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指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同時要求“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這就為陜西省“十二五”時期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斷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以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指明了方向。
一、產業結構變動與工業化發展階段關系理論的現實借鑒
產業結構反映一個國家產業之間的比例關系和變化趨勢,它是隨著經濟發展而改變的。美國經濟學家西蒙・庫茲涅茨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工業化演進階段可通過產業結構的變動過程表現出來。在工業化起點,一產比重較高,二產比重較低。隨著工業化的推進,一產比重持續下降,二產和三產比重相應提高,且二產比重上升幅度大于三產。當一產比重降低到20%以下時,二產比重上升到高于三產,這時候工業化進入了中期階段;當一產比重再降低到10%左右時,二產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工業化進入后期階段,此后二產的比重轉為相對穩定或有所下降,三產比重居于主體地位,呈三、二、一產業結構。
錢納里運用投入產出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產業結構轉變與經濟增長之間的一般關系以及結構轉變和工業化各個階段的基本特征(見表1)。
配第―克拉克定理指出:隨著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力首先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當人均收入水平進一步提高時,勞動力便由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該定理表明工業化過程中產業結構可以調整生產要素從生產率低的部門向生產率高的部門轉移,進而促進經濟增長。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目前陜西已跨入萬億元省份的行列,2010年全省生產總值10021.53億元,位居全國17位,人均生產總值突破4000美元,產業結構有了進一步優化調整,已經形成“二、三、一”的產業結構,產業結構由2000年的14.3∶43.4∶42.3調整到2010年的9.9∶53.9∶36.2。近年來,陜西第一產業比重逐年降低,第二產業比重增長較快,第三產業比重較穩定但略有下降。同時,陜西三產就業人口比重也由2000年的55.7∶16.5∶27.8變為2009年的41.8∶23.5∶34.6,勞動力由一產逐漸向二、三產業流動。按照產業結構變動與工業化發展階段關系的一般理論,目前陜西總體上已處于工業化中期向后半期發展階段,而且在未來一段時期內陜西重工業化的產業結構難以扭轉。加之第二產業的就業彈性低,吸納非農就業的能力不強,不利于農業剩余勞動力向外轉移,導致農業生產率下降,農業的機械化、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難以形成,阻礙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不僅如此,近年來,陜西第三產業比重始終徘徊在36%~39%之間,且略有下降。不但對農業和制造業支撐不夠,也與目前陜西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很不匹配。據相關資料顯示,2003年世界中低收入國家的第三產業比重平均為47.7%,然而2010年當陜西人均生產總值已突破4000美元時,第三產業比重僅占36.2%,與其相差11.5個百分點。與目前中上等收入國家61%的平均水平,更是相差24.8個百分點。綜上所述,在未來一段時期內陜西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和方向是加強第一產業,優化第二產業,做大第三產業。
二、陜西產業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
筆者認為,目前,陜西產業結構方面的主要問題不是各層次產業之間比例的高低,而是產業的發展方式粗放和發展質量低,主要包括:農業生產效率低,重化工業粗放,制造業處于低端,服務業發展滯后。
(一)農業生產效率低
陜西是一個農業人口占7成的農業大省,農業基礎薄弱,產業化程度低,對經濟增長的拉動率和貢獻率不足,導致農業生產效率低下。從人均耕地面積看,2000年為0.09公頃,2005年為0.07公頃,2008年為0.08公頃,2009年為0.08公頃。尤其是2010年,陜西糧食播種面積為4740萬畝,比1978年減少30%;比2000年減少17.3%。其中,作為糧食主產區的關中和陜南糧食可使用耕地面積僅占全省耕地的36.3%,耕地后備資源非常有限。從農業產業化程度看,目前全省大部分地區還停留在小農經濟模式,大多數農戶的生產還處于“單兵獨將”的游離狀態,“公司+基地+農戶”的現代農業產業化模式還處于起步階段,缺乏集約化生產,產業化分工與協作不規范,導致農業抗風險能力薄弱。從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看,陜西省農業灌溉條件較差,現有水利設施多半年久失修。目前,陜西省灌溉面積數量不到耕地面積的1/3,旱澇保收穩產高產農田僅占耕地面積的1/5。陜南、陜北等地,老式窄幅梯田和中低產田面積占到基本農田的2/3以上,嚴重影響農業正常生產。從歷年來一產貢獻率和拉動率看,陜西一產貢獻率2000年為5.9%,2005年為6.5%,2008年為4.4%,到2009年下降到3.1%。一產拉動率2000年為0.6%,2005年為0.9%,2008年為0.7%,到2009年下降到0.4%,陜西農業拉動經濟增長的能力在明顯下降。
(二)重化工業粗放
作為老工業基地,長期以來,陜西經濟的發展主要是由工業,特別是能源重化工產業帶動,能源工業幾乎占GDP一半。由于能源使用效率普遍偏低,加之多數高耗能產業的技術手段落后,導致對資源的高消耗、高污染。根據國家統計局、發改委、能源辦聯合下發的全國單位GDP能耗指標公報顯示:2009年陜西單位GDP能耗為1.172噸標準煤/萬元,比全國平均水平1.077噸標準煤/萬元,高9.5%。截至2010年,陜西全省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污強度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0%,9個地表水國控斷面中有4個為劣V類水質。區域細顆粒污染、光化學煙霧污染、陰晦天氣污染等復合型大氣污染問題愈加突出。其中,關中地區環境納污能力和資源供給能力雙超載,屬超負荷發展。陜北地區環境納污能力、生態資源、水資源呈超載狀況,特別是煤炭資源開采歷史累積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明顯加劇。陜南地區雖然環境承載力較強,但區域敏感,發展空間受到諸多限制,礦產資源開采造成的區域污染、重金屬污染和生態破壞日趨加重。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加快推進,陜西省環境與經濟發展矛盾將不斷凸顯。
(三)“陜西制造”處于低端地位
裝備制造業作為陜西的優勢產業之一涉及到航空、輸變電設備、汽車、機床工具、重型裝備、航天、工程機械等多個產業集群。近幾年來,陜西堅持工業強省,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在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的帶動下,裝備制造業總量不斷擴大,“十一五”時期,陜西裝備制造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速為30%,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但是“大而不強”仍是陜西裝備制造業的主要特征。具體表現在:一是各行業發展不均衡。據陜西省統計局關于2005年―2010年上半年裝備制造業分行業產值比重顯示,截至2010年上半年,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產值在裝備制造業中占比已超過50%,而通用、專用設備制造業和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不但占比低,而且近幾年還在不同程度的萎縮。二是產業聚集效應還未充分顯現,部分行業集中程度減弱。2005至2009年,陜西裝備制造業總的集中度由55.9%提高到59.8%,總體呈現較高的集中程度。但分行業看,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和金屬制品業集中度相對下降。三是市場占有率普遍偏低,競爭力較弱。由于陜西裝備制造業中,行業企業多數缺乏核心關鍵技術,高新技術產品比重較小,在全國競爭力不強。2005年―2009年以來,除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增長較快外,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的市場占有率均不同程度下降。由于陜西制造業中多數行業都集中在加工組裝領域,處于產業分工的“微笑型曲線”中間,企業只能賺取很少的加工組裝費用,難以獲得高附加值和高利潤。
(四)服務業總體發展滯后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服務業占比下降。依據發達國家經驗,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時,第三產業在經濟結構中所占比重應該達到40%以上。而陜西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0的42.3%逐步下降到2010年的36.2%。究其原因,主要由于陜西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于工業。據統計,陜西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速為14.8%,比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低1.5個百分點。二是內部結構落后。在陜西服務業增加值中,傳統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超過60%,現代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緩慢。2008年,全省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為9.95%,比服務業增加值的增速低3%。同時,由于陜西服務業內部改革相對滯后,中小企業發展不充分,經營方式落后,產業集聚程度低。致使陜西服務業總體競爭力不強。目前僅處于全國第三梯隊。三是服務業與鄰近省份差距擴大。2005年陜西省服務業增加值總量在全國排位為第22位,比內蒙古落后3位,比天津落后4位。到2010年,陜西落后內蒙古4位,且服務業增加值與內蒙古差額由2005年的142億元增加到558.28億元;與天津差額由143億元擴大到492.23億元。
三、陜西產業結構調整的對策思路
(一)加快政府職能轉型
目前陜西經濟發展主要是政府主導型,市場化的程度還不高。為此,必須加快政府職能轉變,使政府由生產型政府向服務型轉變。應從政治體制、經濟體制、社會體制及其他體制方面清理和消除影響甚至阻礙產業結構調整的因素,加快干部考核制度、財稅體制、資源價格形成機制等方面的改革,鼓勵社會創新、支持企業技術進步、引導經濟增長依靠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實現。要進一步推進現代市場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和經濟結構調整的作用,實施政企、政事分離,逐步建立以民生為主要考核指標的政績評價機制,推動陜西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二)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一是通過嚴格保護和擴大基本農田面積,加大對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落實糧食生產扶持政策,加大農業補貼力度,提高糧食生產水平。二是憑借楊凌農業示范區和強大的科技力量的優勢,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流通業,構建具有標準化種植、養殖、深加工、冷鏈配送一條龍的現代農業體系。三是加快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積極推動農村資源合理流動,以不斷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四是加快對傳統農業的改造,要圍繞高產、優質、高效、安全、生態目標,在推進農業現代化過程中,大力發展高附加值農產品生產,不斷提高農產品加工特別是精深加工比重,促使陜西農業走高端化、高質化、品牌化、細分化之路。
(三)注重新興產業與傳統工業的協同發展
一方面加快對傳統產業升級和改造。必須盡快改變陜西制造業在“微笑型曲線”中的位置,向曲線的兩端發展,發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輻射帶動的產品。一是通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陜西裝備制造業,特別是電氣機械、專用設備和通用機械設備制造三大行業,提高各行業技術水平,實現“陜西制造”、“陜西配套”向“陜西創造”、“陜西服務”轉變。二是充分利用陜西核工業、航空、航天、電子、兵器、船舶等軍工優勢資源,通過“軍轉民”,發展軍民兩用技術,促進國防科技工業與地方經濟的共同繁榮。三是加快推進能源產業節能減排。通過關閉、兼并以及重組等方式,整合資源,淘汰落后產能。同時,利用先進的勘探、開發、加工技術對資源進行有效合理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和深加工率,降低對資源環境的破壞和污染,促進資源主導型產業優化升級。另一方面培育和壯大戰略新興產業。圍繞國家九大重點產業振興規劃,充分發揮教育和科技資源優勢,大力推進航空航天、太陽能光伏、物聯網、煤化工等新興支柱產業的發展,積極培養新能源汽車、大功率半導體激光器件、有機發光二極管等新興先導產業。為此,既要科學地制定產業規劃,有效地實施產業政策,建立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項目庫,加強項目前期工作力度,又要遵循“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技術進步為支撐”的原則,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充分利用陜西省科技資源優勢,提高企業創新能力。依托龍頭企業,實現重大技術領域和關鍵技術環節的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產品。同時,積極扶持中小型科技企業發展,支持和鼓勵其做大做強。努力使非公經濟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導力量。
(四)注重傳統服務業改造與現代服務業發展并重
由于在第三產業內部,不同行業的就業吸納彈性不同,其中,批發零售業和住宿餐飲業吸納勞動力就業比重依然較大,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次之,金融業和房地產業吸納勞動力的比重較低。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陜西房地產業吸納就業增長很快,比重翻了將近兩番;住宿餐飲業變動幅度居中,達到15%;其余行業變動幅度均小于1%,金融業的變動幅度為-35.06%。因此,一方面要加快改造傳統服務業。通過不斷深化服務業管理體制改革,運用現代技術和經營方式改造商貿、住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支持企業以連鎖方式進行改造,走規模化、標準化發展道路。通過用獎勵、補貼、稅收優惠等手段支持具備條件的企業做強做大,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達到國際先進技術裝備水平的連鎖、配送企業。積極完善社區服務業。建立健全服務規范和標準,重點發展社區便民服務、家政、保健、餐飲、教育等行業,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多樣化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以西安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為契機,重點發展現代物流業(主要是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等行業)、現代金融業、科技信息服務業、商務服務業、服務外包業等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文化教育、旅游會展、休閑娛樂等潛力大的服務業,按照集群化發展、園區化承載、大項目支撐的思路,依托大中城市和產業集群,引導資源要素合理集聚,形成二、三產業協同發展的新格局。另外,在國家政策允許的范圍內,繼續發揮房地產業經濟與就業的拉動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