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演進的歷程
所謂主權債務是指一個國家以自己的主權為擔保向外借來的債務。如果債務比例大幅度增加,政府可能面臨著無力償還的風險,這就是主權債務危機。這次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就是歐洲的一些國家,即葡萄牙、愛爾蘭、意大利、希臘和西班牙等歐洲五國的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過高,償還能力下降,信用評級下降引起來的。
2001年,希臘剛進入歐元區。根據歐元區《穩定與增長公約》的規定,歐元區成員國必須符合兩個標準,即財政赤字不能超過GDP的3%,公共債務不能超過GDP的60%。2001年,希臘加入歐元區時這兩項指標都是不達標的。這時,希臘政府便求助于美國著名的投資銀行――高盛集團。高盛設計出了一套“貨幣掉期交易”的方式,為希臘政府掩蓋了一筆公共債務,使財政赤字從賬面上看僅為GDP的1.5%,從而使希臘從賬面上符合了《穩定與增長公約》的要求。其實,當時希臘真正的赤字占GDP的比例是5.2%,遠遠超過了3%的要求。到2009年,這筆貨幣掉期交易到期,希臘的債務問題便暴露出來。
2009年10月20日,希臘政府突然宣布,其2009年的財政赤字占GDP的12.7%,公共債務占GDP的比例為113%。遠遠超過了《穩定與增長公約》中規定的3%和60%的上限。
鑒于希臘財政狀況顯著惡化,2009年12月8日,惠譽公司便將希臘的主權信用評級由“A-”降到“BBB+”。2009年12月16日,標準・普爾公司將希臘的長期主權信用評級下調一檔,從“A-”降到“BBB+”。標準・普爾同時強調說,如果希臘政府在短期內無法改變自己的財政狀況,有可能進一步降低希臘的主權信用評級。另一家信用評級機構穆迪公司也將希臘列入觀察員名單。希臘債務危機正式爆發。
采用這種瞞天過海的方式加入歐元區的并不是希臘一家,有一批國家在加入歐元區時都借用這一方法,使得本國的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在賬面上符合了《穩定與增長公約》的要求,這些國家還有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希臘主權債務危機爆發后,迅速傳染到了歐元區的其他國家。葡萄牙、意大利、希臘、西班牙(PIIGS,“歐豬”五國,五個國家英文名稱的第一個字母)也相繼陷入危機中。2009年11月9日,葡萄牙政府表示,2009年的財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從原來的5.9%上升到了8%,也遠遠地超過了3%的上限,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2010年1月11日,穆迪公司警告葡萄牙政府,若不采取措施控制財政赤字,將降低該國的債信評級。緊接著,意大利、愛爾蘭和西班牙等“歐豬”國家都暴露出了各自的財政問題。西班牙同希臘一起被下調了主權信用評級,愛爾蘭的財政赤字也從7.2%擴大到10%以上。2009年,意大利的GDP萎縮了5%,公共債務占GDP的比例高達115.8%,財政赤字占GDP的比例高達5.3%。這樣,意大利也陷入危機的泥潭中。從2010年春天開始,主權債務危機在整個歐洲全面升級。
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原因
(一)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是美國金融危機沖擊的結果
發生于2008年的美國金融危機,給歐洲各國的經濟帶來了嚴重的沖擊。如希臘的經濟主要依靠旅游業、造船業、文化業和農業,其中旅游業的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例在20%以上。金融危機使希臘的經濟遭受到了沉重的打擊,旅游業的收入急劇下降,2009年希臘的旅游收入比2008年銳減12億歐元。西班牙的支柱產業是房地產業和旅游業,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后,西班牙的房地產價格大幅度下跌,房地產的空置率居高不下,房地產行業損失慘重。西班牙的另一支柱產業旅游業,因前幾年旅游資源過度開發,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迅速蕭條。愛爾蘭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愛爾蘭的農業收入急劇下降。愛爾蘭的經濟在保持了25年的長期增長之后,于2008年進入衰退,當年的四個季度均為負增長,其中第四季度同比下降了8%,愛爾蘭成為歐元區最早衰退的國家。2008年,愛爾蘭全年的實際GDP下降了3%。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意大利的經濟從2008年第四季度便陷入嚴重的衰退之中,2009年意大利的國內生產總值呈大幅度下降的狀態,下降幅度高達5.3%,是近30多年來的最大降幅。其中沖擊最大的是實體經濟部門,特別是出口比重較大的工業部門。意大利的所有工業生產部門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葡萄牙的經濟從2008年第四季度即陷入衰退之中,2009年葡萄牙的國內生產總值下降了4.2%。在所有的行業中,建筑業受到危機的沖擊最大,2008年第四季度收縮了10.5%;其次是工業,2009年同比下降了5.9%;農業、漁業和林業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金融危機的沖擊。
為了應對危機,歐洲各國都采取的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大力增加財政開支,以促進歐元區就業增加和經濟增長。金融危機發生后,希臘政府發行了大量的國債,僅2009年的財政赤字就是2008年的3倍之多,增加了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2009年,葡萄牙、愛爾蘭、意大利、西班牙的財政赤字都超過了《穩定與增長公約》中規定的3%的上限。財政赤字最嚴重的是希臘,其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是12.7%;其次是愛爾蘭,為12.5%;西班牙為11.2%;葡萄占8%;意大利為5.3%;都超過了3%的上限。公共債務最嚴重的是意大利,其公共債務占GDP的比例為115%;其次是希臘,占113%;葡萄牙占77%;愛爾蘭占66%;西班牙占54%。除了西班牙外都超過了《穩定與增長公約》中規定的60%的上限。《穩定與增長公約》在美國金融危機后形同虛設,對成員國的財政開支沒有任何的約束和懲罰作用。
(二)內部經濟失衡是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內部原因
歐元區成員國之間的經濟結構存在著很大的差別,盡管都是歐元區國家,但是各國的預算狀況千差萬別。各國經濟發展所處的不同階段也使財政政策難以有效協調,但是為了建立更龐大的組織,擁有16個成員國的歐元區極力拉攏那些經濟狀況不符合條件的國家。加入歐元區后,各國自身的優勢和劣勢就明顯地表現出來。德國是歐元區幾個大國中唯一競爭力上升的國家,與之相比,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以及希臘和葡萄牙卻出現了競爭力大幅度下降和貿易赤字嚴重惡化的現象。如希臘長期以來預算超支,公務員隊伍龐大,公務員的消費占了GDP的一半,私人部門赤字過大,逃稅嚴重,金融危機造成政府收入下降使得情況更加嚴重;葡萄牙的經濟增長在本世紀前10年迅速回落,其人均GDP只有歐盟平均水平的2/3;愛爾蘭經濟在過去的兩年里陷入衰退,其房地產泡沫破滅嚴重地影響了政府稅收和民眾的消費能力;意大利經濟近年來發展緩慢,并且為高失業率和高稅收所困擾;西班牙的經濟在高于歐盟平均值之上增長10多年之后陷入了嚴重的衰退之中,失業率在2009年達到18%。強勢國和弱勢國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以往在維護歐元與歐洲一體化的更高訴求下,經過歐洲政治精英們的努力,使矛盾得以調和,但是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這些矛盾就凸顯出來,外圍國與核心國之間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存在著明顯的不適應,歐洲中央銀行無法滿足成員國不同的貨幣政策偏好。外圍國無法利用貨幣貶值的手段來形成對外盈余,也無法維持當前的財政赤字,使其陷入一種結構性的衰退,并且還面臨著債務膨脹、外圍國與核心國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的矛盾。
(三)“歐豬五國”經濟發展落后是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根本原因
長期以來,“歐豬五國”的經濟發展緩慢,失業率和財政赤字居高不下。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歐豬五國”的財政赤字、銀行系統的壞賬率以及失業率急劇攀升。特別是希臘,其公共事業占GDP的比重高達40%,而希臘的人均GDP卻只有歐盟發達國家的2/3左右。2004年,希臘舉辦雅典奧運會,留下了91億美元的財政缺口,加重了政府的債務負擔。金融危機爆發后,政府收入急劇下降,財政狀況每況愈下。葡萄牙的經濟增長在20世紀90年代曾高于歐盟的平均水平。但是,2006年以來,落后的教育系統制約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葡萄牙的經濟發展逐年下降。愛爾蘭政府在20世紀中期大力發展醫藥化工、信息通訊技術和金融業等高新技術行業,并且重視用服務外包來吸引外資,帶動了經濟在1995年到2007年持續增長,愛爾蘭也因此贏得了“凱爾特之虎“的美譽。但是,由于本國房地產行業的過度擴張,隨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到來,愛爾蘭的房地產業受到了沉重的打擊,房地產價格平均下降了50%,導致許多愛爾蘭民眾無力償還銀行的貸款,而銀行也無法收回向房地產商借出的資金,整個社會資金鏈條斷裂,政府不得不出面擔保所有銀行的儲蓄并向銀行注資,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負擔,加劇了政府的財政危機。意大利近些年來經濟發展緩慢,并且長年被高失業率和高稅收所困擾。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意大利國內生產下降,政府財政收入下降,政府公共支出上升,最終造成意大利的債務規模不斷擴大。雖然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西班牙的中央銀行操作謹慎,西班牙的銀行系統受到的沖擊較小,但西班牙的失業率在金融危機后節節攀升,財政赤字也遠遠高于《穩定與增長公約》中規定的上限。
(四)高福利的社會保障制度和人口老齡化使政府財政不堪重負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歐洲各國紛紛建立了以高福利為特色的社會收入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從工資水平上看,歐洲各國是高工資,就連希臘這樣的歐洲貧窮國家,社會工資水平也一直在高速增長,盡管GDP的增速一直徘徊在1%~2%之間,但實際工資增長一直高于5%,在2008年達到8%――高于歐盟國家4個百分點。基于政黨和工會組織的壓力,希臘政府多年來過量地增加公共支出,過度提高工資水平,使政府財政不堪重負。同時,高工資政策又造成了工資增長速度快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速度,削弱了希臘經濟的競爭力。僅希臘政府雇傭的公務員就占勞動人口的10%,如果算上養老管理機構等公共部門的從業人員,這一比例還要高。政府機構和其他公共部門人員臃腫,行政費用攀升,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卻并未提高。龐大的公務員隊伍給政府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從社會福利方面看,歐洲各國建立了包括兒童津貼、病假補助、醫療、教育、住房、養老保險、殯葬服務等包羅萬象的社會福利制度。但是在老齡化、全球化的沖擊下,社會保障體系負擔沉重。如希臘的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高達18.6%,是歐元區人口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但希臘人至今仍享受著最昂貴的養老待遇,退休工人的退休金是退休前的96%,養老金支出占GDP的15.9%,這在歐元區是最高的。一方面,人口老齡化使勞動人口減少,生產產出降低;另一方面,為維護老年人的權益,社會福利支出不斷增加。希臘和其他歐洲國家一樣,國家財政難以支撐目前的養老體系。
巨額的失業補助是拖累歐洲國家的另一個沉重的財政負擔。如希臘的失業率常年在10%左右,這在歐洲國家并不算最高的。希臘15~24歲的年輕人中,失業率超過了1/3,超出了歐元區的平均水平。失業者應得到社會救濟,但是巨額的失業救濟支出對國家財政來說是個沉重的負擔。失業人口多,也限制了政府稅收的增加,希臘的總稅收一直維持在GDP的40%左右,多年來沒有提高。就稅收而言,希臘政府對大量的偷稅漏稅控制不嚴。據統計,希臘的灰色經濟占GDP的30%左右。每年的稅收損失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由于過度地提高工資,維持較高的社會福利水平,國家財政不堪重負。
長期富裕的生活環境養成的高消費習慣無法自動調整,政府采取的任何削減赤字,降低工資和社會福利水平的措施都會引起民眾的強烈反對。2008年底希臘爆發的全國性騷亂,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希臘政府試圖實行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在歐洲,工會勢力強大,在企業決策中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并且各政黨為了贏得選民,通常會公開承諾,不斷提高社會福利水平。政黨之間的斗爭,造成了歐洲的社會福利居高不下,政府的財政負擔日益沉重。
經濟發展速度遠遠低于社會福利水平的增長速度,高福利政策只好依靠巨額的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來維持。同時,過高的福利水平還消磨了企業和工人的進取精神,助長了官僚主義和懶惰情緒,降低了勞動生產率,也降低歐洲經濟的競爭能力。在經濟上行時,高福利和高赤字還可以維持。一旦經濟進入下行期,這種以債養債的模式便會使主權債務危機的風險逐步升級,最終演變成主權債務危機。
(五)統一貨幣政策和分散的財政政策之間的矛盾
分散的財政政策和統一的貨幣政策之間的矛盾是歐元區國家的制度性缺陷。在歐元區內部,貨幣政策由歐洲中央銀行統一掌握,而財政政策卻由歐元區成員國分散運用。單一的貨幣政策有著降低貿易成本,增加貿易便利性并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優勢。但是,這種統一的貨幣政策和分散的財政政策之間的失衡,導致了歐元區國家喪失了利用貨幣政策來調控經濟的手段。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一個主權國家最基本、最核心的宏觀經濟調控手段,二者松緊搭配才能有效地調節經濟。統一的貨幣政策無法充分照顧歐元區成員國的經濟差別,在歐元區,無論是窮國還是富國,也無論財政狀況如何和進出口形勢如何,都實行“一刀切”的貨幣政策,特別是秉承德國的“無通貨膨脹”的單一的貨幣政策,崇尚無通貨膨脹的經濟增長模式。在統一的貨幣政策下,歐元區國家無法通過貨幣貶值和降低利率等手段來刺激國內經濟增長,也不能通過通貨膨脹的方式來緩解債務壓力。而且,在統一的貨幣政策下,希臘等國享受到了近10年的低廉的借貸成本,維持著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但同時也掩蓋了其勞動生產率低下和勞動成本高的結構性問題。
當金融危機襲來時,各國只能依靠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來刺激經濟增長。而且在這制度安排下,歐元區各成員國也有擴大財政赤字的動力。因為成員國財政赤字的增加可以刺激本國的經濟增長,增加就業,同時又可以把通貨膨脹的責任歸昝于歐洲中央銀行。各國政府巨大的財政刺激計劃和投資計劃,造成歐元區各成員國財政赤字急劇攀升。加之這些國家的債券也成為國際市場上投機的對象,結果造成了希臘、愛爾蘭、西班牙等國的物價和工資水平迅速上漲,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不斷擴大,已完全脫離了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國家償還能力,以至于投資者對歐元區國家的政府債券的信心降到了冰點。結果,美國的金融危機,在歐洲就演變成了財政危機。
(六)國際投機分子們的惡意炒作加劇了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進程
2001年,高盛集團為希臘設計“貨幣掉期交易”合約時,就深知希臘通過這種方式進入歐元區,其經濟必有遠慮,最終會出現支付能力不足的問題。高盛為了防止自己的投資打水漂,便向德國一家銀行購買了為期20年的10億歐元的“信用違約互換”(CDS)保險,以便在希臘債務出現支付能力問題時,由承保方補足虧空。CDS本來是對一個主權國家的債務可能存在的支付問題而創立的一種保險。即當一個主權國家被懷疑會出現支付能力問題時,持有該國國債便可購買“信用違約互換”保險,由承保方支付虧空部分。當希臘的國家支付能力被懷疑時,高盛和一些對沖基金便在市場上大肆炒作有關希臘債務的CDS,導致CDS的價格飆升,希臘的融資成本急劇上漲,危機被放大并蔓延到整個歐元區。
在這次危機中,國際評級機構也扮演了火上澆油的角色。2009年12月,惠譽、標準・普爾和穆迪三在評級公司相繼下調希臘的主權信用評級,開啟了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大門。2010年4月27日,標準・普爾將希臘的主權信用降為“垃圾級”,同時降低葡萄牙的主權信用評級,4月28日調低了西班牙的主權信用評級,推動了危機的擴大和升級。2010年5月5日,穆迪表示可能再次下調葡萄牙的主權債務評級,標準・普爾、穆迪同時宣布“希臘的救助計劃只不過是拖延時間”的言論,導致市場擔憂加劇。2010年5月6日,穆迪發布最新評估報告,認為希臘的債務危機有可能擴大到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和愛爾蘭。這在全球金融市場引起了恐慌,希臘主權債務危機演變成了歐洲主權債務危機。
三、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影響
(一)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嚴重地影響了歐元區的穩定和歐元的地位
歐元自啟動以來,憑借著歐元區雄厚的經濟實力,已迅速成長為僅次于美元的世界第二大貨幣,美國金融危機也為歐元提升國際地位提供了機遇。但是,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爆發使歐元區面臨著自歐元啟動11年以來最最嚴峻的挑戰,危機暴露了歐元體制的先天缺陷,嚴重地沖擊了歐元區的穩定性。希臘主權危機爆發后,歐元區始終被恐慌的情緒所籠罩,股市匯市暴跌。同時,危機導致市場紛紛看空歐元,導致歐元對美元的匯率迅速下跌,從2009年11月底的1歐元兌換1.51美元一直下跌到2010年3月19日的1歐元兌換1.35美元的心理關口,短短三個月內,歐元對美元就下跌了10%。2010年2月,葡萄政府稱,可能削弱縮減赤字的努力以及西班牙披露未來三年的財政赤字可能高于預期的水平,導致市場大量拋售歐元,引發歐洲股市暴跌,市場一片恐慌。到2010年4月27日,歐元對美元的匯率下跌到了一年來最低點,比2009年12月下跌了12.8%。歐元已被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推到了自成立以來最困難的時期。
(二)歐洲主權信用危機拖累了世界經濟復蘇
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深刻地影響了全球的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造成了全球金融市場信貸萎縮,實體經濟大幅度衰退。為了盡快走出經濟衰退的怪圈,各國都采取了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補充整個市場的流動性。但是,在財政刺激的過程中,2009年又爆發了以“歐豬五國”為代表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為了應對這場主權債務危機,歐洲各國又不得不采取一等系列苛刻的改革計劃。如希臘政府為了應對債務危機,不得不通過提高稅收、增加燃油稅、對奢侈品征收特別稅、削減公務員的工資等措施,使本國的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符合《穩定與增長公約》的要求。但是,這些措施一方面引起了民眾的大規模抗議和罷工;另一方面又扼殺了財政刺激計劃給經濟帶來的生機。
歐洲各國為應付債務危機所采取的各種緊縮性政策,還嚴重地抑制了消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果國內消費難以有效復蘇,投資和內需就會受到制約,經濟復蘇就會受到影響。反過來,如果經濟增長不能恢復到合理水平,就業狀況就難以好轉,居民收入增長緩慢,國內消費必然疲軟。這樣,就會使經濟在衰退中持續地徘徊。
(三)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將加劇全球性的通貨膨脹
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大部分國家的政府為救助金融業和刺激實體經濟而大量舉債,財政狀況嚴重惡化。債務國政府為了應付債務償付能力不足的問題,要么通過財政平衡,要么通過債務貨幣化來削減債務負擔。在私人資產負債表尚未完全改善和經濟復蘇的動力依然來源于政府支出的情況下,減少赤字或增加盈余來應對主權債務,只會阻礙經濟復蘇的步伐。如果債務國通過債務貨幣化來應對主權債務危機,那么主權債務危機將演變為通貨膨脹。尤其是美聯儲為美國政府赤字融資所釋放的過量的美元,將使全球基礎貨幣量暴增,資產價格泡沫和通貨膨脹危機不斷。主權債務貨幣化能力的稟賦差異造成了各主權債務危機國應對違約風險的方式不同,但其付出的代價是在經濟低迷和通貨膨脹之間作出選擇。并且,由于融資成本提高和銀行的惜貸,當大多數國家無法通過發新債或加稅等手段償還舊債時,政府可能指令中央銀行開機印鈔,從而將一場債務危機轉化成通貨膨脹危機。
(四)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對我國直接影響不大,但潛在影響不可忽視
從經濟層面上看,由于我國的貿易伙伴主要是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以及東南亞的一些國家,與希臘、西班牙、葡萄牙、愛爾蘭等國的貿易量都很少,并且在這些國家的投資額也很小,這些國家在我國的投資也很小,所以這次歐洲主權危機對我國經濟的直接影響不大。但是,潛在影響不可忽視。2007年以來,歐盟已取代美國成為我國最大的出口市場,中國經濟增長的很大一部分希望寄托在出口的恢復上。歐洲主權信用危機使歐元區經濟增長前景暗淡,如果危機持續惡化,實體經濟受到沖擊,作為歐元區的凈出口國,中國無疑會首先成為歐元區國家貿易保護主義的打擊對象。
總之,這次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主要發生在歐元區一些小而窮的國家,它們的市場規模有限,不具有全局性的影響,不會帶動全球經濟“二次探底”,也不會摧毀歐元區和歐元體系。并且,西班牙、希臘、意大利、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作為歐元區的成員國,歐盟不會坐視不管,任其退出歐元區,讓歐元區解體,必然采取相應的救助措施,幫助這些國家渡過難關。2010年5月10日,歐盟27國財長決定,聯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設立一項總額達7500億歐元救助計劃,幫助可能陷入債務危機的成員國,阻止希臘債務危機蔓延。其中440億歐元由歐元區以擔保的形式提供,另外600億歐元由歐盟委員會從金融市場上籌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則提供2500億歐元,從而使希臘的債務危機得到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