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引言
外包可直譯為“外部資源利用”,即企業在內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通過合同方式將其非核心業務外包給其他企業,而自己專注于核心業務的發展。
按照業務領域不同,外包可以分為制造業外包和服務業外包。服務外包是相對于制造業外包而言的,如果外包轉移和交易的對象主要是零部件加工制造、實體產品生產或組裝等環節,那就是制造業外包;如果外包轉移和交易對象是特定的服務活動,則稱之為服務外包。
二、我國服務外包業的現狀
近幾年來,我國承接國際服務轉移的步伐呈蓬勃發展之勢,但由于我國服務外包業起步晚,所以總體發展水平還比較落后。從市場規模來看,我國服務外包業還處于初級階段,整體規模較小,但發展速度較快。從市場結構來看,我國服務外包中ITO所占比重較大,BPO占比重較小,但BPO增長速度快于ITO。從發展環境來看,我國服務外包面臨的經濟環境、政策和社會壞境良好??傮w而言,我國企業規模在逐步擴大,服務外包提供商的狀況也在逐步改善,未來的發展勢頭還是比較樂觀的。
三、我國承接國際服務外包的優劣勢
伴隨服務外包基地城市和工業園區的形成和建立,以承接國際ITO、BPO、高端制造和技術研發項目轉移為主要特征的新一輪世界產業結構調整呈現蓬勃發展之勢。我國服務外包業的優劣勢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我國承接國際服務外包的優勢
1.企業整體實力日益增強。目前,我國企業資產總額和營業額增長速度較快,超過千人規模的大型服務外包企業不斷涌現,企業綜合實力逐步提升,客戶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2.產業規模增長較快。從產業構成來看,ITO仍然占據主要地位。但從發展趨勢來看,BPO呈加速發展態勢。從發包地區來看,在岸服務外包市場潛力巨大;離岸服務外包增速有所放緩。
3.區域發展格局初步形成。我國目前已形成“三大集群,東西映射,以及特色區域發展”的良好發展格局。其中,三大集群包括“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三大經濟圈,東西映射是指中西部地區,結合自身產業特點,與東部三大集群發揮各自優勢,開展合作。此外,伴隨著我國服務外包產業整體的發展,逐步涌現出一批具備自身特色的新興服務外包產業城市。
4.人才體系建設逐步完善。我國人力資源豐富,人才儲備雄厚。近幾年,國家通過服務外包產業人才建設工程,服務外包學院,專業化培訓機構等培養了許多優秀的外包人才。
(二)我國承接國際服務外包的劣勢
1.人才結構不合理。服務外包業是一種人才密集型的產業,需要有大量的人才供給。而目前,我國服務外包領域的人才供給模式仍存在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我國從事服務外包的低端人才多,中高端人才少,高級管理人才以及信息安全管理人才更是缺乏。其次,我國服務外包適用性人才短缺,知識與能力綜合素質較高且又有經驗的復合型人才匱乏。
2.文化差異和語言障礙。我國的外語教育大多以基礎英語為主,而科技英語,尤其是IT專業技術的外語人才培養體系不完善。同時,由于我國的英語教育重讀寫輕聽說,許多大學畢業生雖然在各類考試中可以取得較好的成績,但由于平時沒有英文環境,在外包交易中,還存在一定的語言交流問題。許多西方公司更愿意和印度合作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認為文化差異會導致工作習慣和思維方式的不同,使得溝通不暢,進而會導致項目的延遲或成本的超支。
3.ITO/BPO公司規模不大,全球知名度不高。目前,我國服務外包在品牌建設上已形成兩個層次的體系,即品牌“中國外包”和企業品牌,其中國家品牌體現中國正在全球服務外包領域的整體實力,企業品牌體現企業所從事專業領域的核心競爭力,但到目前為止我國仍缺少國際知名品牌,因而我國外包企業在海外還沒有形成影響力,導致大多數企業只能通過轉包接單,造成我國企業與國際領先企業在重量級外包合同上存在明顯差距。
四、我國承接國際服務外包的對策
(一)政府應加大支持力度
我國服務外包業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政府在稅收優惠和融資等方面都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在以后的發展過程中,應把更多的關注放在國際宣傳方面,積極培育本土的外包企業成為國際知名服務提供商,并不斷促進我國外包產業發展環境的改善。
(二)實用型人才培養需加強
我國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充足,但適應服務外包發展需要的實用型人才缺失,導致我國服務外包發展受到很大的限制。這就需要推進各院校和社會培訓機構的轉型升級,引導它們增加服務外包相關課程的設置,對畢業生開展實訓,培養他們的實用性技能,并積極開發服務外包領域急需的新職業。同時,加大力度引進高級人才。
(三)各地域進行錯位競爭
各地政府應積極營造適合服務外包發展的環境,落實各項政策,通過與服務外包企業的對話完善社會服務體系,有效利用本地的產業、人才、資源等相對優勢,展開“錯位競爭”,發展符合本地區能力與需要的服務外包產業,進而在國際上形成自己的規模優勢與品牌知名度,才能夠依賴本地服務外包業的國際知名度承接更多國際發包方的轉移,形成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