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會計準則的執行,將對保險公司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市場研究中心副主任管貽升表示,“新會計準則中不僅對原保險合同、再保險合同等作出了明確的規定,還將影響到保險公司的投資等方面的核算。”
10月8日,保監會正式下發通知,要求全行業從2007年1月1日起同時執行新會計準則。總體實施方案為“同時切換,分步到位”。即全行業統一從2007年1月1日起實現“會計報表 層面的切換”,2008年1月1日之前實現“管理流程層面的切換”和“會計賬目層面的切換”。
投資收益波動增加
據業內人士分析:“新會計準則對保費收入并不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對準備金會有一定影響,不過都沒有實質的差異,但在投資方面,會引起較大的變化。”
在新會計準則下,隨著證券市場的起伏,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和當期利潤的波動也會增大。新準則中,“投資”不再按照持有期限劃分,而是按照持有意圖劃分,分別分類為長期股權投資、交易性投資、可供出售投資和持有到期投資。對于有重大影響、共同控制、控制的長期股權投資以及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股權投資,適用《企業會計準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不同于原來的成本與市價孰低的計算方法,新準則以公允價值計價,能夠體現保險資金投資的浮盈,更準確地反映投資收益。而在舊準則下,如果投資的產品不出售,其盈利是不能反映在投資收益中的。
統一標準 行業備戰
保險的分類統計一直缺乏統一的衡量標準,新會計準則正好為此樹立了一個標尺。
新的會計準則是由財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頒布的,共計39項,要求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圍內施行,對其他企業鼓勵執行。而保監會在通知中要求全行業同時、統一執行,便于數據統計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首先在行業內部,各家公司依據不同的規定對保費收入、承保、償付能力等進行計算,其實是無法進行準確的橫向比較的,各公司加總的數據也無法充分反映行業實際狀況,這對于投資者的決策以及監管者的調控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對于公司而言,不同的核算、決算方法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從經營角度上講,也無法準確衡量公司業績。
尤其是對于在香港上市的中國人壽、平安、人保來說,上市公司披露的中報依照的是香港的會計準則,與國際標準非常接近,而國內公司目前執行的主要是《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兩者有一定差距。不過,在明年年初采用新的會計準則后,兩地的標準將基本一致,尤其是國壽、平安已相繼宣布要回歸A股,屆時兩地的統計數據也將更加具有可比性。
距離2007年1月1日僅剩不到三個月的時間,保險公司已經開始分秒必爭投入準備。“時間很緊張”是普遍的反映。除了報表的調整外,系統的更改、測試,流程的重新調試也是十分迫切的問題。
業內人士還表示,新的會計準則將會使保險核算更加科學、反映更加精確,但還要待相關的指南出臺后,一些更為具體的問題才能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