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加強應收帳款管理的討論和研究,在我國由來已久。各種各樣的對策方法不勝枚舉,但多年來,應收帳款的清理始終是困擾企業資金流和真實業績的最大阻礙。筆者因工作關系,常年深入到各大中型企業進行調研、審計、稽核。對于“應收帳款回款難”對企業產生的巨大影響,有非常深刻的認識。甚至認為,應收帳款管理是企業管理的第一要務。
應收賬款管理在企業資產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大中型企業,有成百上千客戶銷售業務往來,許多企業沒有及時對每戶賬款進行動態分析管理,不能及時﹑準確的監控賒帳單位,久之造成巨大資金損失。有的企業多年實現利潤,都抵消不了發生的壞賬損失。從國家宏觀角度看,這是各行業應收賬款管理中普遍存在且急待解決清欠難的難題。
在呆壞帳方面,我國與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差距較大。我國企業平均壞賬率是5%~10%,(但在許多老牌國企中,這個數字甚至可以達到50%以上)。賬款拖欠期平均是90多天,而市場經濟發達的美國,平均壞賬率是0.25%-0.5%,賬款拖欠期平均是7天,相差10多倍。與此同時,美國企業的賒銷比例高達90%以上,而我國只有20%。 另據調查,我國企業應收帳款占流動資金的比重為50%以上,遠遠高于發達國家20%的水平。企業之間尤其是國有企業之間相互拖欠貨款,造成逾期應收帳款居高不下,已成為經濟運行中的一大頑癥。據專業機構統計分析,在發達市場經濟中,企業逾期應收帳款總額一般不高于10%,而在我國,這一比率高達60%以上。如此大的差距,要想競爭,尤其是要在國際市場參與競爭,能行嗎?“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時代早已經過去,誰不學會賒銷,誰就會被淘汰,因此我國企業必須學會賒銷、學好賒銷,爭取在贏得客戶的同時又能將應收賬款控制在企業可接受的合理的范圍內,以迎接國際國內市場的挑戰。
建立專門的信用管理機構,對賒銷進行管理。傳統的企業組織結構,一般以財務部門擔當信用管理的主要角色進行賒銷管理,這已不能適應完善企業信用管理的需要。企業信用風險管理是一項專業性、技術性和綜合性較強的工作,須特定的部門或組織才能完成。企業對賒銷的信用管理需要專業人員大量的調查、分析和專業化的管理和控制,因此設立企業獨立的信用管理職能部門是非常必要的。在我國企業中一般采取兩種方式設立信用管理部門,一種是財務總監領導下的信用管理部門,另一種是銷售總監領導下的信用管理部門。兩種方式各有利弊,適應于不同的企業管理體制。信用管理部門要取得財務和銷售部門
支持,并在賒銷管理中起到主導作用。根據統計,采取財務總監負責下的信用管理成功率為70%,而采取銷售總監負責下的成功率為30%。目前我國約有2%的國有企業設立專門的信用管理機構,而外資企業的這一比率在10%以上。
在企業內部,加強應收帳款的管理早已是各企業在形勢上的共識,但實質上,很多企業因各種不同目的,如上市公司粉飾業績、企業領導虛增業績、融資借貸資產擔保等等,為了暫時利益忽視長遠利益的“駝鳥”習性使然,在這些“不得不為”的理由下,應收帳款的管理制度在很大范圍、程度內僅僅是擺設,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呆壞帳防犯作用,對企業和投資人以及社會造成的損失也非常大。
當然也有許多企業在良性的發展愿望里,將應收帳款管理給予足夠的重視和管理,收到的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如常見的“5C”管理、劃分客戶信用等級、推行應收款管理專用軟件、按帳齡長短劃分客戶和清收力度、設立應收帳款分析例會制、建立應收帳款專管部門、成立專職清帳小組,實行債務重組、以非現金資產抵欠、實施債轉股等等,都是較為有效的管理方式。不可否認,也收到良好的效果。
本文不打算就各種管理方法在這里做詳細的說明。只是從“局外”的角度來看,以各個企業為單位進行的應收帳款管理,在范圍、人力、財力、精力、能力等方面還有許多不足之處或者無法超越的局限。既使是海爾、寶鋼這樣的大型企業,對于整個國內外市場面臨的已有的和潛在的客戶來講,企業內部所能做到的管理面畢竟有限。而對于各方面能力有限的中小企業和剛起步的企業來講,建立應收帳款全面管理體系更是紙上談兵。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應收帳款管理是一門專門的學科和技能,此行業是需要具備法律、財務、管理、信息等各門學科常識的有長期管理經驗的人士進行專項工作,而我國在此領域,人才匱乏。
在企業依照原有規劃進行應收帳款管理的同時,我們的政府是否也可以在行政干預的手段上對企業提供更加全面的幫助呢?以政府為依托,可以更加廣泛、深入細致的建立起一整套應對各行業的,各個企業的系統的信用評價體系,來為各類企業服務呢?
建立為政府和央行為主導的全國性信用評價體系的設想:
所謂信用,它是一種買賣雙方之間不須立即付款或財產擔保而進行經濟價值交換的制度,也有人將其進一步解釋為是—種建立在信任基礎上的能力,不用立即付款就可以獲得資金、物資和服務的能力。而征信指的是對他人的信用情況進行系統的調查和評估,作為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征信業對完善市場體系、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從發達國家征信制度過程看,征信制度的形成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以歐洲為代表的以政府和中央銀行為主導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其信用信息服務機構是被作為中央銀行的一個部門建立,而不是由私人部門發起設立,而且各商業銀行需要依法向信用信息局提供相關信用信息,中央銀行承擔主要的監管職能;二是以美
國為代表的,完全依靠市場經濟的法則和運作機制,靠行業的自我管理形成具體的運作細則,政府僅負責提供立法支持和監管信用管理體系的運轉,在這種運作模式中,信用中介服務機構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且美國的信用中介機構都是由私人部門所有。筆者認為,要在我國建立企業信用信息管理體系,必須以政府和中央銀行的力量為主,民間組織力量為輔,綜合運用行政、法律和商業化的手段,借助于先進的技術信息,逐步收集處理分散在工商、稅務、銀行、質監等不同部門的企業經營行為的記錄,建立覆蓋全國的網絡化的企業信用信息管理數據庫。因為現在許多信息相對封閉和分散于各個機構中,使信用信息缺乏透明度,而我國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只有以政府的權力作基礎,只有政府出面,才能進行跨部門的協調和征集工作。我國的各大商業銀行很早以前就開始對各貸款企業進行信用備案工作,經央行統一管理和信息集中,將是不錯的企業信用管理基礎。目前,中央銀行和中國質量技術監督局已聯網對企業的開戶情況進行管理,對于每個開戶企業都設置了唯一的企業識別碼 ,申請編碼的時候需有稅務登記證等其他證件-,設想可以此為基礎,再通過國家行政手段綜合其他部門的有關信息,達到各部門資源共享的目的。對于這個企業信用管理數據庫,任何企業都可以付費在網上查詢,使得企業在進行客戶資信調查的時候,可以方便、快捷地取得所需的信息。一旦企業有什么失信行為,可以在網上進行投訴,經有關部門查實予以公布,并根據情節嚴重性給予“判刑”,即將企業名稱及不良行為記錄鎖定在“黑名單”中,同時限制企業諸如投資、股權變更等行為,等到達一定年限后才予以解除限制,但有過的失信行為將永久保存,讓這些失信企業在商業圈中寸步難行,同時也要給予信用等級高的企業以褒獎,例如可以給予他們在發行股票、債券上的優先權利或較為優惠的貸款利率等,但是企業信用信息管理體系的建立離不開法律的保護,必須嚴格執行相關法規,規范有關政府部門、銀行、工商的行為,對故意造成信息不實的行為作出相應的處罰,保證企業信用信息庫的真實性、嚴肅性,從而逐步在全社會范圍內營造一種良好的信用環境,使應收賬款真正成為市場經濟中商品交易的實用有效銷售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