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高職院校財務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還沒有形成特色,課程安排也不夠合理。而且這幾年來我國企業財務管理受到內外部因素的影響,需要對財務管理方法進行改進,這些現象表明我國的財務管理專業教學發展得還不成熟,還需要進一步探索,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財務管理人才。
1 我國高職院校財務管理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1.1 課程體系安排不合理
我國很多高職院校都存在著對課程安排不盡合理的現象。大部分高校都把財務管理專業的主體課程設置為會計學科和金融學科的簡單結合,沒有按照財務管理學科的特點和目標來安排課程。財務管理專業從整體上說,它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技巧性,從對企業的籌資、投資、營運到收益的過程都屬于財務的管理內容。在我國目前財務管理課程體系中,設置的很多課程都是重復的,不僅浪費了資源,還阻礙了學科向前發展的腳步。
1.2 課程體系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很多高職院校對財務管理主要課程的設置都是按照相關的幾個學科進行的,它的課程體系也只能表現出會計專業特點,沒有形成自己學科的特色。財務管理專業應該根據財務活動內容進行設置核心內容。另外,對于財務管理專業的教師安排也不夠合理,很多老師都是來自金融、會計等其他學科的教師,對財務管理專業教學缺少經驗和實踐,影響了教學質量。
1.3 在實踐教學上做得不夠到位
很多高校的實踐教學實際上做得都不夠到位,比較形式化:很多院校沒有設置財務管理專業專門的實驗室;沒有一支專業的財務管理實踐經驗的師資隊伍;財務管理專業的學生缺少實習基地。
1.4 不能適應本專業的工作需求
受到許多方面的條件限制,財務管理專業的畢業生一般只能選擇到中小型企業上崗。中小型企業對財務管理專業的畢業生要求其具有比較全面的專業知識技能以及比較強的動手能力。而在原有的課程體系中對學生這幾個方面的教學做得還不到位,不能滿足企業需求。
2 課程體系設置思路和原則
2.1 課程體系設置的大體思路
培養21世紀的財務管理人才,首先要適應經濟環境的需求。財務管理課程體系設置要做到為企業需求服務。學校可以開設與職業資格認證有關的課程,這樣既可以為培養人才創造條件,還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另外,財務管理專業課程可以和相關管理學科的公共科目和專業科目相結合,從而起到對財務管理專業輔助教學的作用,讓學生更系統地學習。還可以加入創業教育課程,不但可以幫助畢業生解決就業難題,還可以讓學生整體素質得到提高。
2.2 課程體系優化設置原則
要讓財務管理專業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提高,課程體系的設置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當前形勢下,要求我們必須建立以財務管理素質教育為核心的課程體系。針對這一目標,要對課程體系設置原則進行優化。
(1) 把提高財務管理專業知識技能作為教學目標。財務管理專業的教學目標和其他專業的有所不同,它應該具有自身的專業特色。要通過對財務管理專業的學生嚴謹科學又比較全面系統的專業知識教學,讓他們了解并掌握財務管理的內容,讓他們具備比較高的專業操作技能,對財務管理有比較深的認識,以便適應將來的工作環境。
(2) 體現出高職教育的教學目標,以適應現代化社會需求。高職教育的教學目標要與社會需求相適應,財務管理專業的學生不僅要全面掌握財務管理相關的基礎知識,還要具備良好的專業素質和敏捷的反應能力。在課程體系設置中,要根據我國國情和社會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將有意義和需要的課程都設置在專業體系里面,讓學生全面掌握專業知識技能,成為企業的有用人才。
3 關于課程體系的構建
課程體系可以分為以下兩個部分。
3.1 理論課程體系
理論課程體系可以分為能力素質模塊、專業素質模塊和專業技能證書模塊。能力素質模塊主要以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為主,在此基礎上至少還要學會運用一門外國語言。它要求學生具有比較高的計算機操作水平、良好的溝通能力以及高尚的職業道德情操等。專業素質模塊主要讓學生掌握基礎操作技能、方法,對財務工作中所遇到的問題具有獨自處理能力,還要進一步提高他們對問題的判斷能力和處理能力,讓他們有承擔企業風險的魄力。專業技能證書模塊就是要讓學生學會對企業的資金進行管理。他們畢業前應該取得會計專業的資格證書和理財資格證書。
3.2 實踐課程體系
實踐課程體系可以分為認知模塊、理解模塊和綜合運用模塊。認知模塊比較簡單,它只是為下一步能夠讓學生靈活運用打下基礎,就是讓學生了解一些基礎知識和方法。理解模塊就要讓學生全面了解并掌握實驗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通過軟件設備讓學生對投資風險、投資成本、資本策略、管理策略、預算編制等各個實驗項目進行系統的實踐。綜合運用模塊主要是提高學生對財務管理專業知識的整體運用水平,要把所學的專業知識融會貫通,更快地適應企業的工作,為企業持續發展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