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計政策,是指企業在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中所采用的原則、基礎和會計處理方法,是指導企業進行會計確認和計量的具體要求。會計政策選擇是一定的主體按一定的標準從眾多可供選擇的會計政策中選擇適用的會計政策的行為。會計政策的選擇對上市公司發布信息的質量,以及投資者和債權人做出決策有重大影響。
1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的必然性
一方面,上市公司與投資者、債權人以及政府的利益不一致。利益關聯方都希望維護自身的利益,而上市公司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勢必要選擇最有利于自己利益的會計政策。與此同時,政府為了降低行政成本,調節和均衡各方利益,會適當放寬對會計準則中一些處理方式的限定,允許上市公司在法律和準則范圍內有合理的選擇權,上市公司因此在會計政策選擇上有一定的自主權。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的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是通過采用一定的原則、基礎和方法反映企業所發生的經濟活動以提供會計信息的流程。在這一會計處理流程中也受到一些主觀因素的影響,就像不同的人對同一經濟業務會有不盡相同的看法一樣,不同的會計信息處理者有不同的會計判斷,會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會計處理。因此,上市公司會計政策的選擇有其必然性。
2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會計實務和會計規范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我國頒布了自己的會計準則體系。但是由于會計規范尚不完善等原因,我國上市公司在會計政策選擇上仍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如下:
2.1 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目標不正確
我國會計準則為上市公司提供了比較大的會計政策選擇空間。上市公司的發展前景和未來市場走向是不確定的,會計準則所規定的會計政策與現實情況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來說,上市公司在進行會計政策選擇時往往以降低稅負或延遲交稅、隱藏分紅、規避監管、粉飾財務報表為主要目的,會計信息的質量受到嚴重影響,勢必會損害投資者、債權人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也不利于上市公司的可持續發展。
2.2 會計政策選擇效果上缺乏整體性考慮
上市公司所選擇的會計政策應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所有會計政策的選擇都應為公司發展總體目標服務。不同類型、行業及地域公司所適用的會計政策不應該完全相同。然而,我國大部分的上市公司往往選擇會計政策的動機單一,不重視會計政策選擇的整體性。一方面,會計政策選擇的不合理,使得上市公司的會計政策缺乏整體性和協調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會計政策選擇效果;另一方面,會計政策選擇的程序、方法與要達到的目標缺乏內在關聯性和統一性,因而也就無法評價政策的真正效用。
2.3 會計政策選擇權的利用不夠規范
由于會計政策尚不規范,企業在進行政策選擇時操縱利潤、粉飾財務報表信息的現象較為普遍,直接導致了會計信息失真。這不僅損害了投資人和債權人的利益,而且也必然會損害上市公司的信譽,不利于上市公司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如沒有根據地更改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虛增資本化利息;不根據會計準則要求改變資產減值和存貨減值準備等處理方法;為調節利潤,隨意改變經濟事項或交易的會計期間。
2.4 會計人員的職業素質普遍不高,會計政策選擇權利用不足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會計實踐的不斷拓展,我國會計準則體系基本建成,會計準則和制度日趨完善,為上市公司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會計政策提供了廣泛的依據。然而,現階段我國會計人員欠缺應有的職業判斷能力,對于應該如何選擇會計政策以及會計政策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無法充分利用會計政策的選擇權。而會計人員的職業素質對選擇會計政策的合理程度有直接且重大影響,這就直接導致了我國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權利用不足的問題。另外,我國大部分上市公司的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所選擇的會計政策過于單一,政策的選擇權沒有充分利用,公司管理層僅考慮所選擇會計政策在會計計量時盡可能省時省力,卻沒有考慮到所選擇的會計政策能否客觀、公正地反映本公司財務狀況、經營業績。公司管理層對會計政策選擇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也導致上市公司普遍存在選擇權利用不足的問題。
2.5 注冊會計師的審計監督不力,外部制約機制不健全
我國現代會計制度建立的時間較短,社會審計還屬于一個新興的行業,注冊會計師的職業道德、監督意識較差。而會計師事務所為了招攬業務,更是不惜犧牲職業道德、違背審計基本原則,甚至幫助上市公司利用會計政策的選擇進行會計作假。在對會計政策選擇的審計監督上,我國現有的會計體系沒有為注冊會計師提供良好的審計監督環境,注冊會計師想要在審計過程中堅持職業操守是有很大難度的。
3我國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我國上市公司在會計政策選擇中存在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3.1 公司治理結構不合理,激勵機制不健全
公司治理結構和財務會計之間是環境與系統的關系,公司治理機制對公司會計政策的選擇影響很大,公司治理機制和企業組織結構引導并控制著會計系統作用的發揮。然而,我國上市公司組織結構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內部、外部控制,操控會計信息往往是管理當局欺騙股東和債權人的手段。與此同時,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導致會計政策選擇不科學、不合理,大大降低了會計信息的質量。此外,目前我國大部分上市公司尚未建立報酬和業績相對稱的激勵機制,對經營者的激勵主要是短期的報酬激勵,缺乏與公司業績掛鉤的長期激勵機制。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助長了經營管理者利用會計政策選擇來追求個人效用的機會主義行為。
3.2 會計準則和制度不完善,且跟不上經濟的發展變化
一方面,我國現階段的會計準則和制度給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提供了較大的可選擇空間。比如發出存貨有3種計價方法,即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和個別計價法。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有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加速折舊方法。其中,加速折舊法有4種;而資產減值的確認和計量有更大的靈活性。制定會計準則和制度的出發點是讓上市公司在規定范圍內有更靈活的自主選擇權,讓上市公司根據自身發展情況和經營范圍選擇會計政策,確保其提供的會計信息和報告盡可能真實、可靠。但是,會計準則和制度在制約和監督機制建設方面還不完善。因此,我國的會計準則和制度應在靈活性的基礎上加強規范性和約束性建設。
另一方面,我國會計準則和制度還存在一定的滯后性。我國新的會計準則和新會計制度是根據過去的經濟環境和階段特征制定的,往往新的準則和制度制定后會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相對穩定。與此同時,會計環境隨著經濟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產生新的交易或是事項,現有的會計準則、制度無法覆蓋這些新變化,導致上市公司在這些情況上自主選擇會計政策,以達到操縱利潤、降低稅負以及粉飾財務報表的目的。
3.3 尚未建立有效的會計政策選擇情況的披露體系
現階段的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為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提供了較大的可選擇空間,而會計政策選擇披露體系尚不健全,監管落實不力。根據我國現階段會計制度的規定,上市公司應在發布的年報附注中披露重大會計政策及其變更的內容、依據、造成的影響等。然而,由于財務報表附注的內容普遍較多,且凌亂復雜,上市公司對會計政策的披露過于簡單、粗略,沒有具體說明所選擇的會計政策的依據和原因,以及對本企業財務信息和報表的影響。投資者和債權人對會計政策選擇的意義認識不足,對其可能對公司經營業績、現金流量、財務指標產生的影響缺乏關注。上市公司也因此更加普遍地操控會計政策的選擇。
3.4 既直接受稅法規定影響,又受會計準則和制度影響
目前我國會計政策選擇既直接受稅法影響,又受會計準則及制度影響。對于公司會計核算來說,受稅法規定的影響比較深,因而,上市公司在年度財務報告中必須考慮與稅法規定是否一致,以減少在納稅申報環節復雜、繁瑣的調整,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上市公司選擇合適會計政策的難度,也縮小了會計準則所規定的自主選擇的范圍。
3.5 注冊會計師行業執業不規范,監管不力
現階段我國注冊會計師在審計監督過程中很難堅持客觀、公正、獨立的立場,審計監督的效果十分有限。注冊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受利益的驅使,為了招攬和穩定客戶,不顧法律法規和會計準則的規定,違背職業道德以迎合客戶操縱利潤、粉飾報表的需求。同時,我國注冊會計師的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修養還不高,缺乏責任心,尤其是對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的審計往往流于形式。這也是導致我國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不規范的重要原因。
4我國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存在問題的解決對策
會計政策選擇存在的問題是否能夠合理解決,關系到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質量,關系到公司投資者、債權人等相關者的利益,更關系到我國上市公司、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具體解決對策如下:
4.1 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健全內部激勵機制
公司治理機制對公司會計政策的選擇影響很大,可以說規范、合理的公司治理機制和企業組織結構引導并控制著會計系統作用的發揮。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健全內部激勵機制,對保障和平衡各方利益,提高會計政策選擇的合理性以及公司的長遠發展意義重大。上市公司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加以改進:
(1)遵守法律法規,健全獨立董事和內部監督制度。首先,上市公司應強化法律意識,自覺遵守《公司法》、《會計法》等法律,依法選擇適合公司發展的會計政策。同時,對內部違法違規行為不袒護、嚴肅處理。另一方面,上市公司要選擇和保持數量合理、專業知識扎實、有較多經驗、獨立分析判斷能力強的獨立董事,確保會計政策選擇的獨立性和客觀性。
(2)健全內部激勵機制。上市公司應建立健全與公司經營業績掛鉤的激勵機制,對經營者明確獎勵標準和細則,延長考核期限,使誠信經營、合理選擇會計政策成為公司的所有者、債權人和經營者的共識。同時,加大對違規、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建立健全內部監督制度,做到以激勵為主,獎罰分明。
4.2 完善企業會計準則和制度,合理控制會計政策選擇范圍
完善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合理控制會計政策選擇范圍,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相關職能部門應首先加強立法,在法律和制度上對會計政策選擇作出嚴格限定,明確違法違規行為的特征和要件、明確法律法規主體責任。同時,相關職能部門還應嚴格執法,對違法違規行為絕不姑息。具體而言:
(1)加強法制體系建設,嚴格執法。目前,操縱會計政策選擇是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雖然會計準則和制度明令禁止,但這種行為仍然得不到制止,其原因就是處罰不力,目前僅僅是對會計造假的進行處罰。法律制定部門應借鑒國外經驗,通過舉辦聽證會的方式完善立法,對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監督主體和責任予以明確規定,明晰會計造假和會計失真的界限,在會計準則中增添相應的罰則,突出會計準則的權威性。同時,還應健全會計準則中配套的具體處罰措施,財政部應制定以會計政策選擇影響程度為依據的罰則,并嚴格落實執行。
(2)建立監督部門間的聯動機制,加強外部監督。建立財政部、證監會、銀監會、國家稅務總局以及審計署的聯動機制,加強會計準則與稅法等政策法規的協調性、統一性以及執法行動的一致性。同時。明確具體分工,明確各部門職責和權利,形成各部門之間常態的溝通和協調機制,把我國的監督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合力,合理、高效地解決我國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上存在的問題。
4.3 規范會計政策選擇的披露機制
相關的監管部門應幫助、敦促上市公司在年報附注中對會計政策變更的內容、理由和影響予以充分披露,對披露不詳細、不充分的上市公司責令限期整改;對那些可能會產生重大影響的經濟事項或交易,嚴格限制其披露虛假信息、粉飾財務報表的行為。如對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方法要做出具體說明,同時,企業還應保證計提方法的連續性。另外,監管部門應強制上市公司在年報附注中對發出存貨計價方法、無形資產減值測試方法和固定資產折舊方法予以充分披露,使上市公司在保證所披露的會計信息真實可靠的基礎上盡可能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會計政策。
4.4 加強會計人員職業素質培訓,合理選擇會計政策
首先,相關部門和上市公司應加強對會計人員職業技能和判斷能力的培訓,增強會計人員的法律、準則意識。嚴格會計入行標準,以國家和地方資格考試的方式,選拔會計人員。加強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教育,對違反會計準則和法律,并且影響重大的人員取消從業資格,在社會上予以公示,增加會計人員違法違規的代價。同時,建立常態化的學習和培訓機制,定期組織會計人員學習新知識,提高其職業判斷能力,使其學會如何在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的基礎上合理、合法地選擇適合公司發展狀況的會計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