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引言
我國中小企業在促進科技進步、增進就業、擴大出口等方面發揮了不可忽視而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截止2003年底,我國己經注冊的中小企業達1 000多萬家,提供了75%的城鎮就業機會,工業總產值和實現利稅分別占全國的60%和40%以上。然而,我國中小企業普遍受到融資難的困擾。上海城市合作銀行在2003年曾對上海停產的中小企業進行了調查,發現47%的企業是由于資金短缺而停產的,在停產原因中位列第一位。國際金融公司的問卷調查也表明41%的中小企業認為融資難是制約其發展的主要瓶頸。
二、對策、方案和措施
1、中小企業自身應不斷進取,根據本企業的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技術創新戰略和產品創新方式來形成和保持以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為基礎的競爭優勢,加上管理創新,才會有好的市場份額,科學的成本控制,開拓企業勢力,提升發展后勁,降低企業的不穩定因素。
2、推進中小企業產業集群。
產業集群是產業發展演變過程中的一種地緣現象,即某個領域內相關聯(互補、競爭)的企業與機構在一定的地域內連片形成上中游機構完整(從原材料供應到銷售渠道甚至是最終用戶)外圍支持產業體系健全、具有靈活機動等特性的有機體系集群內,企業之間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近20年來,我國的東南沿海地區,特別是江浙一帶,以一個市縣甚至一個鎮為范圍,集中某種產品的社會化,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產業集群,如溫州的皮鞋、義烏的小商品、海寧的皮革,這些地區表現出極強的活力和競爭力也是源于產業集群。
產業集群是中小企業克服規模不足,提高競爭力的有效途徑;另一方面實踐證明,產業集群內的中小企業比較好地解決了其融資難題。產業集群可以促進民間融資發展,拓寬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集群內的企業主可以通過私人關系借貸,雙方由于地緣關系相互了解,有的是同學、朋友甚至是兄弟姐妹,信息不對稱程度降低,借貸的風險小。從我國目前的實際來看,產業集群內形成了多種民間融資形式,比如:業主之間以“賒賬”或延緩支付的方式來計付加工費,以信任貸款為主的“民間錢莊”等等;產業集群內形成的獨特的產業環境增大了企業的守信度,有助于企業進入資本市場進行直接融資;產業集群具有一定的規模,使融資獲得規模效應和乘數效應,它所形成的網絡使企業逃廢債務的可能性減小,降低銀行的交易成本,金融機構的風險。
為了更好的發展和改進我國的企業集群融資,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努力:加快拓寬民營金融經營范圍,使民營金融機構取得國民待遇;加快中小企業集群產業發展基金和風險投資基金和中小企業集群龍頭企業的上市步伐;加快企業集群區域民營金融的發展和加快建設為企業集群服務的區域性中心銀行;加強金融界對企業集群產業發展的研究。
3、克服信息不對稱因素。
解決信息不對稱的辦法包括兩方面:一是建立制度;二是改善本身行為。Berger和Udell(1998,2002)從銀行的角度,將大企業由規范財務報表體系披露而易于量化和傳遞的心理稱為“硬信息”,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關系融資假說”,即企業固定的與數量極少的銀行打交道,通過長期和多種渠道的接觸可以使銀行獲得貸款企業及其業主的相關信息從而有效的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可以從以下方面控制信息不對稱:
提高信息質量。首先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規范企業的信息結構,特別是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保證信息的真實。我國目前已經制定并發布的內部會計控制規范體系有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基本規范,貨幣資金、采購和付款、銷售與收款;將要制定并發布的內部會計控制規范體系有工程項目、成本費用、擔保、對外投資、實物資產、籌資、經理人股票期權等,認真完善和執行這些制度,是中小企業提高信息質量,減少信息不對稱的重要保證。因此,信息質量的評價可以從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完善可行,信息披露的公允及時,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等方面進行。
注重企業的信用建設,企業的信用建設歸根結底是一個誠信問題。蘇東水在“21世紀管理的發展趨勢”中談到,世界華人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誠信,人際信譽成為華人商業信譽的重要基礎和依據,誠信實際上成為一種資產,一種保障,道德約束成為法律強制之外的又一重要商業機制。因此,中小企業應首先做到“誠”和“信”,以誠信作為經營的基本理念。企業信用狀況的評價可以從貸款及時歸還、合同履約率、按時供貨等方面進行。
制定和實施融資戰略。把融資作為戰略性管理的內容,而不是臨時性的管理活動。分析企業面臨的融資環境,明確貸款主體及其管理規范,固定的與相關銀行打交道,主動邀請有關人員到企業來參觀,保證信息通暢,減少信息不對稱的負面影響。因此,制定和實施融資戰略的評價可以從融資戰略的清晰度,企業與銀行的良好信息溝通和合作關系等方面進行。
4、構建與中小企業發展相適應的金融服務體系。
(1)進一步建立健全為中小企業服務的法律法規體系。立法先行是發達國家支持中小企業融資、規范各類小額信貸活動的重要措施。如日、英、德、意等國通過立法給予中小企業融資以強有力的支持和援助。我國雖在2002年6月29日頒布了《中小企業促進法》,為廣大中小企業發展融資提供了法律上的保護和支持,但還應該更為細致,更為具體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規上與之配套,如《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法》、《中小企業融資法》等法律、法規體系。
(2)進一步改善國有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國有商業銀行應成立專門的中小企業信貸部,拓寬面向中小企業的信貸業務,公開信貸政策,簡化業務程序,更好地為中小企業服務。國有商業銀行要進一步增強對中小企業的服務意識,把改善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措施落到實處;要合理配置貸款權限,縣級分支機構要樹立主要為中小企業服務的觀念;國有商業銀行應開展對中小企業的授信服務,加大信貸業務創新力度。
(3)積極發展包括民營機構在內的中小金融機構,在發展中加強監管和風險防范。在政策上對國有銀行和包括民營金融機構在內的中小金融機構一視同仁;要加強對中小金融機構的正確引導,實行正確的發展戰略;規范中小金融機構的市場推出,重建中小金融機構的社會信譽;中小金融機構要按照《公司法》和《商業銀行法》的有關要求,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現代金融制度,形成一套適應中小金融發展要求的治理機構和內控制度;深化農村信用改革,建立健全農村金融體系,將農村信用社改造成股份制金融企業或農村商業銀行。在城鎮社區組建信用社,將商業銀行個人存款2 000元以內不開戶資金收納起來,向中小企業投資,為中小企業融資開辟新渠道。
(4)建立多層次、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的中小資本市場體系。中小資本市場體系主要包括兩個層面:二板市場和區域性小額資本市場,就其分工來看,二板市場主要解決處于創業中后期階段的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區域性小額資本市場則主要為達不到進入二板市場資格標準的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包括處于創業初期的中小企業提供私人權益性資本。
在香港創業板“傷風”、深圳創業板“難產”的復雜背景下,針對我國現代化發展的實際和完善資本市場體系需要,提出發展三板市場。所謂三板市場是指在主、二板市場之外的,專門為有發展潛力,處于初創業期和幼稚期的風險企業融資并提供退出通道,同時又使風險資本通過股權轉讓和企業并購方式退出,通過證券公司為中介,以場外電子柜臺交易為典型交易形態的新型資本市場,其基本功能是為高成長性小企業發行股票和未上市企業股權轉讓提供服務。
大力發展三板市場有其獨特的意義:一方面中小企業可以通過三板市場門檻更低,涵蓋范圍更廣的融資平臺募集更多社會資本,解決企業發展流動資金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我國新千年產業結構調整迫切需要結構完善的資本市場體系,以抓兩頭(主、三板市場)帶中間(二板)和以三板促二板發展的具體途徑來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
但我國在該方面的理論研究不僅起步晚,而且僅局限在主、二板市場,對三板市場缺乏研究又無三板市場實體。因此,我們必須借鑒國外經驗,立足我國國情進行創新研究、系統研究和大膽實踐,即首先對三板市場整體結構從理論到實踐進行關聯性、實質性研究和具體設計,進而針對制約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促進我國三板市場的創生和健康發展,從而形成、完善我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
(5)發展風險投資。包括開辟多種形式的風險投資資金的籌資渠道和建立風險投資公司及產權交易市場。風險投資資金的渠道主要包括以下五類:一是將選項啟動資金投入一定比例,作為種子基金;二是組建多層次的科技開發銀行,參與風險投資;三是鼓勵大企業同高技術風險企業投資;四是創造條件拓寬外資進入風險投資領域;五是條件成熟時,考慮將社會保障基金等社會閑置資金用于風險投資。
5、信用擔保方面。
一是健全信用擔保風險控制與防范體系。信用擔保是公認的高風險行業,因此必須采取嚴格的措施,識別、防范、控制和分散風險,把風險控制在信用機構所能承受的范圍之內是擔保機制可以持續動作的保障。二是應盡快建立企業征信系統。在目前中小企業群體信用比較差的情況下,政府有關部門在銀行信貸登記系統上建立一套完整的企業征信系統,為強化企業誠實守信提供外在硬約束,改善銀企之間的信用關系,使銀行能放心地為中小企業貸款。三是積極籌措擔保基金。可通過政府、企業法人、社團法人、自然人共同組建股份制信用擔保基金,該基金由政府控制,這種組織形式容易擴張基金規模,同時也可以運用股份制的運用理念,在公司內形成相對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避免單政府財政出資導致的行政干預以及民間募集產生的金融風險。(作者單位:贛州供電公司)
摘自:《審計與理財》2006年11期 作者:陳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