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1月,新股華銳風電在上交所上市,這支以新能源標榜的新股以90元發行價創出滬市主板市場最高發行價,使得其成為名副其實的“風電第一股”。但華銳風電卻開盤即跌3.33%,最終以全日下跌9.59%收場,令整個新股發行市場信心大挫。
發行定價過高的并不單單是華銳風電,我國自2009年IPO重啟以來,新股高價發行已屢見不鮮,成為證券市場的焦點。以農業為例,種植業以138倍平均首發市盈率高居第一,其次則是87倍的牲畜飼養放牧業。而傳統行業制造業與之相比也無絲毫遜色,其中新研股份以152倍的市盈率創造了最高發行紀錄。可見新股定價過高已不是華銳風電的個股問題,而是我國新股發行的普遍癥結。
一、新股發行價過高的負面影響
過高的新股發行定價,雖然為上市公司募集到了充足資金,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公司的發展也帶動了股票市場的活躍。但其愈演愈烈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已遠超其積極影響,成為制約而我國股票市場健康發展的嚴峻問題。給股票市場乃至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負面效應。
首先,新股發行成為了劫富濟貧的代名詞。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場規則,新股發行市場成為了少數機構在分享暴利、提前瓜分上市公司成長性的利益分配工具,而留給二級市場的只是一個價格虛高、價值背離的“泡沫”。眾多股民在一夜之間被榨干財富的同時卻制造出了一批億萬富翁。這帶來的一個實際惡果就是貧富差距的拉大,使我國“拉動內需”變得更加困難
其次,高定價降低了社會資金的配置效率。高定價往往帶來超募資金,超募現象的背后,是多數資金流入少數公司,部分公司融資過量,而多數公司卻資金匱乏。對證券市場而言,超募導致資金分配不均衡,大量超募資金閑置,無法發揮其應有作用,降低了社會資金的配置效率,不利于經濟的長遠發展。
第三,高定價進一步刺激權利尋租。在新股發行定價過程中,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財經公關等一些中介機構為獲得超額報酬,不惜幫助上市公司粉飾鼓吹。這無疑增加了股民的投資風險,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長此以往,必定會損害股票市場的長遠發展。
二、我國新股發行價過高的原因探究
既然新股發行定價過高有著如此巨大的負面效應,那么為何我國的股票發行定價仍居高不下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幾點:
第一,上市公司自身希望籌集更多資金,欠缺對后續影響的全面考慮。根據我國現行的市盈率定價方式,股票的發行價格等于預期股票每股收益與定價市盈率的乘積,當
公司收益狀況越好、市盈率越高時,股票的發行價格相應也就越高。這樣,上市公司發行股票募集資金時,公司未來預期收益的多少就會對籌資規模起決定性作用。由于我國大部分的上市公司對未來的盈利能力沒有做出合理的預期,才在制定發行價格時,大大偏離了股票的真實市場價格,以達到大規模融資的目的。
第二,詢價、保薦等相關機構為追逐超額利潤抬高報價水平。在新股發行上市過程中,詢價機構整體報價偏高,部分詢價機構不能到位盡責,簡單以股份盈利為目的,存在抬高報價水平的傾向。詢價機構之所以報高價,一方面是怕報價過低失去機會;另一方面則是創業板上市公司股本少,即便發行價過高,風險也有限,從而致使詢價機構與承銷商形成利益同盟,推高報價。以“第一高價股”世紀鼎利為例,共有82家機構參與該股票發行報價,開出的“價碼”普遍偏高,最高報價達130元。而眾多機構哄抬價格的基礎,則是保薦機構出具的新股投資價值分析報告。保薦機構在給出詢價區間時,一般是在發行人所屬細分行業中找出3—4家業務相近的公司,以上報證監會當日的收盤價為準,算出這幾家公司平均市盈率,然后再征詢發行人意見,根據發行人自身的情況進行上下浮動,這樣就給券商提供了極大的粉飾空間。以華銳風電為例,保薦機構以華銳風電高成長性和行業龍頭為理由將PE調高,把一個面臨生產過剩、毛利下滑的公司推向投資者,卻又給投資者描繪出一幅美妙的藍圖,使得華銳風電最終以破發收場。可見詢價、保薦等機構缺乏監管,未能盡到應盡責任最終使得整個新股發行鏈條淪陷,是致使我國IPO定價過高的重要原因。
第三,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缺失和監管的不到位。2012年4月1日,證監會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深化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指出,要加強對發行定價的監管,根據詢價結果確定的發行價格市盈率不得高于同行業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25%。然而,對如何選擇確定的同行業公司業界就存在很大爭議,同時“一刀切”的平均市盈率也較為片面。其次,新股發行僅有行政性指導意見卻缺乏相應的法律及制度監管,違規企業即便最終通過虛假包裝等方式獲得高發行價最終破發,也沒有相關的制度進行約束。所以,我國必須加強對IPO發行的監管。如果處罰措施能夠完善,就至少可以減少包裝上市的發生概率。
綜上所述,我國新股發行定價過高問題不容忽視。針對此問題,筆者認為我國必須要加強對新股發行定價的監管。進一步推進以信息披露為中心的新股發行制度,完善現存的詢價機制,擴大詢價范圍,嚴格選擇詢價機構并適當調整配售比例。只有進一步完善約束定價機制,才能使我國股票市場以更加成熟的姿態走向更高遠更廣闊的發展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