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很多人想到的是杜絕假賬,提高會計信息的真實性。筆者則擬從另一角度,即如何向管理者提供所需要的會計信息,談談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
?。?現階段會計信息的局限性
目前我國大多數會計信息不能為管理層的決策提供支持。主要表現在:
?。ǎ保┓諏ο笫瞧髽I外部有利害關系的單位或個人,而不是企業內部的管理人員。如企業提供的三大報表反映的企業的資產負債狀況、企業的盈利水平以及現金流狀況,這些信息對于企業內部管理并無實質性的作用。
(2)主要提供的是事后信息,而不是事前的預測和指導。如會計三大報表,反映的都是某一個會計期間結束后的財務狀況和經營狀況,而沒有站在專業的角度,對未來做出合理的預測,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建議,從而造成貽誤良機。
?。ǎ常┮哉麄€企業作為核算對象,沒有細化到各基層單位,不利于分清各單位的責任。在實際工作中會計管理和業務管理往往是脫節的,會計關注的是賬務和資金,比如一筆資金,會計關心的是用了沒有,用了多少,財務手續了結了沒有,而對這筆錢該不該用,該用多少,對用后產生的效益通??紤]得很少,造成會計信息反映的內容僅僅停留在賬面上,管理層無法對癥下藥。
(4)會計工作的信息化程度不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會計信息的準確和及時傳遞,降低了會計信息的使用效果。
?。?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措施
針對以上問題,應當從以下方面對會計工作做出改進:
2.1 確立會計服務于企業管理的宗旨
會計包括兩方面內容,即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財務會計是對外的會計,管理會計是對內的會計。筆者認為應當在策劃財務會計核算的時候就考慮到會計管理的需求,將兩種會計融為一體,形成一種內外結合、既提供信息又利用信息進行管理的會計系統。
?。玻?建立以財務指標為主體的財務預警系統
財務預警系統是以企業信息化為基礎,對企業在經營管理活動中潛在的風險進行實時監控的系統。它可以使經營者能夠在財務危機出現的萌芽階段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企業經營,防患于未然。
企業因財務危機導致經營陷入困境,甚至宣告破產的例子屢見不鮮。財務危機產生的原因可能是內部原因,如決策失誤、管理失控,也可能是外部環境惡化,如戰爭影響、經濟衰退等。但任何財務危機都有一個逐步顯現、不斷惡化的過程。作為管理者面對競爭激烈的企業生存環境,需要關注的方面很多,往往對表現尚不甚明顯的危機苗頭喪失警惕。如果我們能夠建立起一套企業預警系統,通過對關鍵指標的反映將企業的生產經營及財務狀況的發展趨勢提前告訴管理者,意義將是非常巨大的。
比如,我們可以通過安全邊際率和資產安全率來使管理者了解企業的安全程度;我們可以通過存貨與銷售成本之比、應收賬款周轉率、應付賬款周轉率來反映公司的資本流動情況,因為任何一個上述指標的惡化都將給公司的現金資源帶來壓力;我們可以通過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現金和應收賬款與應付賬款之比來反映公司的財務實力,這些指標的惡化對現金資源帶來壓力的同時也表明融資成本增加;我們還可以用總資產的凈利潤率、股東權益的凈利潤率、銷售收入的凈利潤率來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盈利指標的突然惡化或持續下降應引起管理者的注意。
不同性質的企業,預警指標的設置是不一樣的,企業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設置預警體系,并指定專人,如財務負責人對指標進行實時監控,定期或不定期地匯報。
?。玻?推行責任會計,細化考核單位
在搞活企業,深化內部管理機制的過程中,很多企業都感到困難重重,關鍵就在于這些企業沒有解決好對責任者的考核和評價問題 。因此,推行責任會計就成為現代企業會計管理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3.1 合理劃分責任中心,建立經濟責任制
責任會計是按企業生產經營的特點劃分經濟責任,建立責任中心,使責權利達到統一。因此,要明確責任中心、責任對象、責任績效與履行職責相適應的權力和經濟效益,從而有效地控制企業的經濟活動,實現企業的經營目標。
企業內部各責任中心的責任目標應圍繞著總目標來制定,對總目標層層分解落實。在責任中心的責任已定的情況下,企業應根據以責定權的原則,賦予各責任單位相應的權力,明確責任人,責任人對責任中心的責權利負全責。責任人代表責任中心與企業簽訂有關責任書,各責任中心也應簽訂工作、購銷和勞動等合同。
2.3.2 完善激勵機制
企業經營決策的目標通過層層分解,落實到各個職能部門。各職能部門能否圍繞企業總目標有條不紊、卓有成效地持續運行,是實現企業經營目標的關鍵。企業應根據各責任中心實際情況,根據日常核算資料,定期進行責任考評,拿出考評報告??荚u報告一般包括責任指標完成情況、承包合同履行情況以及獎懲建議。在進行考評和獎懲時,一是應注意階段性和長遠性相結合;二是應根據企業經營特點和各責任中心工作性質突出主要考評指標,實行主要指標考核制或主要指標否決權。在獎懲方面責任中心的工作業績好壞應直接與經濟效益掛鉤,通過工資分配來實現。
2.4 利用作業成本法和價值鏈法使會計深入經營環節,從而提高會計反映信息的深度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水平提高,尤其是在先進的制造企業中,生產過程的直接參與者和利用成本信息進行決策的高層管理人員普遍感覺到,傳統的成本計算方法所計算的產品成本已經越來越偏離實際成本。原因是傳統的成本計算方法主要是以人工工時、機器工時等為基礎分配間接制造費用,但是,隨著生產環境的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生產前的準備工作等間接費用在生產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而人工成本和直接機器損耗在總成本中顯得越來越微不足道,所以,產品或服務所耗費的生產資源和其所消耗的人工工時或機器工時之間的相關性越來越弱,這導致了傳統會計核算和實際業務之間的差距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