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對“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這一農村村級公益事業的創新投入機制進行剖析,并通過案例從實踐的方面說明這一政策實施的意義,提出了落實這一政策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歷史成因
從2000年開始,農村取消了三提五統和一些集資攤派,2006年又取消了在中國延續了2600多年的農業稅,這極大的減輕農民負擔,但農村的各項公益事業卻面臨著缺乏資金、年久失修的局面。取消農業稅后,國家規定,村干部報酬、五保戶供養、辦公經費改由財政負擔,但村內其他集體生產公益事業建設所需資金、勞務,實行村民“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通過村民民主決策、籌資籌勞的方式來解決。一方面,中央財政不可能覆蓋到所有地方;另一方面,在國家不斷強化支農惠農政策的同時,必須充分發揮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并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來改善自身生產生活條件。經國務院同意,財政部、農業部選擇黑龍江、河北、云南三個省在全省范圍內開展試點,取得一定經驗后,再向全國推廣。2009年,我省在利津、蓬萊等6個縣(市)開展了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工作,2010年中央將我省納入在全省范圍內進行試點的省份,我省積極總結推進6個試點縣的工作經驗,引導各級認真落實有關政策,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扎實推進,有效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得到了廣大干部群眾的一致好評。
二、一事一議政策基本內涵
“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其內涵可以概括為: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目標,以農民自愿出資出勞為基礎,以政府獎補資金為引導,積極探索建立政府補助、部門扶持、社會捐贈、村組自籌和農民籌資籌勞相結合的村級公益事業建設投入新機制,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和農村社會進步。目前,試點地市以“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為基礎,開展以硬化、亮化、綠化、美化、凈化為重點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形成了村級公益事業建設新機制。
(一)基本原則
一是民主決策,籌補結合。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必須尊重民意,以村民民主決策、自愿出資出勞為前提,政府給予獎勵補助,使政府投入和農民出資出勞相結合,共同推進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二是實事求是,注重實效。必須考慮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和地方財政的承受能力,縣鎮府要加大規劃指導力度,重點支持農民需要最迫切、反映最強烈、利益最直接的村級公益事業建設項目,適當向貧困地區傾斜,提高項目效用,防止盲目攀比。三是規劃管理,陽光操作。建立各項制度,確?;I資籌勞方案的制定、村民議事過程、財政獎補項目的申請、資金和勞務使用管理公開透明、公平公正,接受群眾監督。
(二)獎補范圍
“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范圍主要包括以村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為基礎、目前支農資金沒有覆蓋的村內水渠、堰塘、橋涵、機電井、小型提灌或排灌站等小型水利設施,村內道路和戶外村
內環衛設施、植樹造林、村容村貌改造等村級公益事業建設。
(三)財政獎補標準
按照村民籌資籌勞(折款)總額的不低于50%予以獎補,獎補資金原則上由省、市、縣三級分別承擔,分兩次撥付,村民完成籌資籌勞并將所籌資金交存本鄉鎮“村級會計委托代理中心”后,財政部門可預撥50%的獎補資金,實行建設與獎補并行,其余部分獎補資金在項目完工驗收合格后辦理清算,多退少補。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列入地方各級財政決算“對村級一事一議的補助”科目中反映。
(四)工作程序
“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由縣級人民政府根據中央和省有關規定組織實施。按照先批后建、先籌后補、自下而上、分級負責的原則進行。
三、“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剖析
為了對“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這一政策實施情況及結果有一個深入的認識,2012年3月19日,濟南市財政局農村綜合改革會議組,參觀調研了山東省濟南市商河縣劉染坊村,伴隨著初春的陽光,我們看到新修的柏油路、硬化路向四處延伸,街道整潔,環境優美,街道兩邊的公示欄內展示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的宣傳標語,村民簽字表、籌資籌勞方案、獎補資金使用情況、招投標書等。一幅幅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優美畫卷展現在我們面前。深深感受到“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是一項惠民利農、造福千秋的好政策。
(一)劉染坊村實施“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情況簡介
山東省濟南市商河縣劉染坊村,現有人口566人,136戶,耕地880畝,農民人均純收入8590元,2011年,劉染坊村堅持“政策引導,村民自愿,民主決策,上下聯動”的原則,以落實上級部門“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為契機,爭取財政獎補資金40萬元,同時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有效調動村民參與農村公益事業的積極性,累計籌資籌勞138萬元(村民籌資800元、群眾捐款7200元、以資代勞72000元、村集體投入300000元、鎮財政投入600000元,財政獎補400000元),探索出了一條通過“一事一議”推動村級公益事業建設的新路子,為全鎮新農村建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帶頭作用。其具體做法是:
1、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工作責任
為落實“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該村成立了以村黨支部書記任組長,村“兩委”委員為成員的領導小組,重點選取村莊建設、農田水利等群眾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強烈、利益最直接的村級公益事業作為切入點,明確職責,健全機制,狠抓落實,確保了“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高標準、高效率推進落實。
2、加大宣傳力度,營造濃厚氛圍
該村通過召開黨員大會、村民代表會和群眾懇談會,印發宣傳材料、懸掛標語、開辟專欄等形式,廣泛宣傳“一事一議”,使廣大村民真正認識到“一事一議”是一項重大的惠民政策,是加強農村基礎建設的重要舉措,是黨中央農村綜合改革的制度創新,引導村民積極主動投入農村公益事業。
3、規范操作程序,激活民資民力
該村按照“規范操作、上限控制、全程公開”的原則,引導村民民主決策、民主管理、自愿適度、量力而行、籌資籌勞,做到民建民管民出力。建設項目確定,通過召開黨員會、村民會,充分征求村民意見,切實保障群眾的知曉權、參與權、決策權;項目資金籌集,在國家財政投入的基礎上,鼓勵村民自愿捐款、適度籌資籌勞,切實發揮放大財政投入的帶動作用,最大限度地促進農村公益事業建設;項目資金管理,成立村民理財小組,交由群眾管理,資金籌集、使用情況和投資投勞情況及時全面向群眾公開,讓村民全程監控,做到財務公開透明、操作規范有序、監督管理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