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小企業集群融資優勢
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己成為其發展的“瓶頸”。融資難是由于中小企業在信用、成本和信息等方面存在的弱勢所決定的。中小企業集聚成群后就能揚長避短,形成了與單個的中小企業截然不同的融資優勢。
產業集群是具有產業關聯的中小企業在地域上的集聚,這種關聯關系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橫向型關聯,企業之間具有行業相同,產品或為互補、或為競爭的關系,由于生產周期相近,因而資金需求也會趨向同步,更適于結成互助擔保關系,從而便于內部企業獲取融資。同時由于行業相同或相近,彼此之間相互了解,避免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信用風險;另一種是縱向型關聯,企業處于同一產業的上中下游,具有比較明顯的供需關系,資金需求上存在著周期性差異,利用人緣、地緣優勢開展互助性融資業務,組成合作性的融資機構,如信用合作社或資金互助社等,比較容易解決產業集群內的資金需求。
產業集聚所產生的外部效應還有助于緩解銀企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減少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從而有利于擴大企業的外部融資供給。為了深入了解常州市集群內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狀況,選取7個集群的中小企業以及部分群外中小企業作為研究對象(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群內企業信貸金額高,橫林地板、湖塘紡織、金壇服裝、春江化工、薛家機械集群內企業銀行貸款余額大于500萬元的比例達90%左右,最低的鄒區燈具集群也達80.6%;而群外企業只有39.5%,大多數還是小額貸款。集群內企業平均每筆貸款額明顯高于群外企業,最高的常州光伏平均每筆貸款金額達1563.75萬元,是群外企業的5.29倍。集群內企業抵押貸款比例較低,群外企業高達92.1%。集群內外中小企業從銀行融資能力差異明顯,產業集群有效提高了集群內中小企業銀行信貸融資能力。
二、集群內中小企業的資本結構
現代資本結構理論的開端是由財務專家莫迪利亞尼(Modigliani)與米勒(Miller)(1958)提出的MM理論。隨后在MM理論的基礎上,形成了權衡理論、代理成本理論、優序融資理論等。這些研究都是以強化企業邊界為背景的,所以在弱化了企業邊界的產業集群內,研究集群企業的資本結構將具有重要的意義。
資本結構指企業各種資金來源的構成和比例關系。通常情況,資本結構是指長期債務資本與權益資本的構成及比例。對常州市產業集群內120家中小企業2008年、2009年及2010年運行情況進行調查,發現中小企業資本結構存在自身缺陷:平均資產負債率為54.48%,超過安全線(50%);平均負債權益比率(產權比率)高達1.21,超過安全線(1.0)。中小企業普遍存在權益資本短缺,負債資本比重較高的問題。
中小企業資本結構不合理反映其融資結構不合理。表現為內源融資不足,外源融資不暢。目前內源融資(初始投資形成的資本、折舊以及留存收益)是常州中小企業主要資金來源,但經常無法滿足企業的資金需求;通過股票和債券融資進行外源融資在現階段難度很大、比例極低,外源融資主要為銀行貸款。據抽樣調查顯示,2010年常州市中小企業資金來源主要依靠企業自身資金積累,比重達90.3%,其他依次是向銀行貸款和民間借貸,比重分別為49.8%和10.3%。至2010年末,全轄銀行業金融機構中小企業授信戶數達25.173戶,中小企業貸款余額為1838.49億元,比年初增加201.35億元,占全市貸款余額的75.61%,向銀行負債融資成為集群內中小企業外源融資的主要來源。
在集群內中小企業資本結構中,如果負債過多,企業難以履行對債權人的承諾而出現兌付困難,從而出現財務危機、導致企業破產的可能也增加。因此集群管委會應根據集群內部經營狀況和融資狀況,充分考慮投資和融資的各方面因素,合理安排資本結構,確定最優融資順序,適度負債,充分利用財務杠桿提高企業價值。
三、中小企業集群融資的價值分析
資本結構理論是基于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目標,著重研究資本結構中的長期債務資本與權益資本構成及比例的變動對企業價值的影響。MM理論認為:在存在企業所得稅時,負債由于稅法允許利息支出作為費用以抵消所得稅,企業價值會隨著負債的持續增加而不斷上升,當負債達到100%時企業價值達到最大。而在現實中,隨著負債的增加,破產風險和代理成本也隨著增加。因而,梅耶斯(Myers)(1984)在MM理論中引入了“財務危機成本(破產成本)”和“代理成本”的概念,提出了“權衡理論”。該理論認為:“財務危機成本”和“代理成本”的引入使企業債務的運用受到了限制,因此企業最優的負債結構應當小于100%,是減稅收益與上述兩項成本“權衡”的結果。在“權衡理論”模型中負債與企業價值的關系如圖1所示。
從圖1中可以看出,負債籌資達到D。點之前,稅收節約價值起完全支配作用。過了D。點,破產成本和代理成本發生作用,抵消部分稅收節約價值,但負債帶來的稅收節約價值仍大于因此而產生的破產成本和代理成本,企業價值仍在上升從而將繼續籌集債務資本。到了D1點,邊際節稅收益等于邊際破產成本和邊際代理成本,企業價值達到最大值,D1點是最佳資本結構點。超過D1點,增加負債帶來的稅收節約價值小于引起的破產成本和代理成本,企業價值趨于下降。
產業集群由于積極的地域化互動,集群內各中小企業之間血緣、地緣、業緣聯系,弱化了的企業邊界,賦予了資本結構一定的調整彈性,進一步使得集群內中小企業獲得相應的融資行為選擇的靈活性。這是一種弱化了的企業邊界所形成的產業集群特性,但弱化的企業邊界并不等于集群企業無邊界。考慮產業集群內各企業之間功能聯系和空間聯系所帶來的財務危’機成本和代理成本的變化,結合上述價值權衡模型,本文對集群內負債籌資企業價值修正如下:
VL=Vu+T×B-αPV(F)-βPV(A)
Vu――負債時企業價值;
T×B――收節約價值(T為企業所得稅率、β,為企業負債價值);
PV(F)――財務危機成本的現值;
PV(A)――代理成本的現值。
α――財務危機成本修正系數。0≤α≤1,α=0表示集群效應的最理想狀態,集群管委會功能發揮處于最佳狀態,集群信用環境處于完善狀態,集
群企業之間信任最大化;α=1表示區域內各企業處于非集群狀態,此時的產業集群已經是有名無實。
β――代理成本修正系數。0≤β≤1,β=0表示集群內企業邊界已經不復存在,信息處于完全對稱狀態,這是產業集群發展最理想的狀態;β=1表示集群內企業處于零散狀態,產業集群僅僅是各企業的堆積和簡單加和。
隨著產業集群的升級,α和β取值將越來越小,集群效應將獲得較大的上升空間,集群發展趨勢與α和β負相關。總之,隨著集群經濟的輻射和區域經濟更高層次的發展,將不斷擴大產業集群效應,使中小企業在融資過程中受益,特別是產業集群因功能聯系和空間聯系使中小企業在集群環境中獲得很大程度的融資靈活性,也使中小企業具有資本結構的調整空間。在最佳資本結構下,產業集群的融資優勢最終表現為代理成本和財務危機成本的降低,從而增加企業價值。
四、提升產業集群融資優勢的建議
在現代企業融資活動中,為了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一般把資本結構的構成及比例作為研究的重點,探討資本結構變動對融資結構和融資行為的影響,從而為科學進行融資決策提供依據。結合本文研究,對提升產業集群融資優勢提出如下建議:
(一) 保持企業自身資本結構彈性
資本結構彈性是指資本結構隨時調整和改變的可能性。由于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其盈利水平、管理狀況和市場環境并非一成不變,所以,企業資本結構、債務結構、權益結構應對此及時作出反應,進行適當調整,從而保持企業融資的靈活性。
(二) 企業要確定合理的負債規模
負債融資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籌集資金的必然選擇。負債具有避稅作用,但是這種籌資方式在給企業帶來巨大效用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潛在的償債風險,過度負債會導致破產成本和代理成本的增加。一般認為,企業負債只有在最佳的資本結構下,才會實現其價值的最大化,因此確定合理的負債規模是至關重要的。
(三) 加大對中小企業集群融資的政策性支持
政府要在培育中小企業集群規模效應的同時,不斷完善中小企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加速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要創新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產業基金援助等扶持政策,并為產業集群內的中小企業發放貼息和低息貸款;設立風險投資中介機構,健全風險投資投資相關法律規定,為企業吸引風險資本創造環境,發揮產業集群融資的示范效應。
(四) 多層次發展資本市場,拓寬融資渠道
降低股票發行門檻,加強對成長型中小企業的輔導培育,對上市后備中小企業進行分類指導,有效推動中小企業上市融資;完善股票市場,推動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發展,以創業板為主導發展股權融資市場;放寬對債券市場的國家管制,推動中小企業債券的發行,擴大融資渠道,緩解中小企業外源融資時過度依賴銀行信貸融資的狀況。
(五) 建立健全中小企業信用評級制度
在國外,信用評級制度是債券市場發展的基礎,可以為投資者提供決策所需的重要信息。而我國現在缺少具有公信力的信用評級機構,無法對企業主體進行信用評級和后續跟蹤調查,這樣就造成投融資雙方的信息不對稱。所以要建立健全中小企業的信用評級制度,加強信息披露,才能保證企業融資渠道的暢通。
(六) 建立健全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
中小企業貸款難的主要原因是企業資信狀況達不到銀行要求,沒有合格的抵押資產,難以獲得第三方擔保。所以要積極發展以企業出資為主,主要為產業集群企業貸款提供擔保服務的互助式會員制擔保機構;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盡快設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基金;加快再擔保機構建設,建立健全擔保體系,為中小企業貸款提供良好的擔保服務。
(七) 在產業集群區域內組建“產業融資中心”
由政府出資成立一個產業發展融資支持中心(簡稱“產業融資中心”)。“產業融資中心”下設信用評估部、小額貸款部、票據貼現部、典當融資部、信用擔保部等職能部門,打造中小企業融資平臺,開發適應中小企業發展的金融產品,為中小企業提供信貸、結算、財務咨詢、投資管理等方面的服務,引導、扶持集群內中小企業發展。
(八) 建立誠信、合作的集群文化
文化建設具有向心力、凝聚力的功能,培育良好的集群文化不僅有利于產業集群的建立和發展,而且對中小企業融資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此,要積極引導人們的“地緣”理念,倡導在社會交往和企業交易中嚴守承諾,倡導風險、信任與合作,建立誠信、合作的文化氛圍和行為準則,使集群內中小企業認識到誠信與合作不僅是美德,更是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