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 言
“預則立,不預則廢”的古訓讓我們對預算一直很重視。預算是一種系統的方法,用來分配企業的財務、實物及人力等資源,以實現企業既定的戰略目標。企業可以通過預算來監控戰略目標的實施進度,有助于控制開支,并預測企業的現金流量與利潤。全面預算反映的是企業未來某一特定期間(一般不超過一年或一個經營周期)的全部生產、經營活動的財務計劃,它以實現企業的目標利潤(企業一定期間內利潤的預計額,是企業奮斗的目標,根據目標利潤制定作業指標,如銷售量、生產量、成本、資金籌集額等)為目的,以銷售預測為起點,進而對生產、成本及現金收支等進行預測,并編制預計損益表、預計現金流量表和預計資產負債表,反映企業在未來期間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但在實踐中全面預算的實施情況較差,可能是沒有良好系統的方法來指導實踐。為使全面預算體系能落實到實踐中,本文利用最常見的軟件編制流程。
本文利用Excel建立全面預算體系,分為基礎資料和預算體系兩張表。其中基礎資料包括上期的資產負債表、應收賬款的回收政策、原料單價、費用分攤等;預算體系包括10張預算表,從銷售預算開始,到預計的資產負債表結束,構造了全面預算的整個流程。下面就詳細介紹每一個表格的計算方法,并以某企業數據為例,進行案例分析。
2 全面預算流程
2.1 銷售預算
全面預算從銷售預算開始,它是后續預算的基礎。它的預算目的是確定銷售量和單價,企業生產原則一般是以銷帶產,只有確定了當期銷售額,才能確定企業所需要的原料和資金,之后才能確認存貨、現金流以及費用的預算,所以銷售預算成為全面預算的前提,銷售預算的精度決定了全面預算的準確度。
首先在基礎資料中根據以往銷售經驗,確定旺季或淡季,按季度估計產量。估計時過分樂觀,會導致存貨積壓,資金成本壓力太大,使得企業資金周轉不靈;過分悲觀會造成貨源供給不足,錯失發展壯大的機會,所以如何準確估計銷售量成為全面預算的重中之重。銷售單價在經濟環境穩定時可以按照同期價格做預算,若處在目前通脹的背景下,就要根據經濟預計CPI的增長幅度,來估計原料價格的增長率。銷售額 = 預計的銷量×預計單價,但是銷售額不一定是現金流入額,大多數情況下前者都大于后者,至于應收賬款的回收情況,又要根據企業的現金折扣和賒銷力度來判斷。本文選用的策略是:當期收到60%,下月收到40%。并從表中可以確定應收賬款的期末數=第四季度的銷售額-第四季度的回收額。
2.2 生產預算
生產預算是在銷售預算的基礎上編制完成的,主要利用銷售預算中的預計銷售量,來確定本期的生產量。在日本的現代企業中很多采用了JIT和零庫存的管理模式,但在我國這種模式還未能大規模推廣,大部分企業仍然要預留存貨,以備不時之需,所以預算生產量=預算銷售量-期初存貨+目標存貨(期末存貨)。其中的期初存貨數量是上期資產負債表中的期末數。
2.3 直接材料預算
直接材料預算是在生產預算的基礎上編制完成的,主要利用了生產預算中的預計生產量,來確定原料的需要量,再把原料的期初數量和期末數量納入考慮之中,使得原料需要量=預計生產量×單耗-期初原料結余量+目標原料結余量。其中單耗表示每件商品所消耗的原料為多少千克,這個數量也是根據以前的生產確定的經驗值,如果生產技術沒有太大革新,則單耗變動不大;但若原料價格上漲過快,技術提高的可能性較大,則可以降低預計的單耗數量,從而確定原料需要量。同時購買原材料涉及現金流的變動,但多數情況下,購買金額和現金流出量不一致,也要根據企業的聲譽、付賬的態度和供應商的現金折扣等情況,來確定每期的付賬金額。本文采用當期付款60%,下期付款40%,則應付賬款的期末余額=第四季度的應付賬款-當期已付賬款。
2.4 直接人工預算
直接人工預算是在生產預算的基礎上編制完成的,主要利用生產預算中的預計生產量,來確定需要多少工時。單位產品的工時數和單耗的性質一致,此處不贅述。單位工時的單價,即員工的工資,要看企業的人力資源政策,如果在本期有漲薪的動機,或者是由于外界環境的壓力,迫不得已上漲工資,否則可能陷入招不到工人的窘境,此時單位工資率就應該上調。預計的人工成本=預計生產量×單位產品工時定額×單位工資率。
2.5 制造費用預算
制造費用預算根據基礎資料區分變動制造費用和固定制造費用以及工時總額來確定分配率。變動制造費用的變動率=變動制造費用/工時總額,固定制造費用的變動率=固動制造費用/工時總額,但是費用支出與現金流出不匹配,因為在固定制造費用中包含折舊和攤銷,這些費用不需要支付現金,所以現金流出額=制造費用總額-折舊和攤銷額。
2.6 產品成本預算
產品成本預算在以上報表的基礎上編制完成,利用直接材料單耗和價格,直接人工的單位工時和工資率,變動制造費用單位工時和分配率,再求其乘積之和得到產品單位成本。
單位成本=直接材料單耗×價格+單位工時×工資率+單位工時×分配率。總成本還要利用到生產預算的預計產量,總成本=單位成本×預計產量。根據單位成本就能計算出期末存貨的金額(假設存貨只包括生產產品),即期末存貨金額=期末存貨數量×產品單價。
2.7 銷售及管理費用預算
銷售及管理費用預算是在往年的銷售和管理費用的基礎上編制完成的,主要利用前3個年度的平均費用額,并考慮外界經濟環境的影響,來編制本年度的預算金額。它的費用支出額與現金流出額也不盡相同,還要把折舊和攤銷從中剔除。
2.8 現金預算表
現金預算表是在以上涉及現金流動的預算基礎上編制而成的,主要利用各表的現金流入和流出,籌劃當期的現金是否充足,是否需要借貸。現金預算表包含可動用現金、現金支出、現金盈余或不足和融通資金4部分,它是全面預算的難點。其中可動用現金=銷售的回收金額+期初現金。現金支出是直接材料支出、直接人工支出、制造費用支出、銷售及管理費用、所得稅、應付股利和購進設備的合計數;支出中的一些設備購買或鼓勵支付都是企業在期初時就要確定的項目或政策,本文在基礎資料中備有相應的數據。現金盈余或不足=可動用現金-現金支出;當現金盈余時不用貸款,當現金不足時還需要從銀行融資,日后再有現金盈余時就需要進行償還本金和利息的籌劃,也就是第四部分的融通資金。期末的現金金額=現金盈余或不足+貸款金額-償還的利息和本金。詳細的計算結果如圖1所示。
2.9 預計利潤表
預計利潤表是在以上預算報表的基礎上完成的。銷售收入是銷售預算的銷售金額,變動生產成本是產品成本預算的單位成本與預計銷售量的乘積,變動銷售管理費用是該費用表中的變動數據,固定成本是固定制造費用和固定銷售費用之和;營業凈利=營業收入-變動成本-固定成本;稅后凈利=營業凈利-利息費用-所得稅。完成所有項目,也就完成了預計利潤表的編制工作。
2.10 預計資產負債表
預計資產負債表也是在以上預算報表的基礎上完成的。貨幣資金是現金預算的期末余額,應收賬款是銷售預算中第四季度的應收與實收的差額,材料存貨是直接材料中期末材料數量與單價的乘積,產品存貨是產品單價與產品期末數量的乘積,以上部分為流動資產。非流動資產包括土地和房屋設備,期末數=期初+本年增加-累計折舊。負債中包含長期借款和應付賬款,應付賬款是直接材料預算中應付賬款與已付賬款的差額,長期借款是現金預算中資金融通中所貸的款項。所有者權益中包括股本和未分配利潤,一般沒有變動,未分配利潤=期初+本年凈利-應付股利。詳細結果如圖2所示。
利用本文的預算流程和Excel表格,能夠很方便地編制出全年預算,而且容易修改,表與表之間都有很強的鉤稽關系,只要修改基礎資料的數量和價格,就可以進行滾動預算,或在實施中進行調整。同時還可把各指標的目標值作為評價標準,來進行業績考核,從而形成完整的預算、實施、評估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