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舞蹈表演藝術
1.定義。舞蹈是一種創造性的藝術,也是人類生活的一種必要組成部分。無論貧窮與富貴,無論種族與民族。非洲的部落中,不管是老人還是小孩,也不管是婦女還是男人,只有樂器的聲音一起,人們就能夠隨著這美妙的歌聲翩翩起舞。古往今來,人們對舞蹈給以了不同的定義,例如“舞蹈是人體動作的藝術”;“舞蹈是通過人體有節奏的動作來塑造舞蹈形象,表現社會中的人的思想感情”;舞蹈是“看得見的音樂”;舞蹈是“流動著的繪畫和活的雕塑”。
舞蹈表演藝術則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它不同于繪畫、攝影等,繪畫、攝影等藝術是藝術家借助于畫筆、相機等工具,將人、自然與社會的美展示出來,藝術家需要的是有敏銳的觀察力和獨特的審美能力,簡單地說,就是要善于發現存在之美。例如最近在網絡上廣為流傳的《幸福》照片,攝影家抓住了爺爺親吻孫子的那一溫馨的瞬間,把人倫之樂、家庭之福完美的展現了出來,感動了無數人的心。舞蹈表演藝術則不同,它是一種表演的藝術,需要藝術家進行創造性的發揮把美展示出來,因此它是一幅流動的畫面。舞蹈表演藝術也不同于聲樂、曲藝等,雖然聲樂、曲藝等藝術也是需要藝術家的演奏才能展現出來,舞蹈表演中也不可避免地需要借助聲樂、曲藝等藝術,但是舞蹈表演藝術不是借助于樂器把美好的事物展現出來,它借助的正是舞蹈者本身的身體,通過舞蹈著的人體動作把生活中的美藝術的再現于舞臺之中。因此,舞蹈表演藝術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具有自己的特征。
2.舞蹈表演藝術的特征。韓丹認為“舞蹈藝術這種以人體為借鑒、以動作語言為表現手段的特性,決定了舞蹈所具有的特殊性:一是強調肢體語言的表達能力,二是情感的表達要與音樂的節奏和旋律甚至呼吸緊密相連,三是將生活中的各種情態抽象并升華為肢體語言,并用富于抒情的表達。而這種表達方式往往超過了生活的常態,并采用人體動作的線條、力度、幅度以及獨特、夸張的風格特征來塑造演員的舞蹈形象,傳遞思想、表達情感,使演員內心的激情能夠準確地通過全身的肌肉、骨骼運動以及呼吸、表情等惟妙惟肖地傳達出美的內涵。”筆者認為,舞蹈表演藝術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舞蹈表演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舞蹈表演藝術不同于別的藝術,它是一種二度創作的藝術,別的藝術可能只是把自然之美展示出來就可以了,而舞蹈表演藝術則不同,它需要表演者將生活中的形象進行二度創作之后再在舞臺上展現出來。舞蹈表演藝術的創作來源必須來源于生活,脫離了生活基礎的舞蹈創作只能是空中樓閣,沒有辦法激起觀眾的共鳴,帶動觀眾的情緒進入藝術的情景。因此,表演者必須到生活中去感受生活、體驗生活,才能創作出一個富有生命力的角色,舞蹈者的第一步便是模仿,沒有生活的經驗又怎能模仿得惟妙惟肖呢,因此舞蹈表演藝術源于生活,楊麗萍之所以能把孔雀舞表演的出神入化,離不開其對于孔雀的細致觀察研究。但是,舞蹈表演藝術又高于生活。舞蹈表演藝術不能只是對生活的簡單模仿,如果只是簡單的模仿的話,那么舞蹈就不能稱之為藝術,因為生活本身就是一門藝術,對生活的簡單模仿最多只能是簡單的復制,模仿只是一種技術沒有辦法成為藝術。因此,舞蹈表演藝術要求表演者必須要加入個人的情感和生活體驗,把生活中的形象進行藝術化的再現。例如汶川地震之后一位舞蹈表演者失去了自己的親人也失去了自己的雙腿,但是她用自己的舞蹈把自己的親身經歷在舞臺上展示了出來,雖然舞臺上沒有血淋淋的場面,沒有斷壁殘垣,但是她用自己的身體動作讓觀眾感受到了地震帶給人的災難與痛苦,無不讓人為之動容。
其次,舞蹈表演藝術要做到形神兼備。舞蹈表演藝術的傳播媒介是人的形體動作,但是沒有情緒的手舞足蹈不能稱之為舞蹈表演藝術。毫無疑問,形體動作是舞蹈表演的基礎,因此舞蹈表演者必須要掌握“直、繃、軟、開”等舞蹈基本功。沒有這些基本功就談不上表演,更談不上創造性的表演,但是單有這些基本功是沒有辦法成就表演藝術家的,表演藝術家不是藝匠,表演藝術家的形體動作是她情緒的自然流露,表演藝術家能夠做到形神兼備。通過外部的形體動作向觀眾傳遞情感,激起觀眾的共鳴。例如眾所周知表演大師梅蘭芳的一笑一顰中傳神地把女性的特征表現了出來,每一個動作都能引起觀眾的熱烈掌聲,形象地把女性之美展示在舞臺上。因此,舞蹈表演藝術是形體動作與情感表達的完美統一,舞蹈表演者不僅要掌握基本的舞蹈動作,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形神兼備,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二、高職院校舞蹈專業學生表演藝術培養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的舞蹈表演專業都是中等藝術學校在舉辦,屬于中等職業教育的范疇。20世紀80年代誕生了我國第一所舞蹈專業的高校―――北京舞蹈學院,原來的北京舞校成為她的附屬中等舞蹈學校,而各地的藝術中專卻仍然一如既往地承擔著它的既定使命。20世紀90年代末期,為謀求發展,各省的省屬藝術中專抓住了國家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戰略機遇,基本上都先后晉升為藝術職業學院,高職院校開辦舞蹈專業培養學生表演藝術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應該來說,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高職院校為我國輸送了大量的舞蹈表演人才,但是高職院校舞蹈專業學生表演藝術的培養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1.精英教育模式與大眾化人才培養的沖突。我國的高職院校舞蹈專業旨在培養一專多能、多專多能的實踐型、復合型、創新型的高素質藝術人才。應該來說,這種高素質藝術人才的培養需要的是精英教育的模式,也只有精英教育的模式才能培養出藝術家。精英教育模式首先要進行人才的選拔,只有具備一定的基礎素養和發展潛力的人才能有機會進行進一步的培養,因此需要進行嚴格的篩選選拔的過程才能選出合適的人才進行進一步的挖掘培養。其次精英教育模式需要有一流的老師,僅僅有優秀的學生是無法造就優秀的舞蹈表演藝術家的,還需要有一流的老師進行培養和引導。因此,舞蹈表演藝術的培養是一種精耕細作的培養過程,而不是粗放地發展過程。當這種精英教育模式遇到高職院校大眾化人才培養的模式時,沖突便不可避免。我國高職院校的舞蹈課程教學以“加強基礎訓練、提高表演技能、培養創新意識、強調綜合能力”為指導思想,強調“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其在專業教育中的基礎作用,著力訓練學生的肢體協調性,使學生具備舞蹈表演基本技能的基礎,提高運用基本技能進行舞臺人物形象塑造和表演的能力,尤其是舞臺表演所需要的創造性意識和能力。
大眾化人才培養模式沒有辦法培養出舞蹈表演藝術家,首先沒有辦法進行嚴格的人才選拔。近幾年,我國高等職業院校發展迅速,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高職院校在我國高等教育中還是處于弱勢的地位,生源一直是制約著高職院校發展的重要因素,由于人們一般傾向于進入本科院校學習,因此高職院校只能是大多數人的第二選擇,在生源依然發愁的高職院校顯然沒有辦法對入學者設置較高的門檻進行嚴格的篩選,這就造成了高職院校舞蹈專業學生的素質參差不齊,整體素質并不高。其次,高職院校優秀舞蹈老師的缺乏,由于待遇、社會地位等方面的問題,高職院校對于優秀的舞蹈老師沒有足夠的吸引力,也沒有辦法配備足夠的老師對學生進行詳細的培養,如此種種,導致高職院校舞蹈專業沒有辦法普遍推行精英教育模式。
2.課堂學習與舞臺鍛煉的分離。高職院校舞蹈專業學生表演藝術的培養,首先需要在課堂上學好基本功,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沒有臺下數十年如一日的訓練,是沒有辦法在臺上完美的展現藝術的。另一方面,光有臺下的訓練沒有臺上的表演也沒有辦法造就一流的舞蹈表演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舞臺上的鍛煉更為重要。真實表演中的感覺也是舞臺下模擬不來的,舞臺上表演者在觀眾面前會緊張會有各種心理反應,在跟觀眾的良性互動中,表演者與觀眾之間會有“化學反應”,這種反應會讓參與者進入不一樣的境界。
然而,我國高職院校舞蹈專業學生在表演藝術培養的課堂學習與舞臺鍛煉還存在著一定的局限。首先是課堂的實踐練習課時不夠,舞蹈表演是一種人體動作的展示,單純的理論學習是沒有辦法學會舞蹈表演的,需要不斷地進行實踐練習。由于課時有限,再加上高職院校舞蹈專業的學生還要學習公共課程,擠占了本來就有限的課時,使得高職院校沒有辦法讓學生有足夠的課時進行實踐練習。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實踐練習與舞臺鍛煉的分離,使得學生沒有積累足夠的舞臺經驗。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舞蹈專業學生表演藝術的培養
為改善我國高職院校舞蹈專業學生表演藝術的培養,為我國輸送高素質的舞蹈表演藝術人才,筆者認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校企合作,產學研相結合。在強調實踐與舞臺經驗積累的表演藝術培養,校企合作,產學研相結合是最好的方法,這里的企業是指歌舞團、劇院等,通過校企合作,能夠架起學生與社會舞臺的橋梁,讓學生在社會舞臺上把自己的所學展示出來,積累舞蹈經驗,不斷提升自己的表演能力。所謂的“產”,指社會生產(含藝術作品的創作排演)、管理、服務工作對藝術人才的需求,這些需求既是職業教育的導向,也是學科及其專業設置與建設的宗旨。“學”,指專業人才綜合素質的養成和完善,這是高職教育(含舞蹈學科)的根本任務。“研”,指藝術類的創作,要鼓勵校內研究機構和有藝術研究與編創能力的師生,熱情地參與產學研結合的行列,有計劃地開展藝術創作,主動為用人單位服務。作為學校,要主動邀請專家到學校進行指導和排練,同時推薦優秀的學生和優秀的表演劇目跟歌舞團、劇院等,請他們提出反饋意見,在此基礎上不斷改善教學方法,完善培養模式。
2.多為學生創造各類舞蹈實踐的機會。舞蹈課程的實踐性很強,舞蹈表演是要讓觀眾欣賞的,表演者在表演過程中需要與觀眾進行互動,需要體會觀眾的感受,如此才能激發起觀眾的情緒,讓觀眾沉浸在藝術的氛圍中。這種心靈的互動,需要表演者的舞臺經驗,單純的課堂學習是學不來的。臺上與臺下情境差異大,給表演者的感受不同,會影響到表演者的情緒、肢體動作等。這就需要為學生多創造舞蹈實踐的機會。這些機會來源于每一堂課的學習、學校各社團組織的活動、企業的合作等等。其中在課堂學習中,需要打破學和練分離的現象,教師和學生共同學習、演練、表演教學內容,學生、教師是觀眾也是表演者。比如教師可在課堂的熱身環節要求每個學生分組或單個地展示上節課的學習內容。
3.探索大眾教育與精英教育的平衡點。高職院校培養以市場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并不意味著就不能進行精英教育,高職院校要克服困難盡可能地為舞蹈專業表演的學生提供精英教育,同時,為其他專業人才的培養提供大眾化的教育,滿足社會不同人才層次的需求。產學研為高職院校的舞蹈教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探討大眾教育與精英教育的平衡點。與社會的交流可以避免舞蹈教育在自身系統內循環,成為不“大眾”也不“精英”的“兩不像”東西。同時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吸收營養,調整學習內容,形成良性循環。舞蹈表演藝術的創作來源必須來源于生活,脫離了生活基礎的舞蹈創作只能是空中樓閣,沒有辦法激起觀眾的共鳴,帶動觀眾的情緒進入藝術的情景。因此,表演者必須到生活中去感受生活、體驗生活,才能創作出一個富有生命力的角色。調和大眾與精英之間的差距關鍵是要有生活的經歷,這點正是高職生最缺乏的。與社會的交流正是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體驗生活、思考生活的機會。
四、結語
教育部在2004年教育工作會議上要求,各高職院校要深化產學合作,鼓勵“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學校跟企業的聯系,共同培養人才。高職舞蹈要做到校企合作、產學研相結合,采取精英教育模式與大眾化人才培養模式相結合,為我國培養高素質的舞蹈表演藝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