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成本精細化管理的內涵
精細化管理的理念源自于20世紀50年代日本企業的精益生產模式,并在制造業、公共管理等領域不斷得到進化發展。綜觀國內外國有企業的成本管理發展進程,精細化管理作為一種新興的管理思想已日漸受到學者及企業經營者的推崇,其有利于提高國有企業財成本管理的效率,有效促進國有企業的成本控制水平。
成本精細化管理作為一種成本管理集成化的管理技術,其主要原理是通過細致化、系統化、規則化的各項措施,并運用標準化、程序化的多種技術手段,達到單位內部管理及組織內各單元之間持續、相互配合、高效率的運行過程,宏觀來看其貫穿于供應鏈起始與終結的集約化管理,包含于企業研發、原材料供應、生產制造、營銷服務等企業全部的價值與利潤的形成過程中。
企業的成本精細化管理將成本精細化的概念運用在不同行業的企業中,對企業管理方式以及成本控制水平進行優化,著重對分工以及服務進行細化,最大限度減少管理所耗費的資源,將管理成本降至最低,有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在當今中國的市場經濟背景下,優化成本管理所帶來的優勢對于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的影響非常關鍵。
企業通過對成本進行精簡管理,獲得更高利潤,形成企業優勢,非常有利于企業競爭力的增強。
二、 國有企業成本精細化管理的現狀
我國國有企業處于粗放型經濟增長向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過程中,國有企業一般擴大經營規模的方式是增加生產要素的投入,比如:生產設備、土地等,相對比較粗放,而成本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很容易造成各種隱疾,包括:人員勤勉程度受到影響、資源浪費、設備閑置等,從而導致生產不利、產品質量下降以及經濟效率降低等一系列問題的產生,國有企業迫切需要將成本管理制度向精細化的方向引導。目前,國有企業在成本管理上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一)管理方式缺陷
國有企業的經營管理方式由于延續了傳統的管理體制而存在自身缺陷,粗放式的管理模式無法切合現代瞬息萬變的市場經濟發展態勢,不利于國有企業的長期發展,并且造成了企業在產品質量、程序上的問題,而在向集約化方向的轉變過程中,充分運用精細化理念,有利于減少浪費,升級技術,降低成本。
(二)執行能力缺陷
國有企業往往受到傳統體制限制而存在執行力不足的現象,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冗長的會議效率較低,仍沿襲前期經濟發展時期的弊病。精細化管理要求建立科學、合理的管理控制制度,
從原材料采購、生產運營、銷售多方規范,將各項支出及收益都納入管理范圍,以控制收益與成本相對應。
三、 國有企業成本精細化管理的對策建議
(一)精細化管理理念的樹立
針對國有企業的特殊情形,應當積極探索新型的成本管理辦法,樹立精細化管理的理念,穩定企業的資金成本,控制運營成本,增強企業效益,并注意提高員工素質,認清傳統的行政弊端予以改進,將精細化管理融入企業成本的各個環節。
(二)預算管理目標的確定
實施精細化成本管理,應當建立起完善的成本預算管理制度體系,并在企業制訂一系列的規章制度,規范日常的管理工作。確定預算管理目標,將成本控制到最優程度,并在部門內部設立不同的層級標準,將各部門的預算管理工作落實在具體的操作環節,局部與整體、動態與靜態共同管理、全面管理,以順利的完成成本的有效控制。針對預算目標實施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應當建立問責及績效考核制度,對員工進行良性督促,以保證成本目標的順利實現。
(三)財務精細化管理的加強
企業的收支及資金運情況需要預先進行合理預算并予以妥善的控制和管理。對財務狀況的精細化管理有利于國有企業管理者對財務成本的控制,應當根據企業生產經營的需求,建立相應的財務管理、會計核算、內部審計、財務會計報告等制度。財務管理日益規范化,并不斷創新和改進,才能適合當時的管理需求。
(四)成本精細化管理手段的創新
精細化成本管理需要輔之以多元化的措施,國有企業可以發揚自身系統相對完善、組織性強的特點,在系統內部進行信息化的建設和改造,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和軟件系統,對企業內部業務、財務等系統進行整合,使企業的采購、生產、營銷等過程都逐步實現數字化、現代化。
國有企業的成本精細化管理仍需要不斷地摸索和創新,并針對不同類型的企業進行分類研究。通過成本精細化管理水平的不斷加強,提高國有企業的管理效率,從而促進我國國有企業的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