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引 言
資金管理包括籌資和用資兩方面,貨幣資金科學、有效的管理不僅可以預防企業由于資金不足而發生支付危機,還可以促進現金流動的均衡性,并通過現金流動的有效性提高企業經營和財務活動的效率,從而有利于企業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貨幣資金管理是煤炭企業財務管理的核心內容。我國煤礦業由于受計劃經濟體制和行業生產特點的影響,形成了粗放型的管理方式。長期以來,煤炭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只重生產不重管理,只重產量不重效益,只重賬面利潤而很少關注生產經營產生的現金流量,導致當前許多煤礦業出現現金流量枯竭等財務資金管理問題,從而加大了煤炭企業財務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因此,如何優化貨幣資金的管理方式,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是煤礦業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本文就當前我國煤礦業資金集中管理控制模式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據此提出構建全面的貨幣資金全面預算管理體系,從而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2 當前我國煤礦業貨幣資金管理存在的問題
2.1 資金風險防范意識和法律意識薄弱,導致盲目投資
當前我國部分煤礦企業未能出于對國家宏觀導向和企業的長遠利益的全盤考慮,往往為了取得短期利益采取急功近利的盲目投資行為,甚至盲目投資國家已經限制或禁止再建但具有眼前利益的項目,從而導致后期資金入不敷出。有些煤礦企業領導在經營活動中沒有細致調查合作方的資信程度、經營績效和項目市場可行性,缺乏科學的發展規劃和嚴謹的財務風險防范意識,盲目鋪新攤子,加大了企業投資的機會成本和風險,可能導致資金的短缺進而影響工程工期或超預算造成項目施工延期,造成企業內部資金的分散化,不利于貨幣資金的集中管理,從而降低了貨幣資金的運營效率。
此外,我國部分煤礦企業的管理者法律意識淡薄,在經營活動中不能充分運用法律手段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隨意簽訂合作經濟擔保合同,從而造成資金流失。
2.2 缺乏全面的資金預算管理意識和完善的資金管理制度
當前我國許多煤礦業的領導和財務人員沒有認識到資金時間價值的重要性,缺乏全面的貨幣資金預算管理意識。當企業資金狀況寬松時,沒有充分發揮流動資金的功能,導致大量資金閑置;并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煤礦業沒有根據壞境的變化適當調整項目資金的預算和撥款,導致資金預算與實際偏差較大。
由于煤礦業管理者和員工的資金管理意識薄弱,導致企業沒有建立完善的資金管理制度,使得企業內部財務部門缺乏科學、嚴密的資金籌措和管理規范,導致資金管理混亂、核算原則不一致、預算和實際偏離、職責不清等問題,從而影響了資金的使用效率,阻礙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2.3 缺乏健全的資金監控制度
資金的監控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我國煤礦業對資金的管理多數強調事后監督,而忽視了事前與事中監督與控制的重要作用,導致不能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僅影響了資金的高效使用,還危害了資金的安全。此外,由于煤礦業的安全風險較高,需要投入大量的安全建設資金,但我國一些煤礦企業只顧眼前利益,在安全建設中偷工減料、監控不力或其他原因導致的資金投放工作無法有效實行,導致對安全資金的監控流于形式,從而增加了安全事故發生的概率,嚴重威脅了員工的生命安全,并增加了企業的成本。
2.4 內部財務結算中心的資金管理模式不夠完善
近年來,煤礦業業務量和資金周轉量逐漸增多,而企業財務管理沒有適時調整,企業缺乏科學、嚴密的內部資金管理方式。例如,當前多數煤礦企業采用體制還不夠完善的內部財務結算中心資金管理模式,而這種資金管理模式自身的局限性不僅影響了煤礦業股份的上市融資,也不符合“十二五”規劃對煤礦業提出的深化行業改革的要求。
2.4.1 內部資金結算中心的功能定位不明確,職能的發揮受到限制
內部資金結算中心是根據煤炭企業財務管理和控制的需要在內部設立的為集團成員和下屬單位辦理資金融通和結算,降低資金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服務機構。資金結算中心是煤礦企業的職能部門并受制于企業的領導,結算中心的放貸由管理者決定,因此可能導致忽視企業的資產狀況、資金用途和經濟效益,并且在開展業務時會受到從上到下的各種工作關系的影響,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內部資金結算中心的獨立性和功能的發揮。
2.4.2 籌資、用資等金融運作水平較低
資金結算中心是煤礦企業的財務職能部門,但當前我國資金結算中心的運作還只定位在內部財務統一管理和服務的層面上,企業領導注重資金的集中管理,而忽視了資金的理財功能,可能導致大量的閑置資金沒有得到合理的運作,從而造成資金的利用率較低。此外,結算中心的人員大多來自單位的財務人員,比較缺乏金融管理方面的知識,因此金融運作水平較低、創新能力較低,從而不能充分有效地發揮結算中心的優勢和職能。
3 建立完善的貨幣資金預算管理體系
針對當前我國煤礦業貨幣資金管理方面存在的上述問題,應當在堅持“十二五”煤礦業規劃的基礎上,通過對理財理念、信息平臺和財務公司貨幣資金集中管理的控制模式等方面的完善,從而建立科學、健全的貨幣資金預算管理體系,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增強企業的競爭實力,從而實現企業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