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問題的提出
發展國民經濟的“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我國經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主線,堅持創新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企業的生存,經濟的發展,綜合國力的較量,日益集中地表現在創新中,提高創新能力,是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支撐,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支撐,也是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的重要支撐。
什么是創新呢? 在英文中,創新即Innovation,起源于拉丁語,原意有更新、創造新的東西和改變三層涵義。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熊彼特在1912年,第一次把創新引入了經濟領域。換句話說,從經濟的角度他提出了創新,他認為創新就是要建立一種生產函數,實現生產要素的從未有過的組合。他從企業的角度提出了創新的5個方面:①產品創新,就是引進一種新的產品或賦予產品一種新的特性;②工藝創新或技術創新,要引進一種新的生產方法,主要體現為在生產過程中采用新的工藝或新的生產組織方式;③市場開拓創新;④生產要素創新,獲得原材料或半成品新的供應來源;⑤實現一種新的工業組織。熊彼特所界定的“創新”具有以下特征:①創新不一定與技術直接相關,不局限某一特定領域,不僅包括產品創新、工藝創新,還包括市場創新和組織創新。②創新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具有推動作用。③創新產生了經濟的周期性變化。[1]我們還可以把熊彼特所描繪的創新大致歸為3大類:①技術創新,包括新產品的開發,老產品的改造,新生產方式的采用,新供給來源的獲得,以及新材料的利用;②市場創新,包括擴大原有市場的份額及開拓新的市場;③組織創新,包括變革原有組織形式及建立新的經營組織。
著名管理學家德魯克指出:“創新,即用知識生產新知識,不是美國那么多民間傳說所斷言的‘靈感’,也不是孤單的個體在其車庫里干得最出色。創新需要系統的努力和高度的組織”。[2]繼熊彼特之后中外學者對創新理論和實踐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有力地推動了創新理論的發展。這些研究主要聚焦于技術創新的涵義、創新過程和創新系統等。本文擬從信息技術角度來研究信息技術對企業創新的影響,并試圖用案例分析來說明現代信息社會信息技術在企業創新中所具有的巨大的不可忽視的作用。
2 信息技術在創新中的作用分析
信息技術包括硬件、軟件和通信技術。美國對信息技術的投資已經從1980年的占投資總額的32%上升到2008年的51%[3] 。見圖1,可見整個社會對信息技術的投入增長迅猛,投資巨大。那么信息技術到底能為企業創新帶來什么,特別是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中國企業渴望創新,需要創新,只有創新才能發展甚至生存,從信息技術的視角來研究其在創新中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2.1 信息技術與產品和服務創新
產品創新,就是引進一種新的產品或賦予產品一種新的特性。信息技術無疑是為企業提供新產品或新的服務的主要工具之一,現代許多行業產品或服務的改進、功能的增加甚至新的產品或服務的產生都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應用。比如現代汽車行業、家電行業、服裝行業、航空業甚至其他交通運輸業等信息技術在其產品功能的提升和改進方面不可或缺。像音像業等音頻、視頻產品的在線銷售完全顛覆了傳統的行業商業模式。由于信息技術發展迅速,新技術不斷涌現,企業必須時刻關注信息技術的發展,不要錯過利用信息技術實現產品創新的機會。在第一家美國銀行引入ATM機的時候,ATM機技術在市場上已經出現多時,但是當時沒有引起銀行業的普遍關注,那么第一家使用ATM機的銀行提供了創新的服務無疑具有先動者優勢,擴大了自己的市場份額,以后的追隨者無疑失去了這一先動者優勢。
另外,即使是銷售同質產品或服務,企業完全可以利用現有的信息技術實現產品或服務的差異化。 像戴爾公司的在電子產品在線銷售,特別是電子計算機的銷售,顧客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挑選個人喜歡的配置,從而實現了產品的差異化;像服裝生產商可以通過網絡獲取顧客的相關數據,根據顧客對面料和不同數據的要求提供差異化的服裝。
2.2 信息技術與技術創新
工藝技術創新,要引進一種新的生產方法,主要體現為在生產過程中采用新的工藝或新的生產組織方式; 現代技術創新理論正是在熊彼特創新理論的基礎上衍生和發展起來的。在此后的技術創新研究熱潮中,許多專家、學者以及相關研究機構對技術創新的概念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認識。迄今為止,尚未形成一個嚴格的、統一的定義。國外代表性的觀點有: 英國科技政策研究專家弗里曼(C. Freeman)教授認為,技術創新是指第一次引進某項新的產品、工藝的過程中所包含的技術、設計、生產、財政、管理和市場活動的諸多步驟。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則認為,技術創新是指新產品的產生及其在市場上的商業化和新工藝的產生及其在生產過程中應用的過程[4]。
本文傾向于第一種觀點,許多事實完全證明信息技術在新產品的產生及其在市場上的商業化和新工藝的產生及其在生產過程中應用的過程所起到的作用。[5]比如,汽車行業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汽車的設計甚至碰撞試驗等,可以大大降低汽車產品的設計周期,降低設計成本;像福特汽車利用虛擬現實(VR)技術,可使新車設計所需要的時間縮短6~14個月(美國福特汽車北美產品部門執行董事Frank Davis)。福特實施的市場調查結果顯示,2010年第一季度其84%的顧客對福特汽車的品質表示滿意。據說這一比例高于本田、美國通用汽車及豐田。該公司認為,采用VR技術,可提前完成設計工作,有助于提高車輛品質;制造工藝的改善也可以采用VR技術,為了確認隨新車開發而生的操作人員的安全問題,福特2005年設立了名為“Manufacturing Ergo Lab”的實驗室。為了采用拍攝電影時常用的VR技術,充任操作者的人員需要穿戴裝有圖像傳感器跟蹤反射球的衣服和手套。在該例中,操作者站在汽車“骨架”前,計算機便能顯示追加安裝發動機部件時的虛擬圖像。圖像中還會虛擬顯示操作者手的位置。這樣,便可確認操作者在追加安裝新車部件時是否感到困難等。福特表示,采用這種VR技術之前,開始生產新車時,平均會發生300起與操作者有關的問題。而采用VR技術之后,問題減少至30起,操作者受傷的現象也減少了8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