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因
管理策略
一、財務風險的成因
生產經營過程中一切可以影響財務成果不確定性的因素,都是財務風險形成的原因,它不僅可以來自產品銷售環節的市場變化因素,也可以來自生產經營環節與資金運動有關的任何因素,如籌融資過程、投資決策等相關企業內部因素;還與世界經濟周期性的波動、所在國家的宏觀經濟管理體制調整等外部因素有關。下面從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來分析財務風險形成的原因。
(一)財務風險形成的內因
1.產品風險。所謂產品風險,是指企業將產品投放于銷售市場過程中,由于產品自身的特點以及采取的銷售策略等原因,導致企業產品不被市場接受,造成產品的市場占有率或銷售價格達不到預期目標,影響到企業經營效益目標甚至危及企業生存發展。而對于一個處于成長期的企業來說,要維持正常運轉,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要占到企業全部現金流量的絕大部分,而產品能否正常銷售、收款是影響經營活動現金流的最主要因素。因此,產品風險是影響企業現金流并最終形成財務風險的主要風險源之一。
2.投資風險。廣義上的投資是指企業為了獲得或最終獲得大于原始投入的收益,將貨幣資金、實物資產、債權股權、無形資產等注入其他企業生產經營過程的行為。投資是企業一項重要的資金運用形式(資產運動形式),企業除了可以將資金或資產用于圍繞產品生產、銷售為核心的經營活動外,還可以將資金或資產運用于項目投資、收購兼并、持股控股等不同的投資活動,當然,投資過程中也會存在各種不同風險。所謂投資風險,則是指在整個投資環節由于可能出現與投資前期評估時依據的相關因素和政策發生變化,從而使投資未能產生預期收益的可能性。
3.信用風險。市場經濟其本質上的一個主要特點在于它是一種信用經濟,或者說是契約經濟。我國從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推行市場經濟,總體上來說市場經濟在我國的發展歷程相對較短,市場經濟秩序仍有待完善,整個市場上還存在一定程度的信用危機。企業面對的信用風險主要表現在:一是由于結算方式的創新帶來的賒銷、賒購業務增多,企業相互之間的債權債務居高不下;二是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銀行之間的連鎖“三角債”現象。特別是在國家采取收縮銀根、加息等貨幣政策影響下,信用風險表現更為明顯,2011年上半年廣東沿海等地的很多中小企業“倒閉潮”更多地與信用風險有關。
4 擔保風險。擔保事項從財務上來解釋,根據風險事項出現的概率大小又可被稱為“或有事項”、“或有負債”,即企業一旦為他人的借款或者其它經營業務活動提供了擔保,企業便承擔了一項在將來可能承擔連帶付款的義務,也即承擔了一項負債。按照現行會計準則規定,雖然只有很小部分“或有事項”能滿足會計核算要求在會計報表中以“或有負債”反映出來,大部分的“或有事項”只是表外項目,但在風險產生后所需承擔的責任卻基本相同,即當被擔保人不能履行合同約定的還款義務或經營義務時,按照擔保法及其它相關商業法律法規,此時的擔保義務就轉變為直接的還款或履約義務,因而擔保事項是企業一項潛在的財務風險。
5 經營者道德風險。隨著代理理論的興起,過去往往容易被忽視的經營者等“代理人”道德風險以及內部人控制風險逐步被引起重視?,F代經濟學和管理學普遍認為,在內部控制與監督缺失的情況下,“代理人”道德風險以及內部人控制風險所產生的后果往往遠超過其它財務風險對企業的影響。所謂道德風險,是指企業經理層等“代理人”為了實現自身的效用或權益最大化,不惜以犧牲所有者的利益為代價,從而使經營行為偏離了股東價值最大化的目標。根據現代產權制度學說和委托代理理論,出資人和經營者之間屬于一種委托關系,出資人是企業的委托人,經營管理層則是企業的代理人。由于在出資人與經營管理層之問存在著眾多的“信息不對稱”,經營者的“道德風險”問題不可避免,在一些監督、激勵機制不是很完善的企業,這種現象還相當突出。
(二)財務風險形成的外因
1 全球經濟周期波動的影響。經濟周期處于繁榮時期時,不僅市場對產品需求旺盛、價格上漲從而引發企業擴大再生產的積極性,同時企業的外部融資環境也更加寬松,銀行借貸和資本市場發債、發股更為快捷、有效。與繁榮時期相反,一旦經濟周期從繁榮進入衰退,或陷入危機,在產品需求減弱的帶動下,價格也必定會下行,企業利潤減少甚至產生虧損,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往往不足,此時正需要外部融資的支持;但資本從來都不是慈善家,無論銀行借貸資本還是股東的權益資本,在此情形下更不會輕易投入,從而導致企業融資困難,引發企業破產、倒閉增加,放大了企業財務風險的杠桿效應。
2 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影響。經濟全球化、一體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經濟全球化、一體化就其本質而言,不外是市場配置資源的機制超出一個國家或一個經濟共同體,而在全球范圍內的延伸和擴展。但是一個企業在從國內市場走向國際市場的同時,必然會面臨到許多在國內市場經營時所不曾遇到的困難,如貿易保護主義、關稅壁壘、法律限制、風俗不同以及政治風險等。從風險上來看,國際經營的各種財務風險都可能較國內經營時成倍放大,因為國際經營的周期長、交易數額一般更大、運輸距離更遠、結算幣種的匯率變化等原因,造成原本在國內經營中的產品銷售風險、信用風險、擔保風險、運輸風險和商業風險被放大。
3 金融一體化與金融創新的影響。所謂金融一體化,是指為了滿足經濟全球化的需要,全球金融體系聯系更加緊密以及金融活動的種類不斷創新的過程。金融一體化為企業融資提供了更多的渠道,但同時也增加了更多風險隱患,因為在國內融資只受國內市場環境影響,而到國際市場融資,受國際資本無序流動影響,世界經濟的微小波動都會給企業帶來更大反響,風險更難評估和防范。金融創新是指隨著金融一體化的深化和發展,國際金融市場上的交易工具、交易方式、交易對象等一系列有關金融活動的創新實踐。金融創新主要表現在一些傳統金融業務中所不曾涉及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現,這些衍生金融工具有著高杠桿性、高風險性的特點,如果處理不當,在經濟繁榮時期能加速經濟泡沫的形成,而在經濟衰退時期又能助推泡沫的迅速破滅。如果一個企業涉足衍生金融工具,其傳統財務風險也將被成倍放大。
二、財務風險管理策略的選擇
恰當地選擇財務風險管理策略是防范和化解風險的必要前提,因為在不同的財務風險管理策略下,
企業的行為和決策都會不盡相同。選擇財務風險管理策略,要在全面考慮企業財務風險的成因、性質、風險度以及企業風險管理目標、財務實力和風險承受能力等因素的基礎上,選擇適合其防范和控制風險的管理策略和應對手段,實施不同的處理方式??晒┻x擇的財務風險管理策略主要有:
(一)財務風險回避策略。是指在可能的財務風險發生之前,考慮到企業的風險承受能力較弱或該項風險產生時可能給企業帶來重大風險損失,并且風險產生的概率較大,因而有意識地采取回避措施,主動放棄或拒絕該風險事項。一般來說,風險回避策略是一種最徹底的處置風險的方法。該策略與其他風險管理策略的最大區別在于,在風險產生之前完全徹底地消除風險可能造成的損失,而不是事后為減少損失而將風險向他方轉移。該策略并不能適用于所有的風險事項,因為企業要經營,風險不可能完全回避,回避所有財務風險只有在真空環境下的“魯賓遜世界”才有可能會實現,而在這種環境下也不可能存在企業經營行為。所以,只有在一項業務可能產生的財務風險過大超出了企業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或是企業認為風險與其收益不匹配,風險事項的預期收益遠遠小于預期損失以及對于僅有損失沒有收益的純風險等特殊情況下,一般才有可能采取財務風險回避策略。
(二)財務風險分散策略。該策略基于現代投資組合理論,認為通過進行科學的組合投資可以有效地化解非系統風險,從而起到降低財務風險的作用。風險分散,就是要通過多元化經營、多方投資、多方籌資、爭取多方客戶等方式來化解某一風險可能帶來的損失。但是分散風險的多元化也不是沒有邊界的,一方面要求企業有充足的資本可以支撐多元化經營、多方投資的資金需求;另一方面,過度的多元化有可能會削弱企業原來的競爭優勢。因此企業一定要量力而行,以出色的管理能力和豐富的管,理經驗為基礎,立足于專業化,主業突出,并在此基礎上適度涉及其他產品與投資項目,才能達到分散財務風險的最終目的。
(三)財務風險轉移策略。是指企業在遇到生產經營中無法回避或難以回避的風險時,通過投保、價格涵蓋(制定價格時將風險數量化后分攤增加單價)等策略將風險轉移給企業以外的市場主體,從而消除或減少風險可能給企業帶來的損失。財務風險轉移策略的選擇受成本與效益的比較制約。通過投保來轉移風險,如果投保費用很高,超出企業經營的預期收益,該項策略就不具備財務可行性;而通過價格涵蓋,如果包含風險后的定價過高,在充分競爭的市場上便會失去競爭優勢。
(四)財務風險保留策略。也稱風險自留策略,它是由企業自行承擔可能的財務風險損失的管理策略。這種策略下,一旦財務風險真的發生,產生的風險損失則由企業自行消化補償。該種策略一般適用如下情況:企業經營較為特殊,如保密行業、高新技術企業借款從事新技術研發等,為了獲得特定的風險收益,必須承擔相應的風險;企業根據以往經驗判斷,預期收益要遠遠大于可能出現的風險;企業有足夠的經驗控制財務風險的發生概率,以及財務風險發生后可以將損失降低至可以接受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