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制造業企業融資現狀
(一)資本市場供需失衡
近一年多來,央行出于調控經濟、抑制投資過熱現象的發生,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緊縮性貨幣政策,從而使得包括制造業在內的各行業企業的信貸份額大幅減少。而在金融危機爆發前的一段時期,類似的這種情況也曾出現過,市場上流動性總體水平的下降,導致制造業企業獲取融資的數額相應減少、融資成本增加。而且,國內商業銀行的貸款投向更加傾向于大型企業,中小型制造業企業的貸款額度被相應壓縮。
(二)融資成本逐漸升高
2011年4月5日,央行宣布再加息25個基點,而在此前的不到7個月里,央行已宣布加息3次。雖然通過加息這種貨幣政策可以抑制物價的過快上漲,但是其對于整個資本市場,尤其是企業而言打擊是巨大的。目前1年期貸款利率已達6.31%,而且下一步還極有可能再次攀升,利率的升高將導致利息支出和財務費用的增加,這無疑將大大提高制造業企業的融資成本。另一方面,存款準備金率的升高也壓縮了信貸規模,在這種環境下各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系數也隨之調高,貸款門檻抬高,這就意味著制造業企業更難通過正式金融渠道獲取資金,為此不得不求助于非正式金融市場,而后者的市場利率肯定會比前者高出許多。
(三)融資渠道拓展不佳
近年來,國內制造業企業通過IPO上市、發行企業債、融資租賃等方式在融資領域取得了一些成果,部分緩解了融資的巨大壓力,有效降低了企業的融資成本,但總體而言其發展仍然較慢。2009年,創業板上市正式獲準,一部分成長性高科技制造業企業在深交所上市,直接進入資本市場融資,而另一部分制造業企業則通過依附或者掛靠大企業,也實現了資本市場的間接融資。但是,從總體來看,創業板IPO并不能解決所有制造業企業的上市難題,受限于公司規模、財務狀況、上市成本或其他原因不能實現上市的為大多數,甚至包括一部分國有大中型制造業企業,上市無法真正破解企業融資的困局。
(四)過于依賴股權融資
目前,國內大多數制造業上市公司在融資過程中過于倚重于股權融資,而對于內源式融資卻不夠重視,這無疑會大大增加企業的籌融資成本,給企業的發展增添不確定性因素。從現有的融資方式來看,制造業上市公司除了較偏好于股權融資外,還對信貸融資、債券融資比較感興趣,但卻將資金成本最小、風險最低的內源式融資排在最后的位置,這明顯與融資優序理論相矛盾,從而造成了上市公司的“融資悖論”。單從這一點上看,國內與國外相比已經顯現出較大的差距,長期來講這種差距不但會使國內制造業企業的資源、成本優勢逐步喪失,而且還會影響到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與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背道而馳。
二、國內制造業企業融資的創新思路
(一)積極發展金融租賃
所謂金融租賃,指一種集信貸、貿易、租賃于一體,以租賃物品的所有權與使用權相分離為特征的融資方式,其主要包括以下四種形式:直接租賃、杠桿租賃、轉租賃和回租租賃。通過金融租賃,制造業企業僅通過少量資金即可獲得所需的先進設備,以該設備生產的產品為債權,由此實現生產經營與償還租金的同步進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制造業企業可通過建立租賃公司的形式,來實現資金回流、創造利潤、增產增資以及提高融資能力、獲得稅收優惠和帶動配套產品等連帶效應。例如,制造業企業通過介入二級市場,采取委托杠桿經營租賃投資機制,通過租金回收投資的同時,還可獲得租賃資產的折舊資源,以降低所得稅稅負。從上述角度來看,金融租賃這種融資方式最適合的行業即為制造業,其不但有利于業內企業及時選擇適用的新設備或更新其設備,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而且也有助于企業規避資金波動的風險,增加企業的長期或短期償債能力。
(二)結成戰略合作聯盟
金融危機期間,國內各制造業企業在地方政府的積極策應下,有目的的開展了一系列的戰略合作行動,在這期間“抱團過冬”成為了各企業的共識。而在當前不利的貨幣金融政策環境下,各制造業企業也應積極借鑒該模式,采取聯合集群融資方式,以共同渡過當前的融資困境。目前,可供選擇的聯合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制造業企業集合發債,第二種是制造業企業聯保貸款;前者是指通過統一組織、統一命名、統一擔保、分別負債的方式,由多家制造業企業集合發行債券,從而可以擴大企業規模、增加抵抗風險的能力,該方式尤其適合同行業的制造業企業聯合。而后者是指由業內領先的某企業或某幾家企業組織相同或相近區域、資產和規模相當、彼此熟悉的企業組成聯保體,向商業銀行申請貸款,在此過程中聯保體成員相互承擔連帶賠償責任。采用這種方式,可以拉長企業鏈條、擴大企業規模,尤為適合同行業中上下游企業的聯合。
(三)推行產業基金融資
在國外,產業投資基金為風險投資基金(Venture Capital)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Private Equity)的集合概念,一般是指向具有高增長潛力的未上市企業進行股權或準股權投資,并參與被投資企業的經營管理,將所投資企業發育成熟后通過股權轉讓實現資本增值。而在我國,產業基金則相當于一個軟貸款,是由政府提倡并主導的,推行模式類似于國外的“銀行投資于基金,基金再投資于產業”的做法,力求通過該基金實現對產業的支持,同時又達到規避風險的效果。而產業基金與銀行直接貸款方式最大的不同在于企業自身對產業基金使用的自主性會更高,更加靈活。目前,雖然產業基金在我國還處于探索階段,并未真正推出,但其基金來源方案早已確定,即以國家開發銀行為主,其余部分以社會融資補充,其中包括地方政府的財政支持。由此可見,產業基金作為今后深化銀企合作的一種重要方式,其對制造業企業而言的確具有積極的作用。
(四)嘗試私募股權融資
所謂私募股權(Private Equity),即是指通過私募形式對私有企業或非上市企業進行的權益性投資,在交易實施過程中附帶考慮將來的退出機制,也即通過上市、并購或管理層回購等方式轉讓股權實現資本增值的一種融資方式。目前,作為銜接企業和資本市場的橋梁,私募基金的主要退出方式包括IPO(公開上市)、股權轉讓、回購、清盤等,退出也即實現了股權市場化。而從當前國內的實際情況來看,在制造業企業利用資本市場融資有限的條件下,發展專業投資于制造業的私募基金是解決制造業企業籌融資的理想選擇。通過私募股權融資,企業可以吸收社會上各類資金的流入,而最重要的是可以拓展其融資渠道,有效緩解當前企業的融資難題。但是,國內制造業企業在通過貸款、上市等方式實施融資之前,如何通過成熟的私募方式實現權益性融資,是目前各企業亟待解決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