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鉆探業作為國有地勘單位的“主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鉆探隊伍也是國有地勘單位職工隊伍中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在國有地勘單位市場化改革的過程中,許多國有地勘單位的鉆探業卻陷入困境,尤其是一些具有高資質,在鉆探業曾取得輝煌業績的國有地勘單位鉆探隊伍迅速萎縮,甚至已嚴重影響到自身地質項目的順利完成。本文試圖探究影響國有地勘單位鉆探業發展的原因,尋求國有地勘單位鉆探業發展之策。
一、國有地勘單位鉆探隊伍停滯發展的原因分析
(一)國有地勘單位體制僵硬,機制不活,鉆探隊伍不適應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
國有地勘單位,都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成立的,其鉆探隊伍也是在國家充足的鉆探任務保障的情況下,經過長期鍛煉,發展壯大起來的,他們當中曾涌現了大批臺月進尺達1000米以上的優秀機臺。進入市場后,面對個體企業、新興企業的共同競爭,國有地勘單位體制僵硬、機制不活等方面的缺陷暴露無遺。個體企業、新興企業以靈活簡捷的經營模式及分配機制,高效率的運行,迅速搶占了市場先機,而國有地勘單位鉆探隊伍仍然沿用以前的管理模式,決策遲緩,成本意識淡泊,分配機制不活,導致職工積極性不高,臺月效率低,成本高,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鉆探業成了國有地勘單位的虧損大戶。
(二)人才流失嚴重,鉆探整體技術水平下降
上世紀八十年代未、九十年代初,國家對國有地勘單位開始產業結構調整,鉆探任務大幅度縮減。鉆探隊伍中一批管理人員、技術人員、技工及輔助人員紛紛進行轉崗,發展多種經營,一些年齡偏大的人員內部退養。同時在近十年的時間,地勘單位基本沒有接受過大中專院校的鉆探專業的學生,鉆探隊伍迅速萎縮。進入本世紀,由于國家對地質勘查投入的加大,國有地勘單位的鉆探任務也隨之增多,但缺乏相應的技術人員,鉆探業整體技術水平下降,鉆探業發展舉步為艱。
(三)鉆探業在地勘單位中的定位不明確,鉆探裝備投入嚴重不足
上世紀末,國家對國有地質勘查單位下達的地質勘查項目減少,地勘單位在有限的經費限制下,只能開展一些投資少,風險小的地質地表工作項目。因此,對發展不發展鉆探業,認識不統一,國有地勘單位鉆探業在地勘單位的“定位”處于模糊狀態。由于定位不明,故對鉆探業投入不足。現在國有地勘單位鉆探裝備主體上仍然是液壓立軸式鉆機,使用年限多已超過10-15年,甚至超期服役,整個機臺運行成本高,出現孔內復雜事故多,臺月效率僅300-500米。正是國有地勘單位對發展鉆探業的模糊態度及鉆探設備投入不足等問題,直接影響到鉆探隊伍的穩定和產業的發展。
(四)高風險低收入的市場分配機制導致鉆探隊伍進一步萎縮
現在的鉆探市場甲方給定鉆探價位是不包含風險成本的,并且把鉆探工程中的鉆探編錄、工程測井、水文化驗、室內圖件報表的校核等技術含量較高風險很低的工作從承包工程中進行了剝離由甲方承擔,鉆探隊只是從事普通的勞務輸出工作,獲利甚少,但卻承擔了鉆探工程的全部風險,高風險低回報的勞務工程,使鉆探隊伍無力擴大再生產,這才是導致鉆探業迅速萎縮的真正原因。a
二、國有地勘單位鉆探隊伍的發展之策
(一)加強管理,建立適應市場競爭的管理體制
國有地勘單位鉆探隊伍參與市場競爭,必須建立一套與之相匹配的管理體制,要從影響國有地勘單位鉆探隊伍與其它單位市場競爭力的主要差距入手,積極建立并落實好“七個體系”,即:靈活的經營方式及自由的用工體系,鉆探隊伍可以組建多種經營形式,以適應不同市場的需求,同時大隊下放用工權,鉆探隊伍可以與鉆工實行雙向選擇,擇優錄用,確保隊伍精干高效;責任指標考核體系,明確責任主體,嚴格責任落實,不斷增強各個員工的責任意識,確保責任指標的完成;全面預算管理體系,財務預算要結合鉆探技術員的報告,讓預算更具前瞻性、準確性,加強經營監控,定期進行經營分析,并反饋經濟信息,提高經濟效益;自主分配體系,鉆探隊伍可以根據崗位價值評估結果,按貢獻大小自由分配收入,發揮經濟杠桿作用,挖掘勞動力潛力;安全管理體系,安全是最大的效益,強化現場監督,提高全員安全意識;質量保障體系,嚴格落實技術措施,加強質量跟蹤分析,力爭鉆井質量有所提高;成本控制體系,針對不同的地層、井型,全面推行單井成本預決算管理,每個機臺建立成本臺賬,實行月度核算,使機臺及時掌握材料消耗、成本超節情況,從源頭上控制成本。通過經營管理機制的轉換,使國有地勘單位鉆探業適應市場競爭的要求,從而減小或消滅虧損,實現鉆探業良性發展。
(二)加強人才隊伍的建設,壯大鉆探隊伍力量
當前制約國有地勘單位鉆探隊伍發展的“瓶頸”之一是缺乏技術人員及熟練工,過去通過地質類的中專和技校就能滿足地勘單位需求,十年的國內地勘事業發展的低潮期,許多地質類的學校停辦或縮減了相關地質類專業的招生,如今這類專業的學生供不應求,主要走向處于發達地區,大城市的地勘單位,但地處偏遠或落后地區的許多國有地勘單位,目前卻招不到這些急需的人才,即使暫時招到這樣的人才,單位花費大量人力、財力培養,最終還是因為客觀差距留不住人才。所以國有地勘單位必須改變招收大中專學生的政策,可以從本單位子女或當地高中畢業生中,高考成績接近三本或者上了三本線的,選拔一些愿意從事地勘鉆探業的訂立一定年限的聘用合同,然后委派到相關院校進行培養,這樣既能保證鉆探隊伍相對穩定,隊伍綜合素質也會逐年提高。另外,鉆探隊伍應該成立技術指導小組,負責收集鄰近鉆井、地質、測井等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從鉆頭選型、鉆具組合、泥漿性能參數等進行優選,為鉆探施工提出合理的辦法和措施,一是提高了鉆井的經濟效益,二是通過這種傳幫帶的形式,使年輕技工所學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促使他們盡快成為各機臺的骨干,從而提升鉆探隊伍整體技術水平。
(三)明確鉆探業在國有地勘單位中的戰略地位,改善鉆探裝備水平
鉆探業在國有地勘單位的“定位”必須明確:鉆探業是國有地勘單位的核心產業,在地勘單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地勘單位實現“地質立隊”的戰略目標,必須加快發展鉆探業。同時要加大鉆探裝備投入,優化勘探資源的配置,提高鉆探收益。另外,順應我國“攻深找肓”的找礦發展趨勢,為鉆探隊伍配置國內外較先進的多功能輕便式鉆機、鉆具及配套設備,一是在國內同類裝備比較少的情況下,搶占這些市場,使這些設備優先發揮作用;二是適應新一輪尋找接替資源的需要,組建一支人員精干,裝備精良,以新技術為支撐的,能適應目前在各類復雜地層及深部找礦的鉆探施工需要的鉆探隊伍,并為將來能夠成為當地地質找礦鉆探施工的主力軍打好基礎,發揮鉆探業在國有地勘單位中的核心作用。
(四)利用自身優勢,積極開拓市場
通過對國務院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加強地勘工作的決定》、《關于加強地勘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以及《全國地勘勘查規劃》等文件精神的分析研究,不難看出國家希望引入市場競爭,探采結合,科學治理的戰略思想,這必將會使一些有資金和技術優勢的礦業集團、科研院所參與到地勘勘查和地勘災害的預防整治的工作中。雖然他們有資金和技術方面的優勢,但是國有地勘單位也應該認識到自身的特點,現有國有地勘單位是在新中國成立初建設和培育起來的,過去和現在都是地質勘查工作的重要力量。目前大型礦山企業承擔的大量地質鉆探任務,完全依靠自身力量難以完成,他們需要地勘單位的配合;另一方面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對發現有商業價值礦產地的探礦權人,依法維護其繼續勘查探礦權轉讓,采礦權取得等權利。國有地勘單位可以利用礦山企業的資金與自己的鉆探、地質技術力量,加大投資開發力度。同時這些地勘單位不僅有專門的地質勘查理論和技術,而且還有較好的管理素質和五十多年來野外地勘工作和室內綜合研究的經驗積累,是科研院所進行地質災害評估、災害治理的理想合作伙伴。
三、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國有地勘單位鉆探隊伍發展中所面臨的困境,是其在轉型過程中必然遇到的,只要國有地勘單位正視現狀,迅速建立一套與市場機制相匹配的管理經營機制,加之國有地勘單位原有的雄厚基礎,國有地勘單位必然會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站穩腳跟,并會逐步發展壯大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