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教育的要求不斷提高,尤其是義務教育更是牽動人心。近年來,我縣高度重視教育事業的發展,教育投入一直保持較高的增長水平, 財政性教育經費的年增長速度高于財政收入的年增長速度, 教育事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我們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縣教育發展不均衡。由于我縣是全省財政困難縣,對義務教育的投入不足,導致城鄉義務教育非均衡發展特別突出。這種非均衡發展嚴重違背了受教育公平性原則,阻礙了我縣教育事業的均衡發展。
1 我縣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的現狀
1.1 農村師資力量差
去年10月份,對我縣農村義務教育學校進行了一次實地調查,調查發現,雖然從2004年起,每年至少考選100名專職教師,充實到農村中小學任教,但是我縣農村中小學教師,年齡普遍偏大,只50歲以上的就占在編教職工總數的42.3%,這些人普遍身體偏差,學歷偏低,知識偏老,教法陳舊,理念落后,已難以適應新形勢下的課程改革和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又由于生活、工作環境差,勞動強度高,工作壓力大,未老先衰現象嚴重。因年齡或疾病原因,目前單鄉鎮中小學因內退而不能堅持在教學崗位的就有600多人。素質教育的實施,要求課程必須開全開齊,必須設置專職教師,必須按標準班額編班,還有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等,而在編教師中,英語(特別是農村小學)、計算機、音體美等專職教師極度缺乏,不得不聘用相當數量的代課教師。
1.2 辦學條件有待提高
在所調查的學校中,城區小學都基本實現了現代化,都有一到兩個高標準的操場,有自己的圖書館,并且圖書室藏書豐富,更新快,老師和學生均可借閱,而農村小學還處于很傳統的狀態。所調查的大部分農村小學沒有標準操場。農村學校雖然有圖書室,但圖書室內藏書較少,學生很難在學校看到喜歡看的課外書籍。有的完小校舍處于急需修繕、擴建的狀態,教學點就更加簡陋了。
1.3 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不足
由于我縣屬全省財政困難縣,對于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教學儀器設備的購置及更新的經費,縣財政難以給予大力支持,僅靠目前上級的資金扶持,無法從根本上改善目前農村小學條件較差的現狀,增加了提高辦學水平,保證學校校舍安全的難度。另外,由于資金投入的不足,諸如政策實施不平衡、政策實施資源不足、組織管理不到位以及政策缺失等問題也因此顯現出來。
2 促進我縣教育均衡發展的財政政策
2.1 強化師資建設,穩定農村教師隊伍,充實農村義務教育教師力量
教師是教育事業的第一資源,師資隊伍的不均衡是制約教育均衡發展的瓶頸。農村教師想進城,原因就在于被城區優越的工作、生活環境所吸引。為保證農村中小學有一支穩定的教師隊伍,一是生活上要照顧,在改善辦學條件的同時,大力實施農村中小學教師公寓工程,努力改善農村教師的生活條件,為農村中小學新建高標準教師宿舍、公寓;定期為教師體檢,添置教師健身運動器材。二是政策上要優惠,對自愿到貧困鄉鎮中小學任教的城區和經濟發達鄉鎮教師每人每月補助交通費,在教師評優評先、職稱評定方面對農村學校和教師傾斜,努力提高農村教師的福利待遇,以調動廣大農村教師的積極性。三是政治上要關心,政府每年都要拿出專項資金用于“名校、名師、名校長”的培養和干部教師的外出學習、掛職鍛煉,促進教師素質的提升和專業化成長。四是管理上要嚴格,規定在城區學校任教的教師到農村中小學任教1~2年后才能晉升高一級職稱,薄弱鄉鎮的教師2年內不許外調,新招聘的教師和普通高中撤并后的富余教師,在農村中小學任教2年以上才允許參加進城的公開選拔。綜合考慮我縣經濟實力,根據基礎教育對師資的需求,加大教師招考力度,對取得教師資格和學歷合格的代課教師通過招考錄用為公辦教師。改革人員管理辦法,從側重身份管理轉向側重崗位管理,通盤考慮解決在崗的代課人員問題。對不具備教師資格、學歷低、素質差的代課人員,堅決辭退,以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促進教育公平。
2.2 進一步完善“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明確各級政府的財政分擔責任
為保障對教育的投入不斷檔、建設不停步,認真落實“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新體制,積極推進教育改革與發展。農村義務教育的經費投入以最困難的縣鄉兩級財政為主體。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在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相當部分縣鄉財政困難的情況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僅依靠縣鄉的財力是很難保證的,進一步完善“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在劃撥布局調整配套資金的同時,建立分層次、按比例、互動性的縣鄉兩級教育投入機制,強化縣級政府作為管理主體的管理責任的同時,進一步明確各級政府的財政分擔責任,加大縣級以上各級政府財政對農村義務教育的經費投入主體責任,健全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機制,真正將農村義務教育納入公共財政體系。
2.3 加大投入,政府統籌,改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辦學條件
黨政領導班子要高度重視教育發展,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每年要多次召開常委會、政府常務會和縣長辦公會,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情況進行專題研究,并由政府牽頭組織成立由政府一把手為組長的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按照“全面細致、力爭一流、注重細節”的標準和要求,明確各部門的工作目標、工作任務。深入鄉鎮、學校進行調研、現場辦公,針對制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諸如布局拆遷、操場建設、烤火費用等有關問題,現場拍板和決策。為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要堅持財政投入向教育傾斜、向農村傾斜的原則,有力保障農村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工作中,探索教育資源整合的模式,根據成片集中的原則,把一定區域內的中小學資源整合在一起,通過新建、擴建最終辦成九年一貫制學校,以此擴大辦學規模。根據學校布局規劃,新建高標準校舍,使硬件不達標的學校在短時間內變成優質教育資源,達到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服務一方百姓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