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中國為例,相關調查資料顯示:我國的中小企業數量占到全國企業數量的95%以上,經濟總量在GDP中的比例高達60%,對稅收的貢獻超過了50%。從以上的數據我們可以分析出:中小企業在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中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中小企業在發展中由于企業的經營理念落后、資本與技術構成太低以及業績不穩定等原因的影響,出現了融資困難的問題,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走向破產的邊緣。
一、發展中國家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原因
(一)中小企業面臨嚴峻的財務風險
從理論上來看,發展中國家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更大的財務風險,這就很容易造成融資渠道變窄,形成融資困難的局面。美國著名理財學家米勒曾經說過:由于稅收屏蔽的作用,一個企業要想生存,需要采用程度更高的負債融資。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都有適合自己發展的模式與結構,就是要關注權益資本和債務資本的相互關系。那么對于中小企業而言,為了在發展中保持最佳的資本結構,正確處理好權益資本和債務資本的相互關系,保持較高的負債比例。這樣一來,中小企業的財務風險就會增大,金融機構在一定程度上會家少對中小企業的貸款范圍,無形中增大了中小企業融資方面的困難。
(二)對中小企業的重視不夠
首先,政府對中小企業的重視程度不夠。相關調查資料顯示,發展中國家中小企業子在發展過程中都會受到歧視、壓抑的問題,尤其是實現進出口代替戰略的發展中國家。于此同時,政府制定經濟發展戰略和策略的時候,往往是從大企業的角度出發,更加傾向于扶持大企業,有些國家甚至都沒有專門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其次,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法律法規不健全。近幾年來,發展中國家的相關政府雖然加大了對中小企業的重視,提出了一些有利于中小企業發展的措施,但是企業的融資管理機構不夠健全,法律法規不夠完善,不能夠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再次,證券市場通常情況下會把側重點放到大型企業上面,中小企業由于受到規模的限制,很難成功上市,它們在金融市場上處于不利地位。
(三)中小企業信貸擔保抵押機制不健全
信貸擔保機制缺乏合理性,在當前發展中國家中小企業發展中,擔保機制不健全主要表現在企業風險基金的來源太少,同時相對應的風險補償機制相對欠缺。銀行等金融機構需要一個完善的擔保機制,只有這
樣才能夠應對各種債務風險。中小企業自身特點導致了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不夠積極,造成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在中小企業的發展過程中,由于銀行內部的體制改革,商業銀行的準入門檻不斷增高。在企業的運行過程中,適合中小企業融資的小銀行越來越少,再加上國家的擔保體系還不夠完善,造成了中小企業的融資困難。
二、發展中國家中小企業應對融資困難的對策
(一)強化政府及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的重視
首先,政府應該加大行政力度,不斷加強政府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支持。第一,當前我國的融資和金融體制不健全。在中小企業的發展和運行過程中,政府應該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實時利用行政力量來應對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問題。于此同時,政府應該從中小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明確對中小企業支持的目標,加強對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相關立法,健全相關的機制體制,強化中小企業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低位,提高中小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第二,加強對中小企業的財政補貼。在中小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國家要從中小企業的運行實際出發,及時為中小企業提供財政補貼和貸款,保證中小企業有著充足的資金,加快中小企業的發展;第三,政府應不斷加快中小企業管理機構的建設,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各種支持和服務。其次,在市場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之下,政府應該積極完善退出機制,從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撤離出來,給予企業更大的自主性。政府可以設立民間或者政府的破產清算資金,把中小企業破產帶來的影響降到最低,實現中小企業的順利退出;再次,發展中國家的相關政府應該不斷優化資本市場,增加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和融資途徑,促進中小企業的順利發展。相關政府部門應該根據中小企業的發展實際進行股權交易試點,設立相應的擔保機構,為促進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奠定重要的基礎。
(二)發展中國家應該在融資方面加強對中小企業的扶持
就當前來講,發展中國家的銀行商業化經營機制還不夠健全,從而造成了服務對象以及金融部門的服務方式的理解還存在一定的偏差。由于受到以往傳統經營模式的制約,許多發展中國家總是強調大企業發展的重要性,而忽視了中小企業的發展,這樣就造成了中小企業的發展困境。因此,發展中國家要在融資方面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奠定重要的基礎。金融機構要積極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轉變經營理念,從市場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把自身發展與長遠發展有機結合起來。發展中國家對于符合金融原則的中小企業,不管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都應該一視同仁,為其發展提供資金服務,方便企業融資。相關金融部門要設立專門的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發展中國家的部分地區創立了金融社區服務模式,深入到中小企業中為中小金融機構的服務,形成地方金融機構與地方中小企業的雙贏局面,進而為中小企業的長遠發展奠定重要的基礎。
(三)中小企業也應該積極努力、擺脫融資問題<
br> 中小企業應該從自身找原因,積極努力,擺脫融資問題。首先,企業要進一步完善出資制度,從中小企業發展的實際出發,強化員工的持股制度。在中小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員工持股制度非常重要。我們也可以員工持股計劃稱作員工股票期權計劃,指的是按股份分享紅利的一種新型股權形式,該計劃由職工出資來認購本企業持股經營或者股票,然后委托一個專門的機構進行管理。采用這種方法來緩解中小企業的籌資壓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能夠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其次,中小企業還應該積極實施資產證券化。所謂的資產證券化就是指利用資產組合和信用分離的方式,把企業中缺乏流動性,但可產生未來現金流量的資產,把其中的一些資產作為擔保,然后通過相應的受托人控制的專門機構發行,從而可以實現在資本市場上出售變現的一種籌資方式,通過這種方式,能夠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更多的資金,保證中小企業的發展。
(四)發展中國家應該積極促成中小企業間的共贏局面
發展中國家應該積極規范中小企業間的融資平臺,各個中小企業形成合作共贏局面。中小企業間融資平臺是指由股權、債券和基金等資產組建而成的,要求該融資機構的資產和現金流達到融資標準,并且該機構的資金主要用于中小企業融資協會或者金融企業。我們從國外發展情況來看,西方發達國家的中小企業間融資平臺比較完善,信用機構、擔保機構以及各種融資體系,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對于實現中小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發展中國家應該打破中小企業融資困境。規范中小企業間融資平臺,在中小企業之間形成合作共贏的有力局面,政府出臺相關法律法規,為小企業間融資平臺的建設提供法律依據。投身于中小企業融資平臺的企業和協會,,苦練內功,提高自管理效率。
總之,發展中國家要想走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困境,還需要付出艱難的努力,發展中國家應該積極扶持中小企業的融資發展,保證中小企業的穩定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