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交通建設注重與周邊國家的聯系。作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為實現其對外經濟擴張,加強同周邊國家的聯系,于1925年參加并制定了泛美公路兩規劃,修建了北起阿拉斯加,途徑美國本土、墨西哥、中美洲、南美洲直至阿根廷最南端的高等級公路,總長78800公里,是迄今世界上最長的高速公路通道。該公路的建設有效地加強了美國同其他國家的聯系,促進了周邊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
6.構建智能化交通體系。美國政府十分重視科學技術在交通管理中的應用,積極發展交通智能化管理,也稱智能運輸系統。其將計算機、通信和感應技術相結合,目的是在傳統交通工程管理的基礎上,強化對公路、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和軌道交通設施的管理,實現更安全、更便捷、更高速的目標,從而能在極大程度上滿足用戶的各種需求,并與自然環境的良好相容性。(1)智能化監控系統。高速公路監控系統是實現公路運輸現代化管理與控制、保證高速公路達到安全、高速、舒適、通行車流量大的重要手段。主要對路網中行駛的車輛實施全天候、全方位、立體監控,保證最大限度地發揮路網通過能力。(2)全方面的信息服務。先進的出行系統提供了信息平臺,利用車載導航設備與自動交通管理系統相配合,及時根據需求提供各種交通狀況、道路、氣象條件、車輛事故和自身安全等得有關信息。使出行者可以在家中或辦公室通過公用通信網和個人計算機得到行前的最佳行駛路線和沿途的氣象情況等信息,為出行者提供多方位,高質量的交通服務,縮短出行時間,提高交通管理水平,更加方便、快捷。(3)車輛綜合管理系統。合理調控大型載貨車、出租車和其他商業營業車輛,使商業營業營運更加信譽、高效、安全。(4)公共交通管理系統。實現對公共汽車、地鐵和多人乘坐的車輛與各種公共交通運輸方式的有效連接。利用GPS車輛自動定位系統和交通通信系統,使駕駛員與管理部門直接聯系,進行適時調度和路線調整,實現可靠、安全和高效的公共交通服務。(5)電子收費系統。電子收費系統充分體現出高速公路收費口現代化管理的先進水平,利用IC卡或電子標簽等方式,實現公路自動收費。一種是車輛在收費處需停車,用IC卡完成自動收費;另一種是車輛先交納通行費用,通過交費電子標簽識別,車輛緩行通過。(6)車輛動態控制系統。建立車輛自動控制系統,實現全自動駕駛,利用車載計算機、傳感識別器和通信設備,由道路導航、監控、信號、指揮、避讓、防撞等設施提供車輛自動駕駛信息。
三、日本
伴隨著20世紀50年代經濟的高速增長,日本國內開始了大規模公路網的建設。經過長達半個多世紀的不懈努力,目前已成為世界上公路密度最大,擁有最先進綜合交通系統的國家之一,建設規模、施工工藝、營運管理、科技含量等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基本上實現了精細化的管理。其特點是:
1.高度重視發展。日本國土交通省和道路公團等機構十分重視高速公路在國家發展中的作用,連續12次實施道路發展五年計劃,堅持不斷發展的思路,積極推進高速公路建設步伐。在政府和社會的不斷努力下,十幾年來日本高速公路的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是始終堅持發展的思路不動搖的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日本高速公路負債已達320兆億日元,能否還清以及如何還清這一巨額債務,還存在很多的不確定因素。按照日本11520公里的高速公路建設規劃,其中主要公路已經貫通,而一些偏遠地方的高速公路因流量偏低,難以收回投資,這些項目的建設引發了爭議。本州四國聯絡橋公團目前處于虧損狀態,因此準備并入日本道路公團,以便統籌還貸。可見,在其高速公路建設發展的同時,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沒有能夠很好地統一。
2.統一規劃,集中管理。日本道路公團營運管理著現有的9500公里收費公路中的6851公里,其他也主要由首都高速公路公團、阪神高速道路公團等管理,少量由地方管理。日本道路公團直接負責全國干線高速公路的建設、養護、管理,但具體的收費和養護業務則完全委托社會機構承擔,與其集中統一的管理模式相適應。但是日本高速公路的投資渠道也是比較單一的,主要是國家和地方政府投資以及貸款,在廣開籌資渠道、吸引社會閑散資金方面存在一些問題。
3.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環保理念貫穿于日本公路建設的各個環節,公路路線走向和大自然協調,和沿線地貌相銜接,與保護環境很好的結合起來。建設施工時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公路沿線樹木、河流、自然值被保持良好,施工材料循環利用。
4.綜合交通網的布局合理。在布局中兼顧了高速公路、地方公路、高速鐵路、地鐵、輕軌以及民航、海運的發展,充分發揮了綜合交通網的規模效應。
5.良好的使用性能和養護狀態。日本的國土狹小,自然災害頻繁,公路建設的制約因素多,位于太平洋地震帶,因此,日本公路的防災設施及災害對策比較完備。在其橋梁建設中普遍采用免震構造,第二東名高速公路建設也避開了六級以上地震帶。此外,由于臺風及雨霧雪等惡劣天氣較多,因此,科學組織養護施工養護工作,實行集中工事,加快了養護借走,縮短了氧化工期,養護狀態良好,保證了行車安全、舒適。
6.服務人性化。日本在高速公路的設計中,堅持以安全、舒適、便利為原則,周密地考慮道路使用者的服務需求。在隧道中設置齊全的救援設備和救護通道,以確保過往車輛及人員的安全,同時針對日本社會的老齡化問題,專題研究公路建設如何使用這一社會現象等。
7.注重創新,采用新技術。重視新材料、新工藝的研究應用,鋪筑高機能路面,對路面碾壓施工采用GPS衛星監測,在施工中采用各種先進的設備、機具。
8.發展智能交通。為了提高對高速公路的管控能力,日本的高速公路實現了全國聯網,使高速公路在為決策者、管理者和社會公眾服務方面向智能化、標準化邁出了關鍵一步。智能交通系統的功能也比較完善,包括了通行費收繳結算、電視監控、信息收集、統計分析、提供信息服務等各個方面;各單位、部門在信息工作方面能夠密切配合,如公路公團監控中心、警視廳交通監控管理系統、VICS系統等聯網進行的交換和處理,做到了資源共享。但是,日本高速公路智能化方面也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如ETC無人收費系統車輛通行較少,利用率較低。
9.構建立體化交通網絡。因日本國土面積狹小,日本政府十分重視國土資源的珍惜,注重快捷暢通、安全高效的綜合交通保障體系的建立。日本《道路法》專門規定了立體交通原則,將其作為一項法律制度予以明確,大力推進立體交通。但由于國土面積狹窄和立體交通原則的實施不利等原因,日本的高速公路路面普遍較窄,主要是上下行四車道,沒有美國高速公路那種八、十、十二車道的情況。此外,雖然總體上其公路發達,但大城市的主要干道及城市出口路仍然經常發生交通阻塞,交通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