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習武
隨著2006年底我國人民幣業務對境外銀行全面開放的臨近,為了解我國商業銀行的競爭力,也為了解尚在進行的商業銀行綜合改革取得的階段成果,本文選取在A股上市的招商、浦發、華夏、民生、深發展和在H股上市的交通銀行、建設銀行(以下統稱為“境內上市銀行”)為樣本,根據其公開披露的按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編制的2005年年報,從商業銀行經營的“安全、效益和流動性”原則出發,采用比率分析法,通過相應的指標體系與在大陸開展業務的境外銀行進行比較研究。本文選擇的境外銀行樣本是2005年全球按總資產排名為第六的法國巴黎銀行、連續五年獲得香港地區最佳個人網上銀行和2005年獲得香港地區最佳企業綜合網站銀行的香港匯豐銀行及獲得2005年香港服務名牌的最大香港本土銀行的東亞銀行。(由于美洲和日本的銀行沒有披露按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編制的2005年年報,為增強可比性,本文沒有選擇其作為比較對象。)
一、指標體系比較
(一)資產負債情況 表
注:1.總資產、總負債和凈資產的單位為人民幣億元。2005年12月31日為節假日,所以按照人民銀行12月30日公布的人民幣對港幣和歐元的匯率進行折算,即1歐元=9.5797人民幣元,1港幣=1.0403人民幣元。 2.表內的平均數均來自各銀行2005年年報的年初數與年末數之和除以2。 3.證券資產來自各銀行2005年年報披露的金融資產中的債券資產年末數。 從
規模上比較,建行、交行、香港匯豐銀行和巴黎銀行的資產負債規模均在萬億人民幣以上,其中,巴黎銀行的資產負債規模最大;東亞銀行的資產負債規模與在A股上市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基本屬于同一檔次,在兩千億至一萬億人民幣之間。從結構上看,貸款和存款仍是境內上市銀行最基本的業務,其中負債結構較為單一,客戶存款占負債總額的90%左右;資產結構中證券資產比重接近20%左右,成為貸款以外的主要資產品種;香港匯豐銀行和巴黎銀行的資產規模較大,而且實行混業經營,貸款的重要性已經下降,資產結構分布相對均衡,尤其是法國巴黎銀行,由于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占總資產比重的55.68%,客戶貸款在資產結構中的比重相應下降。東亞銀行雖然同時經營保險業務和信托業務,但存貸款業務仍是基本業務,因此其資產負債結構接近境內上市銀行。 進
一步分析客戶貸款結構,發現境內上市銀行的貸款主要集中于企業客戶,如招行、建行的個人貸款余額分別只占客戶貸款余額的15.68%和18.48%,其他境內上市銀行的相應指標也不超過20%。而香港匯豐銀行、東亞銀行在香港地區發放的個人貸款余額分別占客戶貸款余額的44.21%和51.78%,因此境內上市銀行的零售業務尚存在很大發展空間。
(二)效益狀況
注:1.凈利潤的單位為人民幣億元,匯率折算同表1。 2.平均資產和平均凈資產均來自各銀行2005年年報披露的年初數與年末數之和除以2。 3.境內上市銀行適用33%的所得稅率(深圳地區的業務適用15%),但建行和交行于2005年度各自獲得所得稅收減免78.48億元和10.20億元。香港匯豐和東亞銀行在香港地區的業務適用17.5%的所得稅率,在其他各國或地區的業務適用當地的所得稅率;巴黎銀行在本土適用33.3%名義所得稅率,但綜合全球業務后,實際稅率為25.4%,因此A股上市銀行適用的所得稅率最高,對其稅后各項指標影響也最大。 4.總收入來自各銀行2005年年報披露的各項業務沒有抵消相應支出的收入之和。 5.凈息差來自各銀行2005年年報披露數,或根據凈利息除以各項生息資產年初和年末的平均數計算。
2005年,全球經濟增長較強勁,香港和大陸的經營環境保持良好,因此所有銀行都實現了盈利。建行、香港匯豐和東亞銀行資產運營效率較高,稅前平均ROA均在1%以上,而內地A股上市銀行的資產運營效率相對較差,稅前平均ROA在0.5%左右(其中深發展運營效率最差,平均ROA只有0.14%),即使考慮適用實際所得稅率最高的因素,仍改變不了內地A股上市銀行稅前平均ROA較低的狀況。但境內上市銀行的平均ROE除深發展外,均在13%以上,并不比巴黎銀行和東亞銀行差,而且建行的平均ROE在20%以上,雖然比不上經營業績一直非凡的香港匯豐銀行,但比其他銀行都要高,這也反映出境內上市銀行的經營杠桿較高。 目
目前,銀行業務收入主要來自利息收入、手續費收入和持有金融資產的溢價收入。與資產結構相適應,境內上市銀行的利息收入均占總收入的90%以上,手續費收入占總收入比重最高的招行為6.43%,最低的民生銀行只有2.04%,這與境外銀行的收入結構形成比較明顯的差異。香港匯豐銀行同時經營保險業務,如果剔除該業務對總收入的影響,則利息收入、手續費收入和持有金融資產溢價收入分別占總收入比重的65.05%、17.58%和11.08%;巴黎銀行同時經營保險業務和資產租賃業務,如果剔除該兩項業務對總收入的影響,則利息收入、手續費收入和持有金融資產溢價收入分別占總收入比重的59.27%、16.07%和23.25%;東亞銀行也通過分支機構網絡向客戶推銷“藍十字”保險業務,但該業務帶來的收入并不顯著,因此在計算其收入結構時,未從總收入中剔除保險業務收入。除利息收入和手續費收入外,該行持有金融資產的溢價收入占總收入比重的13.72%。因此,與境內上市銀行相比,境外銀行的收入結構更為合理。 凈
凈息差是度量銀行扣除融資成本以后所有盈利能力資產邊際利潤的指標。2005年12月31日,大陸一年期存款和貸款的利率分別為2.25%和5.58%,存貸款利差為3.33%,高于香港和歐元區內同期存貸款利差,由于一直保持著較高的存貸款利差,因此境內上市銀行的凈息差比境外銀行都高,基本達到2.5%以上,成為取得不錯效益的重要保證。 在
在降低成本提高收益方面,香港匯豐和建行比較突出,保持著較低的“成本收入比”,而其他銀行均不符合中國銀監會發布的《商業銀行風險監管核心指標(試行)》關于“成本收入比不應高于45%”的規定,其中,華夏銀行和巴黎銀行的“成本收入比”較高,超過了60%,這說明其營業凈收入的大部分為經營費用所侵蝕,從而影響了它們的平均ROA和平均ROE。
(三)安全狀況
注:1.香港匯豐銀行、巴黎銀行和東亞銀行自2005年1月1日開始采取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按照預計未來現金流量來確認信貸資產的減值,不再沿用監管部門的貸款“五級分類法”,因此除巴黎銀行披露了該指標外,本文分別用“發生減值的客戶貸款/客戶貸款總額”以及“提取的客戶貸款準備余額/發生減值的客戶貸款”替代香港匯豐銀行和東亞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和撥備覆蓋率。 2.香港匯豐銀行、巴黎銀行和東亞銀行采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編制財務報告,改變信貸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方法,并根據會計政策調整了以前計提的貸款損失準備,導致按監管要求計算的撥備覆蓋率降低,如東亞銀行2005年因會計政策調整,轉回了以前計提的貸款損失準備7.38億港幣,剔除此影響后的撥備覆蓋率為105.39%。
境內內上市銀行的安全狀況相對良好,尤其是經過增資擴股和采取引進戰略投資者后,在香港上市的建行和交行,其安全性指標發生了很大的良性轉變,但與境外銀行不良貸款率基本保持在1%以下(東亞銀行輕微超過了1%),相比其不良貸款率仍然偏高。境內上市銀行的撥備覆蓋率差異較大,招行、浦發和民生銀行的撥備覆蓋率超過了100%,防御未來貸款損失的能力較強,其收益也比較可靠;而不良貸款率最高的深發展,撥備覆蓋率也最低,因此信貸資產質量較低,短期經營壓力較高。除新上市的建行和交行以外,其他境內上市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均比外資銀行差,其中深發展的資本充足率遠低于8%的監管要求。
(四)流動狀況
我國上市商業銀行的流動性比例較高,而且有較大的存差①,主要通過在央行保持較高備付金和持有收益率較低的其他金融資產的方式進行運用,這說明銀行體系內存在資金運行效率損失,從而給商業銀行的資產管理帶來較大壓力。表4顯示,除建行、招行外,其他銀行固定資產占凈資產的比重較高,表明有大量的凈資產被用于置辦產業。雖然目前境內不動產價值處于上升階段,但銀行畢竟是經營貨幣的企業,主營業務是決定其優劣的根本標準,所以銀行應將資本盡可能多地分配到主營業務中去,而不能過多的用在購置豪華辦公場所等不動產方面。 二
二、主要結論
(一)商業銀行經過綜合改革后,財務指標有明顯改善 在香港上市的建行、交行通過國家注資、引進戰略投資者以及新近發行H股補充資本后,其核心資本充足率、資本充足率以及股東權益比率都要高于A股上市銀行,而且其收益指標不但優于A股上市銀行,還優于國際大銀行之一的巴黎銀行。這說明經過綜合改革,建行、交行的年報顯示出了較優異的成績,但要進一步降低不良資產比例,縮小與香港匯豐等境外優秀銀行的差距,仍需繼續完善內控,提高經營效率。A股上市銀行,尤其是深發展的安全性指標和效益性指標與境外優秀銀行仍存在較大差距,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需進一步拓寬銀行資金來源和運用渠道,促進銀行改變傳統經營方式 上
上市后,商業銀行面臨的收益壓力增大,為彌補吸收存款支付的成本,在盈利模式仍以獲取存貸款利差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前提下,必然走向擴張信貸的老路子。可以說,2006年上半年的信貸投放猛增,就是獲得資本補充的商業銀行在此經營模式下追求高收益的自主選擇②。信貸投放在經濟高漲時猛增,一方面將導致風險資產總額迅速增長,從而提出更多的資本需求;另一方面又埋下了未來經濟一旦低迷時的風險隱患。因此,境內上市銀行需要進一步拓寬資金運用渠道和來源途徑,通過大力發展零售信貸業務、提供中間業務和其他優質金融資產,增加手續費收入和交易收入以減輕對凈息差的依賴,改善資產負債結構,改變通過資本支撐信貸擴張,發放貸款獲利的傳統經營方式。否則,境內上市銀行過去片面追求規模擴張而不考慮資本消耗,由此導致“融資饑渴癥”的問題將無法根本消除,再高的資本充足率也不夠用,而且運用利率政策等宏觀調控措施時,仍需“顧忌”凈息差等指標對銀行收益的影響,銀行也無法擺脫吃“政策飯”的尷尬處境。
(三)健全資本約束機制,加強風險管理,控制銀行規模盲目擴張
“金融機構有追求規模擴張以實現稀釋現存問題并獲取流動性的傾向”(周小川,2004),受監管當局處置決心不足,關閉或破產越大的金融機構,負外部性越大的預期影響,舊體制下的銀行堅信“too big to fail”(太大就不能倒閉),因此輕風險控制重規模擴張的逆向選擇仍然存在。一些研究表明(如:劉琛等,2004)③,中國銀行業總體存在輕微規模不經濟,四大國有銀行存在顯著規模不經濟,分析樣本也表明,各項指標最好的銀行并不是規模最大的銀行。規模過大,除影響市場公平競爭外,還將帶來銀行內部經營效率的損失和監管難題,而加強資本約束機制是維持銀行經營規模的有效手段。雖然我國已發布了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監管的相關文件,但實際過程中并沒有嚴格實施,即使在上市銀行中也存在資本充足率不達標的現象。通過與監管當局達成協議,資本不達標銀行并不需要通過主動調整資產規模、風險程度或資本水平,以保證切實遵守資本監管要求,這種“拖延性監管保護”④。通過暫停或放松審慎監管的方式允許資本充足率不達標的銀行繼續經營,這不利于保護存款人的利益,也破壞了市場經濟中的公平競爭,極易引發道德風險,因此,有必要在完善相關外部條件的同時,加速資本約束機制的建設進程。
(四)適當降低稅負水平,并加強內部成本管理,提高銀行收益水平 目
目前,A股上市銀行適用33%的所得稅率,在樣本銀行中,其名義稅率最高。同時,境內銀行還按營業額的5%繳納營業稅,按營業稅額的3%繳納教育費附加和1%—7%繳納城建稅,這是導致境內上市銀行“成本收入比”指標較高的原因之一。如:華夏銀行的“成本收入比”指標最高,為65.21%,但營業稅及附加占了“營業凈收入”的9.63%;建行的“成本收入比”指標最低,為45.13%,也是所有境內上市銀行中相對營業稅負最輕的銀行,但其營業稅及附加仍占了“營業凈收入”的5.75%,因此營業稅金和附加是影響境內上市銀行經營成本的重要因素。當然,境內上市銀行要降低“成本收入比”,主要應依靠加強內部成本管理來實現,如采取全面成本管理(TCM)、風險調整資本收益率(RAROC)、經濟增加值(EVA)、運用作業成本法歸集和分攤營運成本等措施,以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
【參考文獻】
1.周小川,“保持金融穩定,防范道德風險”,《金融研究》,2004年4期,P1-7。
2.溫信祥,“銀行資本監管對信貸供給的影響研究”,《金融研究》,2006年3期,P61-70。
3.劉錫良等,“提升我國商業銀行競爭力:成本領先戰略視角”,《金融研究》,2006年3期,P71-81。
4.劉琛、宋蔚蘭,“基于SFA的中國商業銀行效率研究”,《金融研究》,2004年6期,P138-142。
5.各銀行網站披露的2005年年報。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會計財務司)
② 2006年,我國人民幣新增貸款的預期目標為2.5萬億元,但新增貸款一季度已超過全年目標的50%,前4個月超過全年目標的60%,前5個月新增貸款達1.79萬億,超過人民幣新增貸款全年目標的70%,其中建行的新增貸款絕對數額最多。
③ 該研究采用規模效率、范圍效率和X效率來測度銀行的效率,其中X效率是除規模效率和范圍效率之外的配置效率和技術效率的總和,用于衡量銀行控制成本和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管理能力差異,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金融研究》2004年第6期,P138。
④ 世界銀行將1980—1997年間發生的38次金融危機的處理進行了分類,其中一種方式是拖延性監管保護,包括允許陷入危機的金融機構繼續經營和暫停或放松審慎監管原則。