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近年我國的“就業難”
如火如荼的“占領華爾街活動”再次告訴我們:“就業難”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我國也一直被“就業難”所困擾,因國際國內的形勢變化,近年來,“就業難”的表現也有所異,大致可劃分四個階段:首先是2008年以前,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大量農民工不斷涌入城市,加上高校的大規模擴招,“就業難”令人頭疼,好在低廉的勞動力成本,把這個世界人口第一大國迅速變成了“世界工廠”,這一“工廠”很大程度上消化了這些“就業大軍”。其次是2008至2009年,金融危機的爆發,令全球經濟陷入困境,我國沿海大量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紛紛倒閉,大批民工失業返鄉,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難度陡然大增,“就業難”的矛盾異常突出。再次就是2010年至2011年上半年,在四萬億投入的刺激下,全國各地大量的設施項目紛紛開工上馬,社會用工需求大增,不少地方甚至出現了“招工難”,“就業難”的局面似乎一夜之間出現了逆轉。但是,事物的發展都有其內在規律,任何外來“刺激”,對其影響只能是短暫的或局部的,在世界各國“刺激”過后,歐美經濟低迷依舊,甚至不斷惡化,而我國在“四萬億計劃”之后,伴隨而來的是通脹高企、成本攀升,隨著政策的緊縮,從2011年5月份開始,一些中小企業紛紛倒閉,“就業難”這一話題再次備受關注。
當前“就業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二、“就業難”的成因分析
1.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產業升級緩慢,產業結構與勞動力供給不匹配。2008金融危機后,我國雖然及時提出了:轉變增長方式,加快產業升級的戰略,但至今效果并不理想,過去的低成本粗放型模式還沒有根本改變,隨著原材料和勞動力等成本的不斷攀升,企業變得日漸艱難,直至倒閉,而企業的萎縮和倒閉,意味著社會就業崗位的不斷減少或喪失。此外,產業結構仍不合理,產業鏈條的不完整導致知識層次相對較高的新生代農民工和大學畢業生不能與第一代農民工形成差異化的就業競爭,導致結構性“就業難”。
2.某些企業用工觀念陳舊。時至今日,有些企業還抱著幾年以前“大量民工流,勞動力成本低廉,用工隨意挑”的觀點不放,對于一些普通崗位,過分抬高年齡和學歷門檻,一味追求熟練工,不愿意付出培訓,把大量原本合適的用工對象擋在門外。如:某物業公司在招聘保潔工時要求年齡42歲以下,高中以上文化,有工作經驗等待。此外,還有相當多的企業主依然沉湎在吝嗇和保守狀態,懷念先前的“低福利時代”,企業給出的工資待遇、勞動保障水平與求職人員的期望值相距甚遠。以某市為例,2011年上半年政府部門規定的最低工資標準850元/月,同期清潔工月工資一般為900元,在扣除社會保險個人部分后,通常到手的只能拿到732元。這些陳舊的用工觀念、用工方式,人為地加劇了“就業難”。
3.專業、技能的結構性矛盾以及求職技巧的缺乏,一定程度上導致“就業難”。由于教育體制、專業設置等原因,造成社會上某些專業人才嚴重過剩,有些專業已經不能適應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要求,當下市場急需的某些專業人才又緊缺,結構性矛盾突出,有些下崗失業人員技能單一,這部分人員在求職的時候難度很大。
目前,無論是社會,還是學校對于職業指導的重視還遠遠不夠,有的地方根本沒有職業指導的意識,很多求職者求職技巧嚴重缺乏,導致求職應聘屢試屢敗。
4.就業觀念落后,求職期望過高。目前不少人都有這樣的思想:非要去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大型國企,不愿去廠礦生產一線和民營企業;只想呆在辦公室做管理之類的體面工作,不肯去工地、車間干重、臟、累活;只愿留在大城市,不愿去偏遠地區基層一線。寧可失業等待,不愿就業先行。2011年5月,某市某街道辦事處開發了兩種公益性崗位并同時招聘,其中:城管協管員月工資1200元,招聘12人,當天全部招滿;環衛清掃工月工資1700元,招聘30人,花了兩周時間,一個人也沒有招到。調查發現,不少求職人員,特別是“80后”、“90后”年輕求職人員普遍存在“大錢賺不來,小錢眼不開”的現象,“寧愿在家搓麻將,不愿到廠打小工”,自身沒有專業技能,或者有技能但對就業期望值過高,對勞動報酬存有不切實際的要求,對崗位挑肥揀瘦,想就業,但始終“難”。
5.勞動力供需雙方信息渠道不暢。市場經濟決定了勞動力供求始終處于一個動態的過程,而勞動力供求信息又不可能絕對對稱,所以勞動力市場上“這邊‘人求活’、那邊‘活求人’”的結構性矛盾在任何一個時期都會存在,這就要求:在企業和求職人員之間建立一種高效、快捷的可以相互溝通的信息平臺,使勞務供需信息能夠實現共享,目前雖然大多數地區實現了勞動保障信息平臺全覆蓋,但因種種原因,其作用和效率還有待于進一步發揮和提高,用工企業與求職人員之間的勞務供需信息渠道尚不夠順暢,企業的用工需求信息不能及時有效地傳達到相應的求職人群中;求職者的信息也無法直接有效的傳送到相關企業,從而造成“就業難”現象。
三、“就業難”的應對之策
1.轉變增長方式,加快產業升級,逐漸實現產業結構與勞動力供給相匹配。政府要把轉變增長方式作為一個發展戰略,為勞動密集型和外向型企業做好“向內看”轉型的服務工作,制定相關政策,引導企業調整產業結構,由拉動粗放型向集約經營型轉型,促使企業主動轉變觀念,從廉價勞動力成本型的產品競爭力向自主創新型企業競爭力轉變,積極促進產業集聚配套發展,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既能滿足不同層次的勞動力需要,又能促進經濟結構由外向型向內需型的轉變。讓農民工就業集中于那些低端的生產制造環節,讓大學生和新生代農民工就業集中于相對中高端的創意設計、銷售、服務環節等,使其形成良性的差異化的競爭。
2.大力發展服務業。國家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在第三產業中的從業人員僅占全部就業人員的33.2%,相當于在此五年以前美國該數據的43.7%,巴西的56.9%,由此可見,我國第三產業未來發展空間巨大,吸納就業的潛力相當驚人。我國政府早已提出了大力扶持和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的戰略方針,黨的十七屆五次會議上也明確提出:“把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在將來相當長的時期里,我國的社會服務業,尤其是信息服務產業等現代服務業,前途無可估量,把絕大部分就業寄托在該領域,是完全可行的。
3.以經濟發展和市場需求為導向,科學設置專業,強化技能培訓。“就業難”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人才、工種與市場用工的結構性矛盾,是人力資源的轉換速度問題,很多時候并非市場無用工需求或用工需求不夠,而是具備相應素質和技能的勞動力滿足不了市場和經濟發展的需求。隨著企業技術含量、生產集約化程度日益提高,企業對工人的技術、文化層次等要求也必將“水漲船高”。因此,一方面,我們的專業設置要科學合理,要有前瞻性、預見性,另一方面,必須進一步完善就業培訓體系,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切實把技能型人才培養放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根據企業用工之需和人力資源市場的需求信息,積極開展直接面向用人單位需求的“訂單式”、“菜單式”培訓,通過推行校企聯合培訓、專業人才定向培養等形式,實現技能培訓與就業上崗無縫對接。
4.堅持“就業優先”,政府大力作為。要正確認識和認清政府在化解“就業難”中的作用和責任。“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堅持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對科學發展觀的正確把握和對我國就業形勢正確研判后作出的及時、重大部署。因此,作為地方政府,要在保持經濟持續、健康、快速增長的同時,進一步強化“就業優先”意識,堅持把充分就業與經濟發展同步考慮、同步謀劃,始終貫穿于工作、決策的全過程,在制定產業布局、結構調整、企業發展、宏觀調控、投資導向等方面的政策時,將擴大就業作為重要因素優先予以考慮。
5.加強職業指導,大力宣傳引導,轉變就業觀念。無論是政府,還是社會、學校都應該長期地、廣泛地重視職業指導,加強對大學生、求職者的求職技巧訓練,為求職者就業、就業穩定、職業發展和用人單位合理用工,提供咨詢、指導及幫助。
當前存在的“有人無事干,有事無人干”的結構性失業現象,失業人員不想、不愿就業很多是因為就業觀念造成的。因此,要多層次、多角度、多方位開展政策宣傳和就業指導工作,使每個求職人員能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明確自己的擇業定位。特別是要引導下崗人員轉變擇業觀念,克服等、靠、依賴心理,主動進入社會,實現再就業;針對目前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只把就業目標鎖定在機關事業單位,幾百人甚至上千人爭一個公務員職位的現象,我們要加強宣傳引導,要通過實施“就業服務與援助計劃”, 落實企業吸收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各項優惠政策,引導年輕人將就業理想與現實結合,樹立理性、務實的就業觀、擇業觀,當一時無法謀得理想職業時,不妨選擇“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發展之路,把握好每一個就業機會,積極主動尋求就業,在就業中尋求更好的發展機遇和平臺。
筆者認為,在我們這樣的人口大國,當前經濟發展技術含量不高的情況下,“就業形勢是經濟的晴雨表”。隨著我國經濟增速的放緩,世界經濟,尤其是歐美經濟的持續低迷甚至惡化,我國未來兩年甚至更長時間,就業形勢嚴峻,“就業難”的矛盾會尤為突出。“就業難”會影響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我們切不可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