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一體化”(Economic Intergration)一詞的英文原意,是指經濟結成一個整體的意思①。經濟一體化的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美國經濟學家雅各布・維納的《關稅同盟問題》一書,為經濟一體化理論奠定了基礎②。
重慶市渝北區是全市唯一的水陸空立體交通樞紐集成區,是國家發展戰略重慶兩江新區、全國第一個內陸保稅港區的所在地。鄒衛星等認為“現階段,實施區域一體化的發展戰略已成為國家和地區發展的必由之路”③。北京師范大學吳殿廷教授也認為,“經濟地域運動具有不平衡、非線性的顯著特點,偶然、較小的擾動將導致巨大的變化”④。渝北如何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戰略中,加快對外開放步伐,成為重慶率先發展的領頭羊、開放經濟的排頭兵、都市經濟的示范區,走出一條具有鮮明內陸城市發展特色的渝北發展模式,筆者認為,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渝北現實區情分析
渝北地處重慶北大門,是兩江新區核心區、重慶主城新中心,全區幅員面積1452平方公里,轄12個鎮、14個街道,2010年末戶籍人口135萬(其中城區人口約100萬),擁有全國優秀旅游城區、國家環保模范城區、全國文明城區等20多項國家級殊榮;渝北區位優越,江北國際機場、龍頭寺火車站、寸灘集裝箱碼頭,以及渝懷、渝利等干線鐵路和渝長、渝鄰等6條高速公路構成了外引內聯、無縫銜接的立體交通樞紐。2010年區域經濟總量躍升全市40個區縣第一,全區生產總值達到574億元,是2006年的3倍,年均增長18.4%;規模工業總產值完成1218億元,是2006年的5倍,年均增長41.8%,在全市率先建成千億工業大區;社會零售總額完成230億元,是2006年的4倍,年均增長37.2%,增速連年保持主城九區第一;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66億元,四年累計完成1500多億元、是上屆五年的3倍,連續10年保持全市第一;地方財政收入(不含北部新區)達到45.6億元,是2006年的5倍,年均增長44%,全市第二。
二、渝北發展戰略研究
眼界決定境界,思路決定出路,定位決定地位。柳曉冰指出:“在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貿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要加快發展,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取更大的利益,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只有選擇開放,向世界各個地區、各個國家開放。”⑤面對經濟全球化浪潮和激烈的發展競爭,要以世界眼光、全球視野、開放思維、超常膽略來謀劃渝北發展路徑和總體思路,實現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在經濟體制轉型、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外資大規模進入等因素帶動下,區域經濟合作發展需要從理論和實踐雙重視角作出分析和論證。”(鮑豐彬)⑥
1.定位:國際化空港新區。胡錦濤總書記“3.14”總體部署強調,要將重慶建設成為國際化大都市,力爭30年后與京、津、滬比肩而行。目標定位已經給渝北長遠發展提出了要求。渝北是西南最大的國際航空港所在地,是重慶唯一的水陸空立體交通樞紐集成區,是重慶市正在設立的內陸第一家保稅港區的所在地,是規劃中的外國領事區所在地。因此,從未來20~30年發展定位,渝北發展戰略目標將確定為國際化空港新區。
2.步驟:“三步法”臺階式發展。第一步,到2015年,建成重慶對外開放第一門戶;第二步,到2020年,建成西部第一強區;第三步,到2030年,重慶江北國際機場建成四條跑道,年進出港達到7000萬人次規模,渝北成為中國內陸國際化空港新區。
3.路徑:“六招式”經濟發展引領。
招式之一,把渝北打造成為外商進軍中國西部的“橋頭堡”。大力引進世界知名品牌企業、世界500強、國內500強和外省市的優勢企業,在渝北設立全國性總部和地區性總部,大力發展總部經濟。
招式之二,把渝北打造成為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排頭兵”。要充分利用重慶至北海西南大通道,強化重慶與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經貿合作,把重慶和渝北的優勢企業、優質產品和要素資源輻射到東盟這個世界第三大自由貿易區,從而拉動重慶、渝北的外向型經濟迅速崛起。
招式之三,以重慶內陸保稅港區建設為契機,把渝北打造成為西部內陸“自由港”。吸引西部省區和重慶的加工貿易、外貿出口企業到渝北集聚發展,彌補渝北出口導向型產業的短板。
招式之四,在渝北開發園區規劃建設航空物流園和綜合物流園,培育物流大企業、打造物流大市場、建設西部綜合物流“大樞紐”。
招式之五,“金融是經濟發展的核心”(糜德萍)⑦。要大力引進銀行、保險、證券、期貨等金融企業入駐,使渝北成為西南地區資本要素富集區,成為西部地區“金融副中心”。
招式之六,“在一定區域內,建設具有集聚和輻射帶動功能的中心城市,已成為促進城市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王娟)⑧以舊城改造和新區開發為切入點,大幅提升城市建設的檔次、做靚城市形象;以深圳、香港和新加坡城市建設為標桿,打造數字化、園林化、國際化新城區。
三、渝北經濟架構對策
吳殿廷教授認為:影響區域經濟發展最直接、最關鍵的因素是人力資源和生產資金,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途徑是區域生產布局、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重大項目建設以及資源開發⑨。赫希曼認為:經濟發展的障礙是由于不發達地區的企業家素質和政府決策能力低下所致⑩。基于以上理論的指導,筆者結合渝北區域經濟發展的現實狀況,提出如下對策:
1.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創新發展加快轉型。渝北要在發展浪潮中領先,必須在發展思維上實現突破,要克服自滿思想,增強憂患意識。楊柳婧指出:“創新……使競爭力得到快速發展”。{11}渝北以園區為載體的大規模開發建設已經搞了10年,發展速度很快,但與“3.14”總體部署和重慶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宏偉目標比,更要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要拓寬視野,站在渝北看重慶看西南、看全國看世界;以世界眼光、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戰略思維來考量,創新發展,始終保持思想領先、思維超前,加快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始終保持發展的領先態勢。
2.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打造高效服務政府。南昌大學孟倩提出:“實現一體化,重點在于構筑一個政府主導的制度創新體系,轉變政府職能,建立健全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和市場體系。”{12}華東師范大學劉焱認為“建立有效的區域一體化組織,改革行政管理體制”。{13}筆者認為,渝北應當一是將現有分散配置在發改委、經委、外經委、商委的項目審批備案、項目編制儲備、項目招商引資等職能整合起來,強化統籌協調功能。二是著力構建職能清晰、權責分明、運轉協調、靈活高效的園區開發建設和招商引資管理架構。三是進一步強化行政大廳“一站式”審批服務職能,最大限度地縮短審批時限,精減審批程序,營造全國一流的投資環境,吸引國內外客商投資渝北。四是在全國乃至海外引進人才,實行全員競爭上崗、優勝劣汰、動態考核。
3.完善城市建設規劃,優化產業總體布局。按照國際化空港新區的目標定位,在城市建設規劃上聘請國家乃至世界級規劃大師進行修訂完善,形成發展主題鮮明、彰顯渝北特色、分區功能清晰、產業集聚突出、規劃布局合理的新區規劃。兩路、龍溪片區形成以現代金融、總部經濟、電子商務、軟件開發等為主的高端服務產業集中發展區域;兩路工業園區、現代農業園區形成以倉儲運輸、物流配送、航空貨運及配套服務、水陸空聯運服務為主的現代物流園區;空港工業園區形成先進制造業、光電產業、IT產業、生物制藥、創意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園。
4.探底微觀運行機制,實現質量效益嬗變。一是按照市場機制要求轉換園區管理體制,從行政管理向事業服務轉變,成為市場競爭主體。二是將市場優勝劣汰機制、資源要素有效配置機制和企業追逐利益最大化機制引入園區開發建設領域,實現園區開發效益的最大化。三是清理各大園區的土地、項目、資金、資產和負債、損益,盤活開發園區的存量資產,爭取空港新區投資公司掛牌上市到股票市場直接融資,實現園區資本加速擴張和經濟跨越式發展,防止出現“區域協調不暢而阻礙區域經濟發展的‘行政區經濟’現象”(陳新){14}。
5.實施對外開放戰略,構建開放發展體系。首都師范大學高凱山認為:“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中兩個最明顯的特征和趨勢”。{15}面向世界500強,切實加大對外招商引資的力度。引進一批上億元、十億元、百億元級的大型骨干工業項目。要主動研究世界500強和國際產業梯度轉移的特點和規律,重點引進世界知名電子、汽車業巨頭和我國臺灣長榮、臺塑、香港長江實業等巨型企業入駐渝北,在開發新區設立“歐美工業園”、“日韓工業園”、“新加坡工業園”、“海歸創業園”、“浙商、粵商工業園”,把渝北打造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外向型出口產業基地。
6.致力發展總部經濟,構筑全球經濟亮點。渝北要依托國際空港搶抓先機,充分發揮區位優勢,重點吸引跨國公司和國內大企業大集團設立全國性總部或地區性總部,努力引進國內各省市的大企業集團到渝北設立地區性總部。在發展總部經濟中應實行“成本最小化、成本合理分攤、利益合理共享原則”(周立群)。渝北要敢與于重慶解放碑、江北咀、彈子石中央商務區競爭。推出辦公用房購置財政補貼、個人所得稅地方留成返還等激勵性政策,吸引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采購中心、結算中心等功能性項目落戶渝北,使渝北成為在經濟一體化全球發展戰略中的一顆耀眼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