
2.2 醫療設備投資效益分析目的不明確
對醫療設備進行投資效益分析的目的是為了從成本和效益的匹配關系中尋求最佳的方案,最高的目標是提高醫療設備的整體管理水平。但是長期以來,由于受到傳統醫療設備管理理念的影響,醫院醫療設備管理重投入輕管理,重現金輕實物,醫院往往忽視了對于醫療設備的投資效益分析,類似設備維護保養支出,修理支出,以及相關的人工費等費用核算都較為隨意,缺乏應有的責任意識。對于設備投資收益的概念還停留在如何通過收費環節將成本回收,沒有建立起將設備購置看成一種投資的意識,更談不上對設備成本的有效利用了。可以說,醫療設備投資效益分析在我國的醫療設備管理中還沒有發揮充分的作用。
2.3 設備管理工作不規范,導致設備成本核算難以準確
要想達到對醫療設備投資效益的有效分析,就必須對設備的投資成本進行準確的核算。然而,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不少醫院對于醫療設備的管理工作不夠重視,缺乏規范的管理制度。以設備的檔案管理為例,不少醫院的設備檔案管理并不規范和完善,對于設備檔案資料的基本內容沒有統一的規定,相關管理人員的管理能力和責任心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失。因此,設備檔案的完整性、真實性受到很大影響。醫療設備的成本信息有著一套規范的形成過程,需要涉及到一系列數據的收集、整理、核實、記錄等工作,對數據的客觀性和準確性要求很高。然而,正是由于與設備相關的基礎工作不夠規范,導致很多原始資料和實際情況不符,給設備的成本核算工作帶來了困難。
2.4 設備投資效益的相關分析核算人員專業素養有待提高
醫院的財務核算部門屬于輔助科室,在工作人員的引進和培訓方面都存在著薄弱環節。首先,對于很多具有良好專業素養的財務核算人員來說,這份工作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其次,財務核算部門的工作人員也難以在上崗之后獲得充分及時的再教育和相關培訓機會,以上情況導致醫院核算人員專業勝任能力有待進一步增強。
2.5 醫院HIS系統、PACS系統需要進一步完善
隨著國家醫療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醫院要不斷引進大量醫療設備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以及醫院學科技術的發展,傳統手工統計法已經越來越不適應醫院幾百臺甚至上千臺以上設備效益分析的要求,雖然許多醫院采用HIS系統、PACS系統進行核算,但因為目前醫院HIS系統、PACS系統良莠不齊,有些滿足不了設備效益分析越來越精細化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